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不敢点评

  《天津日报》的编辑宋曙光先生,一定要我为中学生非典征文作一些点评。我推辞再三,说不敢点评。但最终还是答应写出自己的看法,这不是出于点评的需要,而恰恰是想借机说出我不敢点评的理由。再有,就是为宋先生执着的编辑精神所感动。

  先讲我为什么不敢点评中学生作文。我曾两次被推举为上海中学生作文大赛的评委,第一次大赛之后曾诞生了一位全国知名的学生作家……据我所知,全国举办的各类作文大赛无计其数,赛出了作家的仅此一例。更多的是刺激和鼓励了学生的作家梦,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还影响了高考。

  作家的文学评判标准,和高考的阅卷标准不大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由作家对中学生作文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岂不要误人子弟?所以,国家教委早就取消了给作文大赛优胜者在高考时加分的规定。

  我以为,中学生必须学好语文,热爱文学。文学可丰富人生境界,开拓精神空间。语文学不好,未来的人生必将是蹩脚的。但,不必急着立志当作家。能否成为作家,除去愿望和兴趣之外,还需要诸多因素。比如生活道路的成全和对环境的体验……等等。

  ——好啦,煞风景的话说完了。下面就文章论文章要相对容易多了。

  其实用不着别人点评,编辑和作者只要再重读一遍征文入选的作品,孰优孰劣,不言自明。还能读得下去,并仍被感动,就是好作品。文章能够打动人并流传下来的,只能是思想和情感。能提炼出自己独到的思想和情感,而且经住了时间的考验,当然就是好文章。相反,非典时期也催生了许多应景的肤浅之作,时过境迁,再读时了无味道,也难有可圈可点之处。

  《最后的空间》,在征文作品中最具想象力,用灵性激活故事,显得别具情趣,且有深意存焉。此作完全可以成为一篇妙文,可惜结尾掉了下来。想象力的开掘对写作至关重要,想象力的堕落可以直接造成文学的低迷和贫困。故此,作家无不格外珍视自己的想象力,不会用现成的套话、“光明的尾巴”或“画蛇添足”来破坏得之不易的奇妙想象。

  《非典——我们微笑面对》,在征文中最为别致。作者着意在寻求多重的叙事角度,使尽人皆知的现象变得新颖。有时文体决定叙述,形式就是内容。当举国谈论非典,传媒以铺天盖地之势表述这一灾难的时候,如果你自觉说不出更新更深刻的东西,在文章架构上多下点功夫,实在是很聪明的。作家都是在结构上花的气力最大。

  《非典时期的典型中国人》,颇为典型地代表了近年来优秀中学生作文的一个特点,在高考中得高分的作文也多是这一类:旁引博证,借题发挥,议论风生,想象开阔……现在的学生负担沉重,课外阅读便受到了局限。某些智慧有富裕的学生,除去应对考试之外还有精力并有强烈的兴趣进行广泛阅读,不仅读经典,也读各种各样的文本,同时也不忽视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阅读。因此,他们的笔下就有了“考试机器”所没有的气象。

  但,此种写法一旦形成风气,也就成了为文的一大禁忌。有些文章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引经据典,用别人的定论代替自己的思想,或借名人古人的思想来弥补自己精神的苍白,变成了卖弄和掉书袋,就只会惹人厌烦。

  征文中占比例最大的,是记述亲人要进隔离区的感受。但,没有一个是因得了非典而被隔离,都是作为医生要舍死忘生去抗非典——这就是套子。写这类内容最容易,要写好也最难。所有的这些故事,这样的情感以及表达方式,还有这些大同小异的话语,别人都说过了,报纸上电视上天天都在重复这些东西,你的新意在哪里?

  进入隔离区的医护人员只占全市人口的百万分之一,怎会那么巧他们的或他们亲属的孩子都来参加征文比赛?显然有人在虚构。虚构不是不可以,借虚构钻一个俗套子,立意便不智。且缺少真情实感,自然也无法感动人。

  现在的学生作文还有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少年老成,孩子说大人话,好像比成年人还更成熟、更透彻。人小鬼大,真若如此倒也未尝不可。可惜大多只是刻意深沉,故作老辣,不过是沾染了成人文风中的一些劣习:喜欢空话大话,行文夸张矫饰。这样便失去了青少年最值得珍惜的纯真与质朴,还有少年人独有的丰富多彩的想象,以及妙趣横生的叙述。

  行文至此,自觉已经有“点”也有“评”了。至于有用无用,或错或对,那都是我对这次征文的真实看法。为了不误导学生,最后再重申一句:对学生作文最权威也是最安全可靠的点评,应该来自他们的老师。

  2005年夏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