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年期 Infantia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世纪的欧洲盐野七生作品集(套装共2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一章 幼年期 Infantia
(前100—前94年,恺撒诞生至6岁)
生于何地,长于何地
罗马广场南侧的帕拉蒂尼山,已被建筑物遮盖而无法确切找寻当日的痕迹。2000年后的今天,只能隐约看出最初罗马七座山丘的位置。
以古罗马的心脏罗马广场为中心,西侧是卡匹托尔山,由北向东依次为奎里尔诺山、维弥纳山、埃斯奎里山、西里欧山四个山丘,帕拉蒂尼山隔着大竞技场与阿文庭山遥遥相望,它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罗马七丘”。环绕着七座山丘的城墙,是罗马第六任国王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在公元前6世纪兴建的,这座塞尔维乌斯城墙在恺撒时代依然矗立。
塞尔维乌斯城墙之内被罗马人视为首都,从面积上来讲,大致和东京大手町、丸之内、霞之关以及永田町合在一起的大小相当。
七座山丘中,卡匹托尔山最高,但也不过海拔50米,面积较其他六座小,建国之初它即作为众神居住之所。由于众神的恩惠,人们得以在其余六座山丘上生活。
严格来说,罗马的七座山丘并非各自独立,丘底的山谷也无狭隘险峻之感。低矮的丘陵彼此相连,将地势高处作为住宅用地,中间地带用来排水并建成公共区域,这实际上已成为人们非常自然的选择。台伯河沿岸则得以建造码头及市场,罗马公共会场及其四周的大竞技场也诞生了。罗马人有着多神信仰,拥有为数众多的神殿,卡匹托尔山无法完全容纳这些神殿。希腊人将供奉众神的神殿建于高处,罗马人则喜欢将神殿建于低地,并理所当然地把它视为公共建筑的一种。山上供奉着众神,人们要登上约20层楼高的阶梯才能进入神殿。
总体而言,罗马市中心除卡匹托尔山外,地势高处多为私人用地,而地势低处则为公共场所,但在六座山丘当中,地理位置最优的无疑就是罗马建国者罗穆路斯最初居住的帕拉蒂尼山。
帕拉蒂尼山面积约有10公顷,即使在山顶高处,水源依然丰富。如果前往位于市中心的罗马广场,只需沿着缓坡下行便可到达。由于它是紧邻台伯河的唯一高地,越过台伯河的西风可以抵达这里。在此高处有西风拂面,让人心情十分舒畅。对于夏天比冬天更需要费心选择居住地点的罗马人而言,帕拉蒂尼山可算是无可取代的福地。即使是现代,阳光直射,探访罗马广场的遗迹后登上帕拉蒂尼山,身处罗马,你会惊讶竟有如此清凉的绿意环绕于四周,仿佛是与低洼处的喧嚷迥然不同的另一片天地。如此这般,开国始祖罗穆路斯定居帕拉蒂尼山,首任皇帝奥古斯都将他的宅邸置于此处,此后历任皇帝也将宫殿兴建于此也就有因可循。但各位皇帝选择在这里兴建宫殿的理由绝不止于此。共和时代,有权有势富裕的罗马人,他们的豪宅也在帕拉蒂尼山上延绵不绝。
现代东京中心部和古代罗马中心部重合图
现代罗马街道与古罗马城墙重合图
罗马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瓦莱里乌斯、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法比乌斯、科尔涅利乌斯、埃米利乌斯等名门望族,无一不是代代将宅邸建于帕拉蒂尼山。格拉古这类平民中的贵族以及罗马首富克拉苏也是帕拉蒂尼居民的一分子。而从外地到罗马发展、以律师身份扬名的哲学家西塞罗,不惜借贷也要在帕拉蒂尼山上购置宅邸。
不只是帕拉蒂尼山,地势高处都为高级住宅区。究其原因,只要想想罗马的气候就会明白。在马尔凯拥有广大领土的庞培,他在罗马的住所位于西里欧山。现在意大利总统的官邸位于奎里尔诺山,总统官邸由中世纪昔日罗马教皇宫殿改建而成,当年意大利统一时由政府一并接管。
没有钱的平民又住在哪里呢?
