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抗战之我为纨绔

第956章 大结局

抗战之我为纨绔 袁大为 7839 2021-04-06 06:04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抗战之我为纨绔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鬼子在江南根据地附近的一个重要县城高邮也没有被收复。

  很明显,鬼子并不打算放弃县城向新四军投降,于是新四军总部决定,拔掉高邮这根扎在根据地上的刺。

  高邮是个古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华中解放区南线。

  地处京杭大运河东岸,南控扬州,北扼两淮,是苏中连接苏北的水陆交通要道,被称为“运河大门的铁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高邮东面是一片水网和开阔地,成为天然屏障;西面紧靠高邮湖,烟波浩渺,北面土城横亘,南面背靠敌区。

  层层紧固的工事和复杂的地形,给新四军攻城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阻止新四军的进攻,鬼子在城墙上布置了许多机枪掩体,还建了八个大碉堡,都有两三层高。

  城外还有一条护城河,宽达五至七米,环绕城池四周。

  城中有鬼子一千多人,伪军五千多人,共计六千多人,战斗力很是强悍。

  为了打下高邮,新四军派出了两个纵队外加韩文正的南下支队,以及华中军区特务团,一共集结了数万的兵力。

  这也是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对日寇发起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攻势。

  指挥攻城的首长信心十足,定要攻下高邮,给中国的抗日战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韩文正带领的部队有幸参与到了这场战斗中,由于远道而来,所以,指挥作战的首长只是让韩文正的部队担任一些后勤工作。

  随后,新四军向高邮发动了全面猛攻。

  高邮城外鬼子最重要的支撑点是净土寺,打下净土寺,就可以将高邮外围据点全部拔除。

  净土塔寺是一座阁楼式的七级八面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算得上是一座古塔。

  远远望去,塔身发旧,灰色塔身上白泥灰修补的痕迹格外醒目,走近才发现,塔身东南角上的颜色较其他部位更深,呈灰褐色。

  由于古塔在城门之外,又是一个制高点,因此,日军占领高邮城后,这个塔便成为日军的了望塔和军事制高点。

  净土寺塔的火力很猛,居高临下,非常难攻。

  新四军用湿棉被裹着方桌做的‘土坦克’当掩护,越过开阔地带,一步步逼近净土寺塔。

  最终,消灭塔内和高邮城之间的供给,还用炮轰,塔内的敌人至此方才投降了。”

  于是,所有的鬼子和伪军都收缩于高邮城中,高邮城已然是绝地。

  高邮城中,守军指军官是鬼子的山崎大佐。

  山崎大佐也知道,日本已经战败投降。

  但他却不肯承认事实,而且,他还幻想着向国民革命军投降,以此来捞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山崎大佐直到此时仍不投降。

  高邮城内,山崎大佐不断调兵遣将,想要守住高邮,上演鬼子最后的辉煌。

  “轰!”

  “轰轰!”

  就在这时,高邮城内发出一连串惊天动地的爆炸声,随后,枪炮之声从城外响起。

  山崎大佐大惊,连忙问道:“到底怎么回事?”

  “大佐,我们的弹药库被炸了!”

  “纳尼?怎么搞得?”

  “应该是新四军派出了特战小分队,炸毁了我们的弹药库。”

  “八嘎牙路,勇士们,为了天皇陛下,为了大日本帝国,与新四军拼了!”山崎大佐怒吼道。

  然而,他身旁的人却都面面相觑,没有人回应。

  事实上,日本已经投降,山崎大佐却依旧负隅顽抗,哪怕是在日军中也不得人心。

  不少日本军人打了好几年的仗,早就不想再打下去,想要回到日本。

  然而,山崎大佐的行为,却让他们无法回家,所以,很多人都反感,不想再继续抵抗下去。

  山崎大佐一看这个样子,心知大势已去,然而,他却并不愿意就此投降。

  “大佐,支那人已经开始进攻,他们的火力很强大,我们是否就此放弃抵抗?”一个鬼子军官试探着问。

  “八嘎,大日本帝国的勇士怎么能投降?”

  “可是我们已经败了。”

  “中岛君,你再说一句,我就枪毙了你!”山崎大佐气极败坏的说。

  听了山崎的话,所有人都不敢再说什么,不过,每个人都揣着自己的小心思,不想这样无意义的死去。

  至于城中的伪军,他们接到了国民革命军的任命,说是让他们守住高邮,等待国民革命军的到来。

  所以,伪军的防御反而更加的积极。

  只是,伪军的战斗力与新四军比起来,还是要差了不少,根本无力挡住新四军攻城的步伐。

  夜色如墨,天黑雨密,路面就像涂上了一层油。

  尽管天气不利于攻城,然而随着三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新四军第八纵队及高邮独立团共6个团从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向高邮城发起了猛烈攻击。

