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散文集:红豆树下

新闻诗——诗新闻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杭州捕捉十万只流浪猫,进行结扎手术,使之统一绝育。常被称作“人类朋友”的猫不愧是灵物,也学着人类的样子进入旅游时代,而且专挑“天堂”般的好去处,才招致挨此一刀。人类发明结扎术,是不想因生育节制自己的欲望,更便于行乐。而猫被结扎后则成了另一种不伦不类的东西。时隔不久读到了著名诗人荣荣的新作《流浪猫》:“它们挣扎、怒吼、惊慌害怕,不知道人类对它们动了什么手脚?眼前一暗,之后的世界就丢了色彩……十万只流浪猫同时寂静,听着人类在夜半的一两声尖叫。十万双百无聊赖的猫眼集体望月,一样的月光,两样的荒凉。”奇而不怪,幽而无怨,却又含着反诘和疑问,给这则不起眼的新闻平添了一股动人心魄的冲击力。

  在我的阅读视野里,批评界对一个当代诗人所能说的好话,毫不吝啬地送给了荣荣:“她沉默时像高远的天空,突然出世;微笑时眼睛清明,心定气闲,明了红尘万丈”;“她用诗句敲打着日常的琐碎与平庸,走向语言的极致”;“她的诗句散发着一种持续的光芒,具有恒久的魅力,用词语建造了属于她的巍峨王国……”

  我造不出这么专业的句子,只觉得在这个多元、嘈杂的社会,难得还有荣荣这么一位纯粹的诗人,至情至性。她似乎是专为诗而生,其灵魂也是因为诗而存在,灵透、高洁、柔软。不管什么时候,随便翻开她的诗集,总会有惊喜、有感动。她并不是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却天生就写不出平庸的句子。一个对语言及想象如此忠诚而专注的人,怎么会突然写了这么多入世极深的“新闻诗”?

  既然诗与音乐结合产生了“交响诗”,生活于“媒体时代”的荣荣,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大量各种各样的新闻轰炸,触类旁通、借力发力,为什么不可以创作“新闻诗”呢?我感兴趣的是,像她这样优秀的诗人会被哪些新闻所触动?又怎样写出同她的其他作品一个水准的新闻诗?在这本很有意思的“小书”中,分量最重的是关于孩子的新闻。三个小学男上在课堂上折纸飞机,冬天里被罚在操场脱裤子跑步,诗人一挥而就:“半拉裤子的童年跑得很慢很难看,一个下午也没跑出一片飞不起来的阴影……”

  为哀悼一个因无助而吊死在厕所里的女孩,荣荣写了《绝尘》,决绝而脱尘,诗肠千转百回,幽深无尽。有人把重病的孩子遗弃,有人却靠打工照顾脑瘫儿九年,她写了《病孩子》:他还没有上路天就黑了,他的道路跌落在无边的黑暗里,把病孩子“绑在我们的命里,他就是我们的命……将鲜嫩的病痛,熬成铁硬的苦。当听到强大的病痛能站直了说话,幸福就无话可说了”。意象蓬勃跌宕,甩掉一切纠结和晦暗,陡然将境界提升。

  宁波姑娘林萍,几年前捐出48%的肝救活了8岁女孩徐洁,之后便尽心尽力地救助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他们的“爱心妈妈”。作者写了《一个孩子》:“他的小鞋子张着嘴吞咽着冰碴,他的小衣裤破开着刺激了寒风,他脚上的冻疮擦破了冬天……”诗蕴温暖而丰沛,用语精美而质朴,其深邃细致的悲悯情怀,令人感佩不已。

  新闻是靠“短、平、快”引起社会关注,荣荣拓展了新闻的平面性,使其有了立体感和纵深度,赋予新闻以悠长、深邃、丰富的韵味。诗人除直接从新闻生发开来,升华新闻的诗性外,也喜欢利用“反讽”强化新闻的力度和影响力。媒体报道,一对夫妻离婚,因财产分割打上法庭,讨价还价、抬价压价,闹得不亦乐乎,把庭审变成了拍卖会。荣荣却反其意而写了一首《爱人》,堪称“夫妻经典”:

  爱人 月光不是安慰而你是

  你回来 所有的鸟都叫归鸟

  你一到家 饭菜就熟了

  你一坐下 嘈杂就退到门外

  你笑 屋子就亮了

  你侧身 灯就黑了……

  诗意温润,细腻,清新。对照新闻却如刀似针,能入情至骨,可“剐骨疗毒”,也能“一针见血”。而有些新闻和诗,看上去并无太多关联,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上哪还有不“相及”的事?特别是在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心灵里,即便“风马牛”也“相及”。她不过是喜欢“隐喻”罢了。一黄姓老板花344万元买走了象山旦门山岛,成为中国第一个“私人岛主”。于是诗人写了《吹拂》,只是歌颂海风的自由:从白云那明亮的唇中吹来,吹着多少蔚蓝,吹肥了野猪山羊吹低了草,吹着时间深处永恒的欢喜……读着这样的诗却不能不想到,让一个野岛保留着自然状态是不很好吗?如今三百多万又算得了什么?却买走了一个岛的自然和自由。

  隐喻也可以是赞赏,如《清风的颜色》。浙江地方上有三位区县级的官员公开发表离任感言,引来网友的一片掌声。诗人唱道:清风是有颜色的,从春天的源头吹来,有着不被玷污的冰清雪白,“穿过善良的人心,有了令人愉悦的蓝,那是天空的真诚和包容。”新意盎然,诗情澎湃。还有“献血明星墙”、专业灭“小三”、光棍成节、箭射活鸡、车补争论、灭鼠公司……林林总总,新闻诗覆盖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抵现代人、特别是底层人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新闻激发了诗兴,境界开阔朗健,蕴藉深厚内敛。诗提高了新闻的品质,给了新闻以灵魂。可见荣荣的实验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新闻助诗影响更广泛,更强大;诗助新闻更深刻、更耐读。珠联璧合,何乐而不为? 蒋子龙散文集:红豆树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