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猫科猛兽及其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白鱼解字:流沙河讲汉字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07
猫科猛兽及其他
家貓由埃及经印度传入中国之前,《诗经》里已有貓。指的不是家貓,而是一种浅毛虎,后来呼为山貓,属于猛兽。聚讼已久,不知究为何物的豸(zhì),鄙人推测就是《诗经》里的貓。看古文字,知悉这种猛兽张开大口,耸耳曲身,拖着长尾。从豸之字,有貓、豹、豺、貔、貂等,多属猛兽。推测豸属猛兽,并非瞎猜。家貓传入中国之后,夺去貓名。《诗经》里亮相的浅毛虎只好放弃貓名,改名叫豸。
《说文解字》无貓有貍。貍就是《诗经》里的貓,即豸。豸貍古音通,本来是一物。后世貍貓连称,皆指野貓。
豹字从豸,形态似貍(浅毛虎),勺声。勺是瓢的象形字,读piáo。豹奔若飘,故名。甲骨文虎身而有圆形斑,我猜应该是金钱豹,释为豹字。
豺,比狼小,比狗瘦。豺字从豸才声。木残为才,音义通柴。柴声之字多有小义。豺瘦,所谓骨瘦如豺。语同肥胖如猪,皆以动物比人。不必写成柴字,柴不存在肥瘦问题。
容貌的貌为何从豸?原来有两个篆文。最初没有豸旁,皃(mào)是双臂爬行的婴儿面貌。篆文省去身体和下肢,突出面部。面部两眼连作一线,口鼻两耳皆省。后来添加豸旁,义转为貓科猛兽的外貌。但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偏重于指人,代替了皃字。
从豸之字还值得一提的有貘。貘似猪,长鼻圆柱形,能伸能缩,为热带哺乳动物,善游泳。这和中国古代所谓的貘相去太远。《说文解字》:“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从豸莫声。”清代段玉裁注说:“《尔雅》谓之白豹,《山海经》谓之猛豹。今四川川东有此兽。薪采携铁饭甑入山,每为所啮。”传说此兽食铁。《诗经》里的驺虞是其别名,就是“白虎黑文,不食生物”,称为仁兽。《山海经》说“出孟山”,予以为即岷山。此兽据考证为熊貓。“不食生物”,食竹。古人观察欠精确,难免讹传。
虎字笔画当从古文字推求之。如果一笔一画细心比对,便知楷书虎字整体象形,不可拆开来讲。卜辞虎字数见,皆如甲骨文所示之大口、巨目、利爪、长尾、身斑。一条卜辞问:“甲申,王其擒虎?”另一条卜辞说:“王梦有死大虎。”似乎在三千五百年前中原多虎,与今大异。虎兮归来,要靠周老陕了。
少时闻诸长辈,虎一胎若三只,其一为彪,凶猛异常。今知虎旁三撇乃表示有纹彩。汉代班彪字叔皮,彪为虎皮花纹,非猛兽也。彪见虎之美,而虐则见虎之恶。虐从虎省,从爪人,谓虎抓人压毙。《说文解字》:“虐,残也。”谓残酷也。
远古未有金属冶炼,炊用土釜,就是陶锅。其字从豆(盛菜肴的高脚碗盏),虎省声。虎为纯声符,不参与意义。这个釜的古写已被淘汰,今书作釜字了。虽然已淘汰了,但是作为声符,还保留在从戈的戲(简作戏)字里。戲是用戈矛比武艺,与虎无关。戲是比武,劇为老虎野豬打架。戏劇之起源可想而知矣。
貓科猛兽除了虎豹,还有獅(简作狮)。古称师子,又称狻猊(音读酸倪)。《穆天子传》说“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尔雅》说狻猊食虎豹。梁山泊英雄有诨名“火眼狻猊”者。此兽来自西域,国人罕见,故多瞎说。吾人当知晓者,师子二字古音与狻猊同。因其来自斯里兰卡,被呼为斯里。斯里即狮子(子古音倪)。可知狻猊、师子、狮子,皆兽名之译音。 白鱼解字:流沙河讲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