首页 男生 其他 国家的投影

§何必儒商

国家的投影 蒋子龙 1939 2021-04-06 06:21

  两年前曾哄传金庸先生以1元人民币的价格,将《笑傲江湖》的电视剧版权卖给了中央电视台。当时在文化圈里很是热闹了一阵,揣摩其意,不外有三:一,开个玩笑,传为佳话,无形的收益大于有形的钞票;二,表达友情,名为卖,实为送。但宁可贱卖,不能白送,在商品社会白送会后患无穷:三,炫耀自己有这个力量和气度不在乎钱,但也表明很在乎对方的这块牌子和市场。

  钓鱼的行家管这叫“打窝儿”。“窝儿”打好了,四面八方的鱼类会蜂拥而至,再下钩钓它们就容易了。

  几乎是照搬照抄,2003年上海的一个区,以年薪1美元的报酬招聘了3名“海归”人士为公务员,聘期1年,也造成了不错的广告效应。招聘单位是徐汇区外经委和招商中心,“特设岗位让这3个人担任兼职副职领导,不占用部门编制数和领导职数,有办公室,但可以不坐班,自己决定工作方式,比如通过互联网、电话、书信工作……”

  这就是说招聘单位并不指靠他们,有你不多,没你不少。既然属于编外,还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吗?当然这对那3个被招聘者也很划算,可去可不去,干多干少随意性很大,耽误不了自己的事情,说不定还会搂草打兔子,有意外的收获。不然怎么解释他们肯为1美元付出1年的劳动时间呢?1美元也是交易,也是报酬。若出于爱心的奉献则完全可以采用做义工的形式,不要这份名义。他们中的1位坦言:之所以这么做是“需要得到这份社会名誉”。

  有了这份“社会名誉”,是不是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工作?据网上公布的资料看,去年有7000名“海归”找不到工作……如今求职不容易,各出奇招,甚至舍近求远、迂回包抄,也都可以理解,同样也可得到应有的敬意。

  当今中国商界有两大情结:第一就是渴望有个“社会名誉”,也就是头衔、行政级别。据报载:“私营企业连云港天意消防公司董事长韩金鹏,当选为该乡正科级人大副主任。乡人大副主任按级别套本应是副科级,为表示特别重视,才破格提升半级。”某村的首富为了竞选村长一职,不惜从自己的家里拿出200多万元贿买选票……每到春天换届之际,报纸上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消息:有多少富翁和私营企业家入党、当选为某某代表或委员……

  开放之初,有相当数量的公务员辞职下海,人们天真的以为大家开始看重金钱,而不那么重视官位了。因为中国人穷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赶上推行市场经济,按以往的规律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还不赶紧忙乎着捞点钱!岂料经过十几年在中国式的商品社会里摸爬滚打,人们发觉社会时尚不仅越发地看重金钱,也更要看重官位。这有许多的贪官为证,当官不会影响经济收入,只会来钱更快,来钱更多。

  故此不能光是“学而优则仕”,还要“商而优则仕”。

  第二个情结是打文化的牌。当今的时尚就是把吃喝拉撒睡都须文化一番,吃是文化、喝是文化、玩是文化……人皆称儒。商人尤其喜欢被人称作“儒商”,舞文弄墨,风流儒雅,能作深沉,会讲哲学……说什么“以儒术饰贾事”,“士商异术而同志”,“良贾何负鸿儒”等等。只是让人搞不明白:“儒商”到底是什么商?历来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官商、奸商、军火商……哪个是以“儒”闻名于世的大商呢?

  近几十年来倒确有不少文化人下海经商,但真正成功者有几人?古人说,10年可读出一个秀才,10年却未必能学成一个买卖人。大商不以儒荣,儒加上商又怎么个美法儿?须知文化并不在于头衔,而在企业的精神里,在产品的品质里。既是社会风气如此,许多单位和部门也喜欢弄一些文化标签贴在自己的大门上,所以就有了类似一美元的诸多轶闻。

  商就是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天经地义,何必以儒遮掩,或以儒标榜?儒商的钱真的就更珍贵或更干净?既以商耻,又何必为商?儒教的创始人、中国第一大儒孔老夫子,当年还是靠一个经商的弟子周济,才得以吃饱肚子宣讲自己的儒学。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热播长篇连续剧《大染坊》,歌颂了一个成功的文盲商人陈六子,将那些外国商人、汉奸买办以及留洋归来的博士商人等等玩弄于股掌之上,足堪玩味。

  但也不能不承认,一向僵硬而傲慢的权力体制,能够接受类似1块钱或1美元这样的事情,应该算是一种进步,任性和随意总能最便捷地嘲弄陈规陋习。世间的许多事物都存在某种偶然因素,某些具有轰动效应的偶然事件,一定有其必然的动因。 国家的投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