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两题
1.何谓老?
在人们的印象里,人生最可怕的莫过于死。仅次于死的应该就是老——因为人一老就更接近死亡。但,最近的一份人类学家的调查报告却显示:世界上每年横死(即死于意外的天灾人祸)的青少年人数远远高于老死的人。这就是说,离死亡最近的并不一定都是老年人!
有一次我去一家医院的脑系科看望朋友,见到许多人在楼道里排队等待看头痛病,有些竟是十几岁的孩子,还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真正的老年人倒不多。这使我惊骇不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头颅反比老年人的脑袋容易出毛病呢?
前不久在美国《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部分地解答了我的疑惑。文章中说,现代人应该换一种角度来理解“老”——在今日社会,“老”的概念正在发生奇变。事实上专家已经发现,“变老”甚至意味着“变得更好”!这不是对老的安慰,而是有科学根据。人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慧,而智慧来源于大脑。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以大脑的死亡来判定人的死亡。
——人脑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的组织,由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其中有许多还要与一万个其他神经细胞直接联网。正是这些总重量不超过三磅的灰色潮湿的物质,使人类创造了诸如航天、登月等奇迹。
过去人们对脑细胞的死亡和老年的健忘症、痴呆症有许多可怕的误传,说人的大脑从二十五岁以后每天要死亡十万个脑细胞,思维的衰退和健忘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精确的计算,得出了令人鼓舞的结论:“人到二十几岁以后,每天损失的脑细胞大约只有一百个,按这一速度只能在五六十年以后,也就是说在活到七八十岁以后,才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慕尼黑大学记忆治疗中心的心理学家约尼茨则说得更具体:“在六十五至六十九岁的人中,只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会得健忘症,到了八十岁以上,记忆力衰退的比例才会增高。现代科学已经确立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百分之九十的人肯定可以精神矍铄、记忆健全地活到老,而且老年人的脑子可以与年轻人一样灵活。”
由此,我想到社会上早就存在着的一种现象,医生、科学家、音乐家、教授、画家等等,都是越老越金贵,也就是说这些职业是越老成就越大,越值得信赖。特别是画家,不光越老越值钱,死了以后其画作会更值钱。贝多芬在四十七岁时对一位朋友说:“现在我知道怎么作曲了。”雨果七十三岁写了《九三年》,莎士比亚在晚年创作了《李尔王》……我们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时,总会发现一个从早期、中期到成熟的过程,艺术家的思想和表现手段是越来越精纯,使他们最终能处理十分棘手的难题。
科学家也一样,世界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宇宙黑洞的发现者钱德拉塞卡,在六十三岁的时候忽然放弃自己驾轻就熟的课题,开始重新分析当物质消失在一个黑洞里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到七十三岁最终完成了关于黑洞的研究,确立了在科学界不朽的地位。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家瑞利,在长达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尤其是在后期,做出了最著名的成就——发现了氩气。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儿子问他对托马斯·赫胥黎的一句名言的看法,赫胥黎曾说过:“在科学界,一个六十岁的人的作为只会弊多利少。”瑞利回答说:“如果你只做你理解的事,不和年轻人发生矛盾,就不至于一定会像赫胥黎说的那样。”这里有一句话非常关键——“不和年轻人发生矛盾!”
不挡年轻人的道,老就是宝,可以充分发挥老的优势。比如,年轻人遇到外来的攻击,往往会矢口否认、竭力辩白,而老年人则更多地依赖智谋、幽默和利他主义的新创意等积极手段去加以化解。上了年纪的人更能容忍生活中的一些蠢事,处理生活危机时会感到压力较少。就好像被塞在一架缓慢而拥挤的电梯里或汽车里一样,很少会看见老人烦躁发火,那都是愣头儿青们的反应。每个人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弄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年纪大的人个性早已经显现出来,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也知道自己是谁,变得跟自己更容易相处,就像结婚时间越长,越有可能保持姻缘一样。
可见人老了的确有许多优势,更容易知己和知人,更清楚自己的力量,更明白自己的目标,老人的世界也变得更大,老了还会活得更为超脱……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造得非常形象和贴切:“老谋深算”——老了谋略才深,算盘才精;“老奸巨猾”——如果老了都得健忘症、痴呆症,如何奸得了,猾得过?还有“老古董”最值钱、“老酒”最醉人、“老辣”最精到、“老练”最难得、“老拳”打人最痛、“老板”、“老成”、“老鼻子”、“老江湖”、“老羞成怒”……
但是,如果你上了年纪还想挡住年轻人的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最后必然会被扳掉。因为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总要消亡——这是不可更改的规律。
我举了这么多例子,却并不等于说只有脑力劳动者大脑衰退得缓慢和寿命最长。至今世界上活过百岁的老寿星却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或山民,他们思维清楚,大多还能生活自理。可见,老有许多未知的秘密,人人都会老,却不等于人人都知道“老”是什么?人人都说当今社会进入了老龄社会,那么“老”在哪里呢?
