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戒指》的分量
——兼谈公案小说的神秘性
酷夏奇热难挨,难得紫金的《黑戒指》,带给我一股清凉的阅读快感。
其开篇便气势不俗,在一个连鬼都没有的深夜,最终却由人闹出了鬼——凶杀充满了惊骇的视觉效果,状似“黑戒指”的放射源被盗。参与侦破此案的女警员海凌,以前也曾见过黑戒指,那是一枚生了锈的铁戒指,是一个仗义勇为地保护过他,并索走了她初吻的少年送给她的,至今还像一个牢固的圈套拴缚着她的心,影响着她的生活。
公安题材本身就足以调动人们所有的好奇心,以及想寻求刺激和快意恩仇的阅读欲望。于是在任何一个时期,社会上都或明或暗地流传着这类小说,它们被称做侦探小说、破案小说、警匪小说……最近又流行叫“悬疑小说”。我更习惯称其为“公案小说”。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想衔接少年时代美好的阅读记忆:《包公案》、《施公案》、《狄公案》等等。也想说明这类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脉相承的,最明显不过的是它们至今还保留着相同的特点:玄妙的神秘色彩。
没有必要的神秘性,就无法构成一部优秀的公案小说。
这神秘性来自三个方面:人物命运、情节悬念和因果关系。其核心是人物命运。在天下故事里,最吸引人的还是人的故事。天下的所有神秘事物都是对应着人而言,也只有人物命运的谜局才能构成真正的情节悬念。因为人物命运的谜局是立体的、多维的。
比如,人物的经历要受先天命运的制约。《黑戒指》里的女主人公海凌,自小就怨恨母亲和姐姐,却奇怪地爱着抛弃了她而离家出走,并一直生死不明的父亲,这种爱后来又转化为恨。刑警队长雷胜,将母亲为他领养的童养媳认做干妹妹,另外娶妻生女,却又被妻子赶出家门,暗中仍受到因爱着他而终生不嫁的干妹妹的照顾。年轻的警员向辉,崇拜早逝的母亲,由此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大他三岁的海凌,而海凌却更喜欢比自己大的男人……这就引出了众多斑斓多姿的鲜活生命,一波三折地走进小说为他们设下的命运谜局。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他们的行为和遭遇又对命运形成制约。这么多不同的命运轨迹相互穿插、相互干扰、相互影响……小说于是就充满了“悬疑”。放射源本身就是神秘的,罪犯偷走这个东西要干什么?犯罪手段花样翻新,破案过程风云险恶,再加上耸人耳目的社会黑幕、官场弊端和公安局内部的钩心斗角……种种难解之谜环环相扣,因果互动,公案小说的魅力便在《黑戒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过去评判一部好的长篇小说,有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能够让不同的读者从中都可以找到所期望的东西。我喜欢《黑戒指》中的哪些东西呢?首先是一组新颖的人物形象。海云的形象最别致,她代表着人世间难能可贵的甚至是仅存的一点善良、美好和柔软,她对巴赫的感觉和把握惊世骇俗,是《黑戒指》中最精彩的部分。派出所所长孔吉本,血肉丰满,真实可爱,代表了现代公安队伍的理想。向辉浪漫多情,多才多艺,在紧要关头又能舍身救护同事,代表了现代警察的精神世界。海凌代表着年轻的公安干警的进步与成熟,傅明安代表着公安的冷静和智慧,骆斌、眯眯眼政委代表着公安内部的部分现实,妒忌、不断在暗中给同事下绊子,制造麻烦……
《黑戒指》里的成功人物具备三个特征:首先是性格的完整性。海凌的经历起伏跌宕,在工作上屡次犯错,在情感上多有游移,其性格是发展的、连续的,最后完成人物的塑造时,性格是协调统一的。其次,人物形象富有人性的魅力。成功人物的性格必须有魅力,好有好的魅力,坏有坏的魅力,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曹操。人物的性格有魅力才会有人缘,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必须人(物)有人缘,戏有“戏缘”——“戏缘”就是故事引人。
公案小说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出人,还是出戏?常常是出戏容易,出人难,于是就将塑造人物服从故事悬念,为了故事宁肯让人物成为情节的工具。而传统的优秀公案小说,既留下了经典人物,又留下了经典情节,一部《包公案》被后人无数次地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历经数百年而为人津津乐道,耳熟能详。
第三是成功的公安人物形象须对事业极端忠诚,对事业的忠诚程度关乎着人物的性格魅力。公案小说中充满动作,或者说充满暴力,根据这类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一向被称为“动作片”。在好的小说中,这种暴力更多的不是在行动上,而是在人物痛苦的内心深处。所有警员都疯魔般地迷恋自己的职业,不惜生死,不顾一切,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深刻和复杂的原因,写出来了就成全了人物的深刻和独特,写不出来就流于表面,落入套子。
《黑戒指》的成功还有个无法回避的因素,作者自己就是一名刑警。书中的许多精彩描述,都明显是“内行的精彩”。文字因内行而精彩,是只有内行才能写得出的精彩。如对一系列刑事案件的剖析:人有人的命运,案子也有案子的命运,人强了就能压得住案子,人无能就会被案子压住。老案未破新案又发,连三并四地反将破案人压得喘不上气来……
作者热爱自己的职业,又将这种热爱转化成一种道德力量支持自己的创作,让人物渗进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情感渗入人物的血肉,最终熔铸成《黑戒指》。此书也自然就有了不同一般的分量,是当今公案小说中的重要收获。
2009年5月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