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劝业场的酱牛肉”说起
——作家思想和艺术修养漫谈
天津市卖酱牛肉的铺子很多,唯独劝业场的酱牛肉是名牌。据说劝业场的酱牛肉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关键都在那锅汤上!这锅汤同其他酱牛肉店的煮肉汤不一样,味道特殊,又鲜又浓又美。汤里放什么作料,各种作料怎样搭配,怎样根据不同产地生产的食用牛之间的细微差别调整作料的比例和酱牛肉时的火候,再加上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操作经验,便形成了劝业场酱牛肉的独特味道和独特风格。这真是一锅宝贵的汤!
作家也应该有一锅“汤”,用来“煮”生活。正由于“汤”不同,出来的作品才“味道”各异,风格悬殊。形成这“汤”的作料应该是作家的全部内心世界:人格、气质、思想、个性、命运、生活经验等等属于这个作家自身所特有的东西。任何一种创作风格都不会脱离这些东西而独立存在。在小说生产的“工艺流程”中,处理材料是第一道工序,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就像煮肉的汤、淬火的油和水、木器厂的烘干处理房一样重要。在作家的内心世界里对生活材料进行这样一番“蒸煮”、“淬火”、“烘干”处理,不仅决定了将来作品的“味道”,也形成了作家的创作风格。风格不仅对作家是重要的,对读者也是一种思想和情绪的“催化剂”。因此,能否用一句目前进行企业整顿的术语——“从第一道工序开始整顿”来概括我在这篇短文里想要表达的意思:作家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那就首先要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内心世界。
但是,培养和锻炼内心世界,决不能关在屋子里,靠“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办法,必须也只能在创作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用创作的成果来加以检验。就像整顿企业一样,根据下一道工序的需要来整顿和调整上一道工序。
现在还是来谈谈创作的几道工序吧——
艺术不可能不和生活一起繁荣、一起提高。人们不满足于烧牛肉、炖牛肉,并且有足够的钱买得起酱牛肉,于是才产生并成全了劝业场的酱牛肉。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人们的需要,能激起巨大的热量,问题在于作家的心灵能够感受这种需要,吸收这种热量。对文学的兴趣,对创作的渴望,不过是火上再加一瓢油,让诗情烧得更旺,叫热量放得更猛。自己不能燃烧的作者,就很难用他的作品去燃烧读者的感情。
劝业场那锅酱牛肉的汤永远是新鲜的。如果汤是臭的,煮出的肉还能鲜吗?作家也应该永远用一种“新鲜的心情”去理解生活,表现社会的历史,反映生活的情绪。因此,作家的感情世界应是文学和时代的挂钩,而不应是一堵墙,或者是绊脚石。
热处理是最忌讳虚情矫饰的。本无真情,偏要夸张,不胜尴尬。
文学不仅要表现生活的优美、丰富、善良和微笑,还要表现生活的严峻、忧郁、阴谋和凶险。因此,只有“热”是不够的,还要有“冷”。要“研究什么是人,什么是生活”,就必须理解人的本质,理解人的命运、内心生活和社会生活。只有阅历得深,知道得深,感觉得深,观察得深,才能写得深。
“热”,可以表现为欢笑,也可以表现为哭泣;可以表现为燃烧,也可以表现为冷酷。“冷”,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掌握人物的分寸,把握情节的火候,不能不足,也不能过火。在创作时似乎有一道无形的杠杠,越过这道杠杠就把艺术的美给破坏了。所谓“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不胖不瘦,正是火候,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在热热闹闹中着一“冷眼”,会使作品别有一番深沉的意味。这就是幽默。幽默排斥尖酸刻薄、哗众取宠和格调低劣的噱头。宽厚而又聪明的幽默能给人以智慧。有益的生活是离不开幽默的。没有幽默感的文学作品,也会显得干巴和枯燥。没有幽默,实际就是没有激情,缺乏才气和机智。
从热到冷,由冷到热,让思想变得宏伟,让感情变得深厚,让人物变得丰满,这种对生活进行概括化和典型化的能力是极其珍贵的强化处理。
酱牛肉比普通的牛肉多了一股酱味,可贵也就在这股酱味。这股酱味是人们通过那锅汤强加到牛肉里去的。这就是改造、改变原材料。
作家的职责——在人物同现实生活所发生的冲突中认真探索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每到出人物、出性格的紧要当口,就要动用全部智力,调动一切手段,强化环境、强化情节、强化人物,有勇气充分揭示人物性格的全部真实,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性魔力”。
强化的对立面是简单化。它讨厌那种说教的口吻、教训人的态度和生编硬造的情节。它反对那种按照所谓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表面特征,机械地分配人物的冲突。各种势力的较量,好像生活中一切都是那么显而易见的,一切都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了,让主人公急忙地表现自己,这种表演是愚蠢的、失真的,客观效果也适得其反。
强化的主要着眼点是人物。有了鲜明的人物,才有真正的冲突;只有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才有强烈的戏剧性,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人物可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用“臃肿”冒充“肌肉”。
据说有人完全按照劝业场酱牛肉的配方做了一锅汤,但酱出的牛肉味道仍然远不如劝业场的酱牛肉。奥秘何在呢?大概他忘了我们的老祖宗说过的话: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
1994年5月24日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