平民的住所分布于罗马七丘底部的各个角落。即使是众神居住的卡匹托尔山,山底也充斥着平民的房舍。他们的房舍密集地从山丘下方深入低地,再向另一个山丘下方绵延。此外,也有平民大规模集中居住的地区,这类地区中有一处非常有名,它离市中心最近,几乎与罗马广场相连,被称做“苏布拉”地区。
山顶豪华住宅区的人,在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中开始一天的生活;“苏布拉”的平民,则在作坊工匠们日出而作的声响中醒来。贩卖日用品的商户也陆续开门营业。来自山丘上方的豪宅里的奴隶们,为购买日用品而下山,在商店流连。太阳日渐升起,穿梭于狭小街道的人潮随之增多。商店和工匠的作坊临街而设,“苏布拉”大概是罗马噪音最大的地区。在平民的街道上,不论是替人拔牙、理发,还是贩卖气味古怪的东方香料,凡是街头营业的生意人,都无须担心会被有钱人家的用人驱赶,因而能够心无旁骛地做生意。不务正业之徒,在这里也不会担心遭遇他人怪异的目光。“苏布拉”是个奇异却又充满活力的地方。
奥古斯都皇帝下令兴建的广场,如今仅存的残垣断壁处仍依稀可看见高大相连的石壁。“苏布拉”经常发生火灾,石壁是为了防止火势向外蔓延而建。“苏布拉”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平民区,要知道西班牙广场附近餐厅套餐的价格是昔日的“苏布拉”,也就是今天的加富尔大道附近餐厅的3倍。
尤里乌斯·恺撒就诞生于“苏布拉”,在他37岁当选为大祭司移居罗马广场的官邸之前,一直都住在这里。
环境
罗马共和时代大凡担任国家要职者,几乎都可以从其家族历史中看出究竟。祖父与父亲都担任过执政官的西庇阿·埃米利乌斯及格拉古兄弟不必说,克拉苏和庞培的父亲均为执政官。他们出身于世代拥有元老院席位的名门,可归为元老院阶级。无法追溯门第出身者,如出生于地方、因军功而七度当选执政官的马略,以及马略的同乡西塞罗,以律师身份扬名打开了新的局面。这类靠自身能力擢升者被称为“新贵”。
说到这类无法追溯门第之人,不得不提苏拉。苏拉并非所谓的“新贵”,他的家族与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等名门颇有关联,不过在他活跃政坛之前,苏拉家族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也许可以算做没落的贵族。
尤里乌斯·恺撒却不属于上述三类出身中的任何一种。
尤里乌斯家族与科尔涅利乌斯、法比乌斯、克劳狄乌斯等家族同属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罗马建国者罗穆路斯的母亲是阿鲁巴国王的女儿,而阿鲁巴的望族之一就是尤里乌斯家族。
公元前753年罗穆路斯建立罗马后,国力日增,一个世纪之后,即公元前650年左右,罗马进攻了孕育过它的阿鲁巴。进攻他国,不过30公里左右的征途,但这段距离相当于当时罗马人活动的半径。
进攻阿鲁巴野营般的征程,由第三任国王图鲁斯·奥斯蒂吕斯率领的罗马军获得成功。阿鲁巴彻底瓦解,阿鲁巴人被迫移居罗马,但并未被逼为奴。罗马人从这时起便开始遵守后来深受普鲁塔克赞许的“同化战败者”的做法。阿鲁巴人虽然被迫移居罗马,但他们与胜利者享有同等的公民权,西里欧山成为这些人的新居所。阿鲁巴权贵昆提利乌斯、塞尔维乌斯、尤里乌斯等家族也成为罗马贵族,元老院向他们提供席位。与“战败者”混血在罗马完全不是问题,君主政体结束进入共和政体,罗马历代的统治者身上几乎都有“战败者”的血脉。
