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父母
不换父母
朱厚熜(读如聪)走到京郊,便不肯进城。
这位亲王是宪宗皇帝的孙子,武宗的堂弟。年号正德的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由于他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母亲张太后便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以武宗遗诏名义迎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承皇位。当时兴献王已经去世,朱厚熜也只有十五岁。年龄不大不小,关系不亲不疏,正合适。
没想到,这个十五岁的比五十岁的还难对付。
按照杨廷和等人起草的程序,朱厚熜应该由东安门进入北京城,先住在文华殿。第二天文武百官三次上表,朱厚熜三次推辞,再择日即位。没想到小王爷却嗤之以鼻: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皇子的,你们这是什么乱七八糟?
杨廷和等人目瞪口呆。
这孩子,敢情是不给糖吃就往地上躺的主啊!
何况遗诏也确实写的是:嗣皇帝位。
国不可一日无君,临时政府只好让步。朱厚熜堂而皇之从大明门入城,当天中午即位,是为明世宗。由于他的年号是嘉靖,所以人们更习惯于称其为嘉靖皇帝。
这是个极端自私又精通权术的家伙,还确实具有当皇帝的天赋。明代皇帝中,他是最长袖善舞的,既能够保证大权在握,又不像朱元璋和明成祖那样辛苦。与杨廷和等阁臣的程序之争,只不过他初出茅庐的小试牛刀。
首战告捷,未成年的嘉靖便开始搞事情。
第一件事,是派人到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兴献王府迎接自己的亲生母亲进京,接下来便是讨论亲生父亲的称号和待遇。杨廷和等人的主张是:嘉靖成为皇帝的法理既然是兄终弟及,那就应该以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父亲,自己的父母为叔父母,自称侄皇帝。至于兴献王的爵位和血统,则改由宪宗皇帝第六个儿子的儿子朱厚炫来继承。
换句话说,就是嘉靖皇帝不但要去做别人的儿子,还要让自己的父母去做别人的父母。对此,这位少年再次表示了不以为然:怎么?父母亲也可以这样换来换去吗?
杨廷和却认为可以,而且应该。
他还说,谁反对这个方案,谁就是奸臣。
东安门,北京皇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在玉河以西,后东移至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会处。1912年袁世凯发动北京兵变,其间东安门焚毁。大明门,即中华门,北京皇城正南门,依南京故宫洪武门而建,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此门在明清两朝为国门象征,平日不得开启。
嘉靖只好请他喝茶。
据正史记载,十五岁的小皇帝虽然满腔怒火,初来乍到的他对前朝大臣还是采取了“从容赐茶慰谕”的方式,希望对方能够顺从自己。杨廷和则在茶叙时提出补偿方案:如果皇上将来多子多孙,可以让皇二子继承兴献王血统。
结果,陛下更不高兴了。
商量不成,就只好来硬的。嘉靖出示手诏:尊朕生父为兴献皇帝,生母为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杨廷和的办法则是将手敕封起来退回宫中,明确表示不敢奉诏。
君臣相持不下,事情成为僵局。
兴献王妃的座船却到了通州。
这个女人不寻常。嘉靖离开安陆向她辞行时,曾经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她却镇定地说:我儿任重道远,到了北京不要轻易说话。因此嘉靖进京非常低调,所到之处一律谢绝诸王的招待和有司的贡奉,还严令下属不得扰民。
杨廷和等人却明显低估了这位王妃的能耐和能量,以及嘉靖母子捍卫亲情和血统的决心,仍然按照王妃的规格待遇为那位“圣上之母”草拟进宫的程序。皇帝理所当然地驳回了这些程序,同时下令锦衣卫准备母后仪仗。兴献王妃则在通州愤怒地表示,绝不可以把她的儿子让给别人。
然后,不肯走了。
嘉靖闻讯,在宫中号啕大哭。
十五岁的小皇帝甚至采取了一个断然措施。他来到后宫求见张太后,明确表示愿意避位奉母归藩。也就是说,为了尽孝宁可回安陆去,大明皇帝这个职位你们爱谁给谁。
结果是:群臣惶惧。
惶惧理所当然。事实上从汉代以来,孝治天下就是帝国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来源之一。如果由于内阁不肯让步,害得皇帝陛下不能尽孝,杨廷和他们将成为历史罪人。
妥协,成为唯一选择。
杨廷和等人先让一步,同意尊嘉靖生父生母为兴献帝和兴献后,祖母为皇太后,只不过要以尊奉张太后懿旨的名义发布。嘉靖也同意以孝宗为皇考,即去世的父皇;同意尊张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和兴献后称本生父母。只不过,陛下的让步拖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嘉靖元年的元月。
消息传出,最高兴的人是新皇帝的亲祖母。
老太太姓邵,原本是宪宗的贵妃。儿子封兴献王,她不能够跟着去安陆,便在宫中朝思暮想。没想到年事已高而且双目失明以后,亲孙子回京当了皇帝。大喜过望的她,竟把孙儿揽在怀里从头到脚摸了一遍,一直摸到脚后跟。
兴献王妃也基本满意,下令启程。
十月初四,她从大明门中门进宫。
母子重逢是何情状,正史没有记载。
但可以肯定,他们并不满足,因为兴献夫妻现在还只是兴献帝后,前面没有“皇”字。所以那两人还要折腾,直到鸠占鹊