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秋,我去中央党校看望一个朋友。他是某省的体改委主任,桌上放着一个黑糊糊亮闪闪的杯子——黑糊糊的是胶皮,分两圈儿罩在亮闪闪的不锈钢套的外面,手端杯的时候不滑不烫。此杯造型有现代感,我以为又是什么能“延年益寿、包治百病”的新式秘密武器问世了,便问他用这种杯子喝水有什么好处,他说能保温,听说此杯子价格颇贵,大约要二百多元一个。
当时我虽是第一次见这种杯子,却并未觉得有什么太特别,平时也没有格外注意它。一年多以后,在北京的一个座谈会上才突然认识了这种杯子的厉害——在座的都非等闲之辈,大概至少是处级以上的学者、专家。中央的机关部门多,级别高,不足为奇。值得惊奇的是他们几乎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个黑糊糊亮闪闪的不锈钢杯!
看来这种新式喝水工具已经占领了国家市场的制高点,成了处级以上干部的专用杯,可以称为“干部杯”。这些高级干部们、高文化高智商的学者和专家们,为什么也喜欢一窝蜂地赶时髦呢?他们就不怕拿混了吗?
今年春,天津举办了一个有七十人参加的长篇小说讨论会。在会上,作家们自然要谈到文艺部门的经费紧张、出书困难等问题。一位来宾在致辞时说:“老听到作家们喊穷,以前还不大相信,今天一看你们喝水的杯子,就知道作家们的确是太穷了,因为别的行业开这种会,桌子上大都放着不锈钢杯……”
根据喝水的杯子就能断定贫富,令我钦佩他观察的细致和敏锐——我仔细扫视会场,可不是嘛,大部分作家都用会议室里的公用杯,少数人自带着玻璃罐头瓶,只有北京来的一位评论家面前摆着黑糊糊亮闪闪的不锈钢杯。会场哗然,大家开始借题发挥:作家再穷,也比那些不景气的国有企业的职工要好过得多,这么多天津作家居然没有一个用不锈钢杯的,说明天津太穷了!
我在想那位来宾说“别的行业开这种会”的话,现在能经常开会的“行业”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性的会议,参加的是干部;另一种是经济类的会,参加的是厂长、经理、老板和管理人员之类的人物。听说眼下普通的工人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怕开会,而是盼着开会,盼着听听上头精神,却难得能接到开会的通知,更不要想会有机会到外面去开什么会了!
原来这种不锈钢杯变成了一种人的标志,凡能钢杯在手者,不是有权的,就是有钱的,反正都是正在走红的。喝水的工具代表着人的身分——时髦何其多,国人也真是够敏感够幽默够无奈的了。
难怪这种黑糊糊亮闪闪的不锈钢杯会风靡开来,形成了一种社会景观。老百姓为此已经编出了顺口溜:
“从中央到地方,一人一个不锈钢。”
能够上了老百姓的顺口溜,可见不锈钢杯确实成了一种受人关注的社会现象。
其实这种杯子未见得就有多么好,以前也不是没有兴过保温杯,沏茶变味,从天津上火车斟上一杯水,到北京站该下车了,杯里的水还烫嘴不能喝。打开盖儿晾着会落灰尘不卫生,盖着盖儿凉不了,一是不解渴不救急,二是老喝太热的水对胃也有伤害。可是,同样也以保温为主要性能的不锈钢杯,为什么会发了大财?这种玩艺儿又怎么哄起来的呢?
把经营的眼光瞄准上头,由上头带起一股风,形成潮流。许多饮料为打开局面不也是先进京嘛,在国家的重要会议桌上摆出来,或者打出“国宴专用”、“中国奥运代表团专用”的旗号。既然生产一种产品是为了赚钱,当然谁有钱就瞄准谁的口袋。眼下谁最有钱呢?我想不起眼下哪种走俏的产品是冲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来的。一旦形成一股潮流,“从中央到地方,一人一个不锈钢”了,生产厂家就不用操心了,潮流是暴君,是瘟疫,没有人能抵挡。即便是一阵风、一窝蜂、昙花一现,也能足足地发一笔!前几年时兴磁化杯,现在是不锈钢杯,后面是什么杯呢?想发财的赶紧动脑筋,千方百计地创造潮流,引导潮流,然后就张开大网捞钱吧。
什么时候中国能出现长久性的具有大规模、大气象的名牌产品和名牌公司呢?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通用公司……
1996年5月 当今骂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