从共和时代初期,尤里乌斯家族异常活跃,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尤里乌斯家族却相当沉默。尤里乌斯家族的名字在罗马官方记载的《大祭司记录》中开始出现,是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代开始。
罗马军团与汉尼拔曾展开过殊死搏斗,尤里乌斯家族成员力战迦太基军,因战功显赫而被人称“恺撒”。“恺撒”这个名字后来竟变成家族名号。在迦太基语中,“恺撒”一词是“象”的意思。由称号变为家族名号在罗马是经常发生的。
此后尤里乌斯家族在历史上再度陷入沉寂。与当时出了十几位执政官的科尔涅利乌斯、克劳狄乌斯、法比乌斯家族相比,尤里乌斯家族在这个世纪仅出过一位执政官,罗马执政官每年会选出两位。尤里乌斯家族的荣光仅是昙花一现。
公元前1世纪,路奇乌斯·尤里乌斯·恺撒终于成为了执政官,但他是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的伯父而非父亲,恺撒的父亲只担任过法务官。
法务官在共和时代的罗马,重要性仅次于执政官。每年公民大会选出6位法务官,年满40岁的元老院议员均有机会参选。法务官一年任满后,将奔赴罗马行省担任总督,总督任满后才具有执政官候选人资格。
恺撒的父亲就任总督前死亡,最高职务即为法务官。恺撒并没有显赫的身世,但不同于父母姓名都无迹可查的苏拉,毕竟父亲曾任法务官,而他母亲的家世非同寻常。恺撒的母亲奥雷利娅为法学者,是执政官奥利乌斯·科塔的妹妹。
恺撒家经济状况一般,尤里乌斯家族虽为名门望族,但长久以来不受当权者的垂青,所以没有任何积累财富的机会。凭个人实力脱颖而出的马略,为提高身份迎娶了恺撒的姑姑尤利娅。科塔一族多为学者,自从奥利乌斯·科塔担任执政官后,担任罗马要职的机会就再三降临。出身于此等家庭的女子也绝无下嫁贫穷贵族的道理。就这点而言,我们只能接受古代历史学家的说法:恺撒与苏拉不同,他成长于节俭但非贫困的家庭中,他没有能力在帕拉蒂尼山购置居所。
虽然和平民一样住在“苏布拉”,恺撒也并非与他们住着同样的房舍,过着相同的生活。一般而言,城墙之外的市镇,人们依据不同的经济能力选择不同的地段购置房舍。在古罗马的市中心,历代定居于此的人颇多,经济条件不同的人家比邻而居并不少见。这就好比玄关背后,各家的内部陈设可能完全不同。不过住在帕拉蒂尼与定居“苏布拉”,其间的差别却是十分明显。
公元前1世纪,罗马虽然称霸地中海,但给移居首都的人提供住所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当时塞尔维乌斯城墙内的面积只和东京大手町、丸之内、霞之关以及永田町合在一起的面积大小相当。要想一下子满足财力不足的群众的需求,只有将房舍向上加盖。提供租用的四五层楼高的密集住宅,罗马人称之为“岛”。直到青年时期,苏拉一直都住在这样的“岛”中。
现存的史料中完全看不到恺撒住这类住宅,所以设定他并不住于此似乎较为恰当。如果是这样,“苏布拉”的居民恺撒,应该住在独栋住宅中。因为对恺撒成长的环境所知不多,所以一切只能想象。我们或许可以将研究者提供的“罗马市内典型的独栋住宅原型图”作为我们想象的起点。
古代罗马与现代罗马房屋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外的开放性。古罗马房屋都是开口朝内,而现代则在外墙上多开窗户。
将房屋开口于内侧而外侧封闭有四个原因:第一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人,因为即使是独立的房屋,外墙也必须与隔壁的房屋相连;第二是为了安全起见;第三是因为罗马的气候;最后一个理由是,即使住在热闹的大街上,也能与外界隔绝,以保持家中的宁静。
