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蜀之昂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1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有人考证,陆游诗里的伤心桥就是暗指韩城郊外的那一座蓝桥。
韩城位于八百里秦川的东北角,东临黄河,北接上党,南有巍巍潼关。
上古时代,这里称为龙门。周宣王封秦仲次子为梁伯,立梁国。春秋之际,该地夹在秦晋之间,称为河西。
02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
魏武侯控制了东周的洛阳王城,拓地千里,问鼎天下。魏武卒横扫天下,所向披靡。
一天,魏武侯浮于河西的梁都,豪情万丈地指点河山:“美而壮哉,有此山河之固,魏国之宝!”
名将吴起对曰:“臣以为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魏武侯环视左右众臣,好半天才说了一句:“此言有几分道理。”
主政西河,吴起数败秦军,魏武侯欲将自己的女儿许给吳起。有人对吳起说:“我王素有三怕,最怕西河归秦。公主之嫁,恐为祸端”
吳起不敢接纳公主,只好默默地离开了上下离心的魏国。
03
涺水逶迤断崖高,蛇警斗折下林皋。
来从两涧影澄碧,卷入黄河声怒号……
后来,胸有奇谋的商鞅也离魏投秦,帮助秦孝公变法图强,在河西大败魏军。
几乎同时,魏将庞涓邀约自己的同门好友到魏国发展。没过多久,庞涓又找借口砍了孙膑的双足。
孙膑逃到齐国后,寄居于田忌门下。魏国兵围赵国之都邯郸,孙膑献围魏救赵之策,使庞涓忙于应付。在马陵之役,孙膑用减灶法引诱魏军入死地,全获全胜。
史学家班固说道:“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
韩城之南有条骤涨骤落的涺水,又称为澽水。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生于斯也长于斯,在耕田放牧之际,追究三代之衰而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04
秦称梁都为夏阳,隋朝将之更名为韩城。
韩城奥壤,昔时开战斗之场;秦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
南宋建炎二年,金兵从龙门渡过黄河奔袭韩城,数万宋军不战而溃。
元军的铁骑也曾经大破韩城,纵兵蹂躏,再犯八百里秦川。明末之际,流寇满西北,韩城又成重灾区。
宏德欲访传说中的蓝桥,韩城当地的老人回忆道:“以前的涺水河上,上确有一座七孔尾生桥,也称为南桥。
康熙年间,邑人刘荫枢捐资在旧桥遗址上新建毓秀桥,桥头立力士夯石像,有铭曰:示我周行。
05
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座石桥古朴而沧桑。
桥下十孔均有石雕龙头,桥身宛如巨龙摆尾,其多达两百根的望柱也很有特色……
相传,云贵两省巡抚刘荫枢回乡省亲,有意重修南桥,亲朋不以为然。五年后,大桥始成,其子欲收过桥费。刘荫枢与知县商量,将桥折价成二两八钱银子转让给了地方,并立字为据。
儿子问自己的父亲:“我们倾尽家产,辛苦建桥,所为何来?”
刘荫枢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为父宦游经年,可谓一身清白,两袖清风……”
最后,刘荫枢被清廷流放于漠北的喀尔喀河戍边,为自己写了几句诗:“满腹诗书空无用,遍地荆棘忍折腰。磨拭龙泉伤流景,淡看秋霜叹鬓毛。”
06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宏德从山西步行到渭南,也是给军队挺进陕西收集相关的情报。
山西素来就有表里山河之称,黄河南出晋陜峡谷,其西就是八百里秦川。
自古以来,这里被黄河分为河东与河西两地,仅靠风陵渡、蒲津渡和龙门渡相通。
风陵渡以西就是巍巍的潼关,易守难攻。蒲津渡则背靠蒲坂城,河西为平原。龙门渡的优点是河面最窄,过河后是一段狭长的带状走廊,韩城当道。
当年,吴起就是从龙门渡过河,并且逐步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面对秦军的反扑,吴起以五万兵重创十倍的敌军。
三八年春,日军就打到了晋南的风陵渡。三万多陕西冷娃夜渡黄河,占据中条山。
07
中条山西起风陵渡,一路护着掉头蜿蜒南去的黄河,长达三百里。
从三八到四一年的夏天,日军被阻于中条山,无所作为……皖南事变后,重庆把陕西军调到河南,才使中条山防线出现了松动。
“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俱死生……
这是一段歌唱杨家将的秦腔,其不屈不饶的血勇之气令闻者动容。宏德听说,关中各县都有数千子弟在中条山捐躯,途中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誓词: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
08
无风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没有亲眼看到黄河,无法理解中国的历史。
关中人有股永不服输的霸气,可谓磐石破急流。
宏德给军部的建议是放弃北路的进攻,倾全力从华中入川。
在华中汉水的下游,也有一支由王劲哉拉起的陕军,号称一二八师。
王劲哉生于渭南的农村,人称王老虎。三八年岁末,他把自己的残部拉到沔阳,占地称霸,自征税赋。
他对自己的战士说:“我们都是关中子弟,只有守住沔中,才能关住家乡的南大门。”
沔中是沼泽地,可以说没有地形上的优势并且是四面受攻。就这样,该部横插在武汉和宜昌之间,就像是一颗拔不出来的眼中钉。
能不能大规模的空投作战呢?就像德军绕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 蜀之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