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早稻田大学讲演提纲

  毋庸置疑,现实正欲淹没文学。

  因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被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所取代——像一个“9·11”事件,居然被认为“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每一个人”。

  世界充满事件,突如其来,层出不穷,霸占了人们的想象力。现实比任何小说都更令人不可思议,更使人有陌生感。喜事和丧事同在,盛世和末路并存,无法预测,无法把握……

  于是,人的概念悄悄地在改变:“机器人”并不是人,在某些方面却比肉体凡胎的人还要能干。克隆人是人,却比任何妖魔鬼怪都更令人类忧虑和恐惧……人的概念的宽泛,带来了文学概念的无限宽泛。

  作家的全部才华就是感觉的新颖。世界为空,人乃一切。世界不过是人的灵魂的影像,人的自身就潜藏着支配万事万物的规律。作家要信赖自我,不为外物所累。只有自己才是主体,并有责任了解一切,也敢于面对一切。

  感觉就是思想,艺术的核心秘密是活的灵魂。文学的成熟就表现在个性强烈,色彩纷呈,形成了庞大的各具特点的作家群落,有自信和历史对话,也和现实对话。

  用一句话概括文学史,就是记录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为社会的现实存在所决定。现实生活有张力也有矛盾,有机会也有困难,急剧变化的本身就有着巨大的社会批判功能,也会影响到文学进程的推进。

  现实对人一直都在进行着雕刻乃至扭曲,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也不是简单地复制现实。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探索和发现,应该符合现实生活本身的规律,又折射出作家对现实的人文关怀和深邃的理性思考,表达人性的要求与灵魂的渴望。

  现实的本性是变化,世界在变,生活在变,人在变,文学在变,其实文学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变,也从未因内容与形式的变化而停滞。过去的文学给人类提供的是出类拔萃的精神和情感。任何时代能够流传下去的,也只能是精神和情感。在今天这个物欲极度膨胀的商品时代,人们最缺乏的恰恰就是精神和情感。因此,文学的命运不是将被取代,而是变得更加为人们所需要。

  地球上居住着六十多亿人口,而每个人终其一生所认识的人也不会超过万人,可我们居然在这个大厅相识了,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中国有一句老话概括这种情景:“有缘千里来相会!”缘——是一根丝线把人连起来。这根丝线就是文学。

  文学是一种吸引,一种融合。在爱尔兰的舞蹈中可以看到非洲黑人舞蹈的影子,在非洲的黑人舞蹈中又有着明显的白人文化影响……现代世界纯而又纯的东西已经消失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落后了,就要吸收先进的东西;你太优秀太独特了,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世界吸纳。每个人或每个民族,又会在吸纳中加进自己的东西。

  而人类的艺术就是在这种交融中进步,你在吸纳世界的同时,也被世界吸纳。

  人类学家经多年考证,研究了五大洲一百六十个国家和地区三万年前的语言遗迹,得出结论:在人类进化到智人阶段时,存在着一种全人类通用的“原始母语”。也就是说,当时全世界的人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各地原始人类最初所能表达的事物范围都极其狭小,也非常一致。在那之后,受到地形、气候、食物和社会组织条件的影响,概念、语言和艺术等领域内部的分化才渐渐开始,不同的文化由此形成,现在世界上的所有语言都是在那之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的进化,语言越来越精确,便分化成许多种,因此隔阂也产生了。

  这时候,对文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差异。差异是最值得珍贵的,因为有差异才有存在的必要。作家发现了与他人不一样的东西,就发现了自己创作的价值。

  这也是今天我来到这里的原因。

  2003年9月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