事实上,文艺复兴之后,便开始有人在房屋内装设窗户,只不过低一点的,如一楼,总加装铁窗。再往上一点的,窗户的高度如果阳光能射入,夏季早晨9点后便得关窗,而且不仅关玻璃窗,连百叶窗也必须关上,直到太阳下山才能再度打开,足见此地阳光强烈的程度。罗马房屋墙壁的厚度至少15厘米,所以能完全隔绝阳光,房屋内部因此出乎意料地凉爽。从这件事便不难理解这种门朝内开的罗马式住宅模式,如今虽然只被保留了一半,但仍能存在到今天的原因。
即使在石造建筑普及之前的砖造建筑时代,古代罗马市内独栋楼房的外墙都相当厚。这些外墙与它所环绕的房屋内部基本上形成对称。左右对称的均衡感,能够与居住于其中者的均衡精神相通。均衡感是古代构成美感价值的首要条件。
作为彻底追求均衡美的表现,古罗马时期经济实力居中上程度的人,他们的住宅当然是左右对称,甚至是出租店铺也以入口为中心左右对称。出租店铺的是房子的主人,在盖店铺之初就打算将店铺出租,所以房东将自身住宅与店铺交界处,用与外墙厚度相同的墙壁加以隔绝。罗马市内的独立住宅的大部分,都是日本称为“木屐式”的住宅。当然,如果是帕拉蒂尼山的豪宅当然就不是这种结构了。庞培住在西里欧山间以豪华著称的宅第,自然不可能将部分出租。但恺撒的家位于“苏布拉”,这里80%都是“木屐住宅”,也就是一楼做店面、二楼以上为住宅的房屋结构。
罗马市内典型的独栋住宅原型图
走进这类“木屐”房屋中间的入口后,可看到被称为“Atrium”的中庭,“Atelier”(画室)就是由这个词演变而来。称它为中庭,实际上并没有庭院,只是天井的中央部分空着,让阳光得以射入屋内罢了。因为四方圆柱支撑的屋顶中央部分空着,所以下雨的话,会造成积水,所幸罗马降雨的日子相当少。在中庭的中央通常都有小池子,这池子与其说是为了在雨天使用,倒不如说是为了美观。池子四周都是回廊,左右两侧的门并列。因为没有窗户,室内的光线只能自天井射入,由于光线强烈,室内光源也已经足够。
与中庭相对的一个房间,被作为外人与屋主进行商谈的会客室。屋主如果是名门望族或有权势者,在罗马通常都会形成一种极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或支持者间的关系。因此每天早上都会有被保护者或者支持者造访,在此进行各种商谈,大多数的罗马家庭都有必要设置这样一个空间。自玄关经过中庭到会客室这部分,可说是家中的公共区域。
对一切都持开放态度的罗马人来说,这么做是因为罗马的气候。会客室没有门,在使用会客室时,只在前后用帘子与外界相分隔,不使用时则将帘子拉开。因此,在踏进中庭后,视线经由会客室可直接深入到内部另一个充满花草的中庭。自环绕于会客室上方的横木望去,正如欣赏画框里的绘画一般。
罗马人所建屋内的私人区域与公共区域,大致上都如上述般并未完全隔开。虽然如此,其中还是有所不同。私人区域同样是以柱间无壁、对外开放的结构为中心,四周建有回廊,后方则有房间环绕,而建有小池子的中央部分为庭院,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中庭四周矗立着许多圆柱,圆柱旁成为适合妇女们工作的地点。被称为“艾色多拉”的部分,设有供奉家中保护神的祭坛,在恺撒家供奉的是代表美的女神维纳斯,旁边则供奉尤里乌斯家族的祖先。相对于现代的欧美人,对神坛与佛坛共存于同一屋檐下司空见惯的日本人,对庭院中这样的陈设会有比较少的不协调感。相对于中庭,私人区域中首先与外界接触的是内庭,即使面积再小的庭院也种有花草,庭院的角落甚至还有流水淙淙的雕刻喷泉。
和欧美人相比日本人会有更少的不协调感的另一个地方是古代罗马住宅的内部陈设。一位欧洲研究者曾提到,如果古罗马人看见现代欧洲人将各种家具并置于室内,一定会以为那里是储藏室。古罗马人放置于室内的家具,即使在卧房也只有床、小桌子与椅子。饭厅则是根据希腊、罗马人横卧而食的习惯,中央放置了床形的桌子。
