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疾病考古爱好者
20.疾病考古爱好者
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病人并不会这样去想,因为太难了。只有白黛,她一直在执著寻找那个谜题的答案:“医生是怎么死的?”这令她与众不同。
她带我到处走,用望远镜看来看去,最主要的目的,是试图找到医生的尸体。
她为此着迷,都有些癫狂。医院有一股魔力,让病人的行为变得怪异,或者说,把普通病人转化为“怪病人”。而在我看来,白黛恐怕才算得上一名标准的医药朋克呢。
当然,绝不能让医生知道这种想法。它过激而危险,对医院构成了挑衅和威胁,甚至可被视为暴力恐怖思想的源头。医生要知道了,会不会认为这女人得上了新病呢?因此,某种意义上,我成了她的掩护者。这就是她早打好的主意。跟侦察兵一样,我们伪装散步,或找蓝孔雀。这颇似火星探险,时刻有死亡之虞。
之前我描述过,医院的结构极为错综复杂,它犹如一艘大型太空战舰,甲板下面,各种设施重叠如森林,通道蛛网密布,密室星罗棋布,因此,要找到医生的尸体,殊为不易。
白黛手绘了一张从军事角度来讲也很达标的医院地图,我们据此而行。在经年的细致观察中,这个有心的女人摸清了方位细节。她都暗暗记录了下来。
从地图上看,住院部包括诊断楼群和治疗楼群,后者又分为外科楼群和内科楼群,另还有三座科研楼、一座图书馆,楼群与楼群互相分开而又彼此联系,形成主干建筑和附属建筑。手术室则有上千间,集中在一幢大楼里。数不清的实验室就像珍珠一样镶嵌在病房之间。这里面又夹杂着基建处、总务处、房管科、审计处、计财处、后勤管理办公室等行政部门。它们由千万条血管般的大小通道连接起来。其繁复精致程度堪比古代皇宫。
白黛告诉我,医院的前身倒是的确跟皇帝有关。
她带我来到消毒供应室附近的一个空置房间。这里凌乱地堆放着杂物,有头骨、锁骨、人皮、脊突、关节,乃至完整的木乃伊。还有一些旧式医疗器械,带弹簧的血压仪、手提箱般的直流式除颤器、电线圈做的烧灼式止血带、儿童水枪似的灌肠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医用手术服等,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
白黛说,这是病友中的疾病考古爱好者(跟她一样,也是一些怪病人),搜集起来的,以此表达对医院的特殊感情。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参观医院的官方展览,或回答记者提出的假设性历史穿越问题。
她让我看一个圆形铜牌,上面铭刻着一条蛇,弯曲攀爬在一根十字架上。
白黛说,这就是医院的早期标志。它原本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我国建立的一家教学医院。这段秘史已经很长时间不公开提及了。她最初便是试图从中寻找“医生是怎么死的”线索。 韩松医院三部曲(医院+驱魔+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