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4,人生笔记

§“专栏”的成全

  当今无报无专栏,甚至一报多专栏。正是这遍布各地、五花八门的专栏,推动了近二十年来的“散文和随笔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各大报纷纷恢复早在“文革”时就停掉的副刊。《文汇报》副刊主编肖关鸿先生约我开个专栏,每周一篇,篇幅可长可短,以两千字为宜。我没有立刻答应,当时满脑子都是小说,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写小说,无暇他顾。但肖关鸿不放弃,偏他又口才极佳,最会说服人,有一条理由让我动心。他说你多年经营小说,一定剩下不少无法用于小说的边角余料,顺笔成文就可以开辟一个专栏。再说你写了那么多年的小说,就不想换换口味?目前其他报纸还没有开专栏的,我们设专栏不是没有压力、没有风险,需要朋友们的支持。话说到这个份上我再不答应就不够朋友了,他以前主编《文汇月刊》时就编发过我一些稿子,有的曾引起过争议,既是盛情难却,又是“患难与共”。

  交出第一篇专栏稿《小人效应》后,觉得离交下一篇稿还有七天的时间,便又回到小说中。一进入小说就不大容易出来,常会忘记开专栏的事,那个时候没有网络,也不用电脑写作,每到快发稿的时候,肖关鸿下班后就给我发个催稿的加急电报。加急电报要连夜送达,从上海到天津需要六个小时,送达给我的时候正好是半夜一两点钟。当时我住在大理道一个大杂院里,送电报的摩托车嘟嘟一响,在深更半夜格外刺耳,随后邮递员就高叫一声:“蒋子龙电报,拿戳儿!”一下子就把全院的人都喊醒了,极大地调动了邻居们的想象力,误以为单位失火或哪儿闹地震了。这样被教训了几次,我再不敢耽误专栏的稿子了。

  更没想到的是专栏的效果令人鼓舞,《小人效应》被多处转载,《光明日报》一著名记者将此文复印二十六份,每个办公室放一份,推荐给同事们都要读一读。国家第一机械工程部的老领导孙友余,读了《寻找悍妇》后写来长信……于是我的专栏一写顺手就收不住了。《文汇报》的专栏结束后,又在多家报刊上开专栏,给《经营与管理》的专栏竟写了十一年,在《晶报》的专栏也开了两年多,后来还发给我一个“最佳专栏作家奖”。获奖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甚至很看重这个奖,因眼下正是一个“专栏时代”,数不清的博客就是一个个的私人专栏,每个人的手机、电脑也是专栏,此奖可谓“生逢其时”。

  专栏体现了现代媒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协调着媒体与生活、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专栏关乎着一个报刊的品质,甚至会成为那个报刊的面孔。比如“五四”时期,鲁迅等文学大师的专栏文章不仅是“投枪和匕首”,同时也促进和繁荣了新文化运动。许多报刊因某些专栏办得好,而声名大噪。专栏文章甚至成了一个报刊的标志。眼下之所以说是“专栏时代”,是根据专栏这种形式特别适宜当下紧张、浮躁的社会现实。所以,一个作家倘若写不好专栏文章,便很难跟这个社会交流,也很难说他是关注现实的。我以为能写好专栏文章是一个作家成熟或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专栏不仅需要“专”,还要“杂”,所以邓拓以“杂家”自称。“杂”其实就是“博”,写得好的专栏还要“精”和“深”,只要看看那些专栏大家的文章,就知道写好专栏是多么的不容易了。邓拓就以一个专栏《燕山夜话》立世,乃至不朽。鲁迅终其一生也主要是在经营杂文……

  这些年来为写好专栏文章不能不大量读书,查阅无计其数的资料,绝不敢以想象代替事实和论据。作为收获,专栏写作甚至代表了我近年来的主要写作兴趣和写作状态。十几年下来,除去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人气》、《空洞》和《农民帝国》之外,其余的数十本书,都是收集专栏文章编汇而成的散文、随笔集子。由此,就不能不感谢专栏。

  2009年12月 蒋子龙文集.14,人生笔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