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蜀之昂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1
李成栋奉命屠城,留下八十多个有姿有色的妇人于军中。
清廷下旨,命洪承畴总理江南军政,擢升李成栋为江南提督,以示嘉许。
洪承畴与李成栋有旧仇,督促甚严。刚刚打下松江,洪承畴就率领卫队到前线巡视,并点名要走了夏昭南。
很快,天气转凉,有一个满洲女人进了女奴们的工作棚,抓住夏昭南的手腕连声说:“塞楞!塞楞……”
平时凶巴巴的大管家一副奴颜媚骨:令夏昭南打了一个寒噤。
02
又经过三道筛选,满洲女人只带走了来自虞山的刘三秀。
书上说:“李成栋掠妇女以偿所失,接其母居松江。顺治五年春,李成栋以粤东各州附残明。洪承畴籍没其家,将所掠的近百妇女押回南京的教坊司,听候发落。
刘三秀已经得到了多铎的宠信,在豫王府搞了一个戏班,经常请夏昭南过去。有天,她很小声地问夏昭南:“你愿不愿进宫?到幼帝的身边做事……”
夏昭南知道多铎的亲哥哥是摄政王,心想要给哥哥报仇雪恨,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顺治四年夏,其兄夏完淳因参与反清活动被俘。洪承畴威胁说:“小小的年纪,岂敢称兵叛逆?”
只有十六岁的夏完淳大声回答:“我闻洪亨九先生血战松山,忠烈鉴日。先皇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虽年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差役说:“洪大人在此,不可信口雌黄!”
夏完淳故作不信:“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当时,我皇御祭七坛,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
高坐在大师椅上的洪承畴色沮气夺,把上下齿咬得咯咯直响……
03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义于南京的西市。
洪承畴给出的罪名只有一句话:“勾通海寇为外援,又秘结湖泖为内应,图谋不轨。”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留有诗集,取名南冠草: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时游。
当天,夏完淳的岳父钱栴以及四十一个涉案者都同时被害。到最后,刽子手已经是浑身是血,双腿打颤……
在几个月后,其妻钱秦篆生下了一个遗腹子,隐姓埋名于荒山。
04
辗转大半年,夏昭南才溯运河北上,进了京师城东的豫亲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顺治六年春,豫亲王多铎染天花而不治。第二年,摄政王死于塞北。接着,顺治帝给多尔衮定了十四项大罪,掘墓鞭尸。
这时,洪承畴也回到京师供职,又把夏昭南接到了自己的身边……
顺治八年九月十八日,顺治帝改京师承天门为天安门,又在皇城北面建地安门,昭示天下大定。
05
在胡兰成所写的一剪梅里,有唱词:“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
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天上就像蒙着一张硕大的黄脸皮,已经是病入膏肓。城南的菜市口又围满了人,说是要斩山东的榆园军的三个头目。
当年,刘泽清盘据淮安府,位于江北四镇的东面,受封东平伯。清军南下,刘泽清不战而降。顺治六年春,刘泽清派侄儿刘之榦与麾下副将联络南明,又派心腹李化鲸回自己的老家曹州招兵买马。
时人有论:“左良玉争名,马士英覆国,刘泽清与刘良佐屠民。”
李化鲸以天正为年号,收编榆园军攻克曹州和周边各地。直隶的大名府与河南的归德府为之震动,要求清廷从两广撤兵北上,先解燃眉之急以除心腹之患。
顺治六年夏,清军先后夺回东明、定陶、城武等县。八月初一,包围曹州。九月十五,刘泽清和李化鲸,以及刘泽清的弟弟和几个侄儿兵败被俘。十月二十五日,悉数受剐于菜市口。
当时,榆园军在山东各地还有一些势力。顺治八年初夏,清军掘黄河以灌山东,尽毁榆园军经营了好几年的地道体系,使其无所藏身,纷纷落网。
06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相传,有位侯公子为剿灭榆园军立下了奇功。
洪承畴安排家宴,又让夏昭南给侯公子敬酒。不料,这位侯公子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侯方域,曾在媚香楼爱上了李香君,名动江南。
睢州兵变,侯方域就在许定国的府衙里。许定国北上投清之际,侯方域随李成栋南下。六月初六,侯方域重回媚香楼,李香君已不知所踪。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侯方域是河南归德府人,这次北上是好友替冒辟疆打探董小宛确切的下落。
07
明末有四公子,侯方域和冒辟疆居其二。
秦淮八艳,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和陈圆圆居其四。
顺治八年的正月间,董小宛独自离开冒家进了清军的大帐。
相传,孝庄皇太后要听昆曲,洪承畴推荐了董小宛。懿旨一下,董小宛只能舍身以全冒家。
数月之后,冒辟疆给自己的爱妾修了衣冠冢并写了影梅庵忆语,在行文中伪称董小宛染病身亡。
08
后人以为董小宛是顺治帝的爱妃董鄂妃,大谬。
顺治八年,董小宛被迫入宫,未成嫔妃。吴梅村为此题诗:“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
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
刘三秀让夏昭南进京,也是基于孝庄皇太后要听昆曲。 蜀之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