只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放置在身边的罗马人转而装饰墙壁与地板。地板是在尺寸一定的表面铺满光滑的石块,或铺上鲜艳的镶嵌材料。无论是铺上大理石或是使用镶嵌材料,自王政时代乃至共和时代,镶嵌的色彩也只局限于黑白两色。
墙壁上装饰的绘画,一般都是风景画而并非人物画。即使是画人物,也只是当做风景的一部分。要说这种风景画是什么样的感觉,可到现代罗马市的西班牙广场附近找一家名叫“英国饭店”的酒店,那是一家《你前往何处》的作者显克微支也曾住过的古老酒店。这家饭店的餐厅被命名为“浪漫庭院”,那里并非古罗马式的庭院,只不过是位于地下一楼、四面都是墙壁的角落罢了。四面墙上是绘画,画中有爬满常春藤的石墙与雕像,以及面对山丘类似神殿的建筑物。总之,在“浪漫庭院”吃饭也就仿佛置身于古罗马庭院中用餐时那种气氛。
古罗马室内的壁画都是这种风格的画作,其实以透视画法甚至能画出远及海边的别墅。因此即使身处罗马街道,也能享受与外界相连的乐趣。日本也有类似的传统,如澡堂里浴池的墙壁上绘有富士山和松岛,在家里榻榻米的两头镶边装饰上花纹,在被子面上绘画等。虽然这些风景画并非真实的大自然,但也许正因为罗马式住宅内家具甚少,这类画作才能自然地融入室内而不觉得突兀。
市中心的独栋住家通常都没有二楼,而在现代的意大利,如果高度不及2.5米就不能算是一间屋子。但有类似楼中楼或阁楼的房间,从屋顶到天花板如果有空间,则无论暑寒都较缓和。除了中庭及内庭部分,也就是柱间无壁、对外开放的区域,以及环境四周的屋顶部分外,这类长方形的阁楼间覆盖了整栋房子。这里通常是用人及奴隶的住处,或是用来存放无法放置室内的多余物品,此外也被当做出租的房间。历史学家狄俄尼索斯自希腊初抵罗马时,也住在这类的出租房里。
以上便是罗马街道上独栋住宅的概况。如果是富有人家,中庭及内庭就会更宽广,环绕四周的房间数更多,私人区域后方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庭院,而这些都是位于山丘上方的高级住宅区才能拥有的奢侈享受。但即使是高级住宅,其基本格局也大致相同。就舒适这一点而言,这种房屋格局冬暖夏凉,与外界隔绝而独享清静,很适合罗马的气候和罗马人的性格。提到居住于北欧的首要条件,罗马人马上考虑到暖气设备,但在南欧的首都罗马就没有这个必要。
在当时的罗马,即使是家境并非特别优越的人,多半也能在距离市中心二三十公里处购置山中别墅,与其说是为了享受绿意盎然的田园生活,倒不如说这是农业国人民的传统与天性使然。因此,山中别墅对于都市的人来说是农业生产地,他们偏爱自制的橄榄油、葡萄酒、奶酪与水果。简朴的恺撒家,似乎也拥有一两栋山中别墅。虽然没有购置的历史记录,但确实曾住宿于此。
公元前100年的7月12日,罗马建国后653年,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诞生于罗马“苏布拉”的家里。他的诞生没有伴随伟人诞生时如星相变化等异常现象出现的传说,如同当时平常的小孩,他受到双亲、年幼的姐姐、亲戚以及奴隶们的祝福。几年后他的妹妹诞生,恺撒成为排行于姐妹间唯一的男孩。
恺撒在母爱中成长,因此他的人格特征之一就是不论身处何种绝境,都绝不会丧失平和的心态。他的乐观来自从不动摇的自信心。是来自母亲所给予的爱,最先使他拥有了身为男人的自负。因为从小在母爱滋润下成长的人,自然从心底里拥有自信,具有均衡发展的人格。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问过去、展望未来的积极性格。 中世纪的欧洲盐野七生作品集(套装共2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