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感觉的强大

  ——赵玫《流星》序

  文坛是有的,它很大。但不是无限大。如果整个宇宙都可以成为文坛,那文坛也就没有了。它其实很小,很拥挤。文人本该“宜散不宜聚”,中国文人又偏偏喜欢拥挤。有人把文坛比喻成众人争抢的陡峭险峻的羊肠小道。就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知道赵玫是怎么登上文坛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被理所当然地或约定俗成地当成天津文学界新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一种还有潜力的现代锐气,开拓出一块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这领地还不断地巩固和拓展。

  我对赵玫所知甚少,只读过她的一些作品。而且这种阅读大多是强迫自己干的,想了解赵玫制造的文学现象是怎么一回事。想了解当代文学造句运动中所有先锋人物的语言模式。真正出于阅读的兴趣和快乐看完的并谈得上很喜欢的是中篇小说《紫丁香园》、短篇小说《最大限度》等和一些散文。读她的作品比知道她这个人更重要。她就是她的全部作品。她的小说里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就是她自己。她本身被自己小说的内涵包容了。

  这主角是个什么人物呢?捧着一个活泼泼的灵魂无处安置,形成精神的漫溢,意识的浪漫。我想这本书也只能“货卖识家”。

  赵玫的小说吸引读者的不是故事,也不是技巧。而是精神的坦白,感觉的自由。写得真诚而散漫。文学的传统功能是“提高生活的能见度”,在她的小说里生活丧失了清晰度,一团闪烁的浮躁,一种纠结的苦痛。人物都有流行的性格、流行的腔调,连他们自己也未必清楚在寻觅什么,需要什么。

  赵玫追求独特甚于追求深刻,她不能洞穿现实,却只想从人性中获得深度。人物难免不头重脚轻。崇尚紊乱的哲学,膜拜各种新观念,自说自话,高谈阔论,读者的心灵却难于被感悟被摇撼。她的某些费了劲的小说,可以称作“心理小说”,却难以克服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其实是作者的思想和他人和社会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赵玫无疑拥有一个作家最宝贵的特点——灵气。但她不是很强烈地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去影响别人,更着重文学宣泄的功能。倘若她一味地没完没了地开采自己,自我这座矿山够她采多久呢?纵使她有极为丰富的心理资源。这本小说集里的作品含金量相当高,是作者在“一发而不可收”的状态下采掘的。她实现自我开掘靠感觉和语言。

  感觉的自由对赵玫十分重要。但感觉过于散漫铺陈,她将失去这种艺术的自由。汉字浩繁而古怪,每个字都是活泼独立的生命体,把它们怎样排列组合学问大得很。赵玫正在成为这方面的硬手,她的某些作品的语言艰涩拗口,决不流畅,却有通畅的新意。

  有一首通俗歌曲叫《跟着感觉走》,但愿感觉能引导赵玫走向一个更神奇的文学境界。

  1996年春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