2.老的忧虑
先别说人,连地球都衰老了——体积膨胀,直径不断伸长,自转速度在不断减慢,就像人老了变得臃肿发胖、行动迟缓一样。地球的负重却还在层层加码,降落到地面上的宇宙灰尘逐年增加,光是接纳宇宙间落下的陨石每年就有二千六百亿至七千二百亿块。热带雨林急速减少,土地沙化急剧增加,每天都有一百多种生物灭绝……于是,疲惫不堪的地球每年都要在内部发生十万多次地震,人能感觉到的有三千至四千次之多。
奇怪的是,把地球折腾成这个样子的地球人类,反倒活上劲来了。寿命逐年延长,企盼了几千年的长生不死之术,有望能得以实现。科学家们已经发出了豪言: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的寿命可达到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岁,下个世纪将活到自己想活的岁数。但是,科学家们说的是人能够活得长,并不是说能永葆青春。也就是说,人该老还是要老的,说不定还会老得更快,只是老而缓死,或老而不死,在漫无尽头的长寿中活着,却不知生活的目的何在,剩下的最后几十年,要完全依赖别人的护理,这样活着还有什么生命的质量可言?
去年才刚刚四十二岁的世界首富盖茨就放出风说要退休,他并不是出风头,又想炒作自己,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老了,领导微软帝国已力不从心。他说:“电脑软件是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充满危险和风险,无法想象一个五十岁的人——不管是我还是其他什么人,能担当起领导微软公司的重任。”他说的是实话,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网络时代,盖茨到了这个年龄才想到要退休已经是相当保守了。在新经济前沿的一些行业里,正流行一到三十五岁就退休。到三十岁就有了恐慌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歇菜,或被扔出去。
高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年轻的市场,现代经济创造了“一种男性青春期文化,一切毫无节制”。世界上有许多高效益公司的总裁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当今对资源的热潮中,最惹人眼目的是“傲慢自大的年轻资源”——在华尔街,在硅谷,在所有想追赶潮流的地方,绝对形成了一个年轻化的倾向。这么多的新投资都放在了高科技上,而高科技是建筑在熟练的技术上,今天的技术只能今天教,不是三年前教的。经验一文不值,它只意味着你的技术已经老了。在高科技时代,到二十五岁时刚刚离开学校四年,就有了老的感觉,因为你的技术已经老了四年。如果你在硅谷,二十五岁最好已经挣到了钱,因为你已经完了。倘若在一个行业干了七年,那就是一条恐龙了!
这些站在新时代潮头的“白领”和“金领”阶级,一个个都赚了大钱,尚且整日活得紧张兮兮,落伍得如此迅捷。那些活得更为艰难的普通人岂不要老得更快?——这就是现代游戏规则。在所有行业,所有地方都同样处在年轻人的圈子里,新一代不断涌现,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把所有人都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疯狂竞争。这种竞争的残酷还在于把跑得最快的人再拉出来比赛,就像奥运会比赛,最后只能有一个冠军,其他人都是失败者。
而且这些年轻的昂首阔步的成功者,有自己标榜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行动,不需要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权力,因此就不需要前辈,根本不理睬老家伙们。像盖茨这样的人,富可敌国,说退休两片嘴唇一碰就出来了,退不退他都能终生享用不尽。对其他人来说退休可就没有这么轻松了,那是生命中的一道坎儿啊!好像人一退下来就什么都完了,趁着还没走能抓到点什么是什么。因此又引发了一种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即人在离退休之前格外胆大妄为。贪污受贿,胡作非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嘛!
如今,倘能按着过去国家规定的年龄退休算是幸运的了,许多单位由于经济状况不景气,纷纷出台自己的土政策,什么“内退”、“病退”、“退养”……总之是要你提前回家。这还有没有个规矩?到底什么时候算老总该有个标准吧?古代是有规定的,《礼记》上说:“人生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按照这个标准三十岁才可以成家,四十岁出去当官做事,到六七十岁才能称老……足见古人的生活节律是何等地从容不迫。人们都说古代人的寿命短,依照这个公式却显然比今人要老得缓慢。
现代人老得快,寿命长,退休又提前了,老而不死的时间特别长,在这一大段日子里可怎么打发呢?谁能判定几十年以后的通货膨胀率?一个人到底要积累下多少钱才足够养老送终的?更不要说还会老而无终。还有人在没退休之前也未必就有能力积攒下大钱,退下来以后又没完没了地活着,到那个时候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已不新鲜,十世二十世同堂也稀松平常,但满堂都是老人,满眼一片白发,谁养活谁呀?谁为谁送终呀?生命的本质取决于身体,还是取决于心灵?
扯远啦,扯远啦,我们这一代是赶不上那样的盛世了,还是多为眼前操点心吧。 蒋子龙文集.10,难得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