  面对坚固的高邮城墙,为减少新四军战士的伤亡,战士们在东面开阔地用麻袋装满土,筑起了“半月形”工事,架上轻重机枪,与城墙敌军形成平射,压制敌人火力以掩护攻城部队。

  26日凌晨,在新四军多路进攻打击下,日伪军纷纷缴枪投降。

  据相关文献记载:在高邮战役中,仅高邮一城,新四军就歼灭日军1100余人,生俘近900人。

  歼灭伪军5000余人,生俘3500余人;缴获各种炮60余门、枪支4308支,军用品无数,战绩居华中抗日战争之最。

  此役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内的日伪军据点,将苏皖解放区连成一片。

  这是很奇怪的一仗。

  战斗力强悍的鬼子只损失了一百人,有九百人投降,要知道,就算是百团大战,也没有俘虏几个鬼子。

  平型关大捷中,消灭鬼子一千多人,却没有生俘一人。

  而现在鬼子一千多人,只损失了一百人,其余人全部投降,可见,鬼子早已没有了军心和斗志,不想再无意义的去死。

  相反,五千伪军,战死了一千五百人,只生俘了三千五百人,俘军的抵抗反而比鬼子顽强的多,这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未来的中国,和平的曙光依旧很难冲天乌云,困难重重。

  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韩文正却陷入了沉思之中,自己到底是去是留呢?

  韩文正并不想打内战,所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出国。

  事实上,早在来到这个时空的时候,韩文正已经做好了未来的决定。

  那就是抗日战争后离开中国,到国外找个逍遥自在的地方,过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韩文正向八路军总部打了退役申请。

  韩文正的退役申请让总部感到很为难,他们真的舍不得这员虎将。

  八路军总部正想提拔韩文正做纵队的司令,可是韩文正的报告,打破了他们原本的计划。

  然而,韩文正的去意已决,从他的退役报告最后的措词上就可以看出,他的态度很坚决。

  可是总部领导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答应他的退役申请。

  韩文正却并不气妥,连着打了三封退役报告。

  总部领导见他实在是去意已决,最后还是决定成人之美,批准了他的退役报告。

  青岛,码头前。

  一艘客轮正准备去往澳洲,韩文正立于码头前,与柳如烟各抱着一个孩子正准备登船。

  “队长!”

  远处,几匹战马奔来,却是刘铁、吴崖、杨大眼儿、二愣子、袁怀志、史云龙、姚星等人。

  此时,韩文正的几个部下都已升为了团长,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升迁的喜悦。

  “队长,你不要走啊!”吴崖眼圈儿都红了。

  “兄弟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这次出国也就是三、四年的功夫,等新中国成立了,我就回来。”韩文正说。

  “你为什么要走?你真的要抛弃兄弟们吗?”刘铁很难得的情绪也激动了起来。

  韩文正一叹气,口中说道:“我永远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兄弟,但这次,我必须离开。”

  “老韩,为什么?”刘铁追问。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想干的事,我想干的事就是打鬼子。”

  “我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因为抗战,才进入了军队,现在,抗战结束了,我的使命也完成了,我也想好好休息一下。”

  “兄弟们,这几年,我真的太累了。”

  听了韩文正的话,众人叹息。

  是啊,这些年的风风雨雨,韩文正真的太累了,他是整个部队的灵魂,也是他,一手打造了这支让鬼子闻风丧胆的“恶魔部队”。

  八年的抗战,死在这支部队手中的鬼子数也数不过来,他们真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谱写一首抗日的凯歌。

  然而现在,韩文正真的累了,他不想再卷入新的战争中,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无需再做什么,他真的要好好歇歇了。

  “我明白了,老韩,一路走好!”刘铁向韩文正敬了一记军礼。

  “队长,一路走好!”

  众人齐齐向韩文正敬了一礼。

  韩文正只觉心头一酸,下意识的想要给这些战友回礼。

  直到此时他才想起,自己已不是军人,军礼自己无法再敬了。

  韩文正的嘴角露出一抹苦涩的笑意,双手一抱拳,口中说道:“兄弟们,我走了,用不了多久,我就会回来,到时,我们一起建设新中国。”

  “队长,一路走好!”

  众人个个眼圈儿通红目视着韩文正。

  “走吧,船快开了。”

  一旁的柳如烟眼泪落了下来,她知道,韩文正舍不得这些战友,也舍不得自己热爱的国家,所以,他必然还会回到祖国。

  “哇……”

  柳如烟怀里的孩子哭了起来。

  “看着干什么,快来抱孩子啊。”

  “噢。”

  韩文正连忙一手接过孩子,另一手则提着行礼箱,登上了前往澳洲的渡轮。

  “呜……”

  渡轮发出嗡鸣,驶向远方,只留下岸边几个军人在那里目送。

  看到那渐渐远去的身影,韩文正只觉心里酸酸的。

  这时,柳如烟将身子躺向了韩文正的怀中。

  “我知道,你爱这个国家,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对,我们一定会回来,到时,我们一起建设新中国,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

  一抹笑意浮现在韩文正的唇色之上,这一刻,韩文正的目光无比的坚定,他仿佛看到了死去的战友老姚,也仿佛看到了那些已牺牲的战友向自己招手。

  “团长,快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下一刻,韩文正的眼睛湿润了……

  (全书完) 抗战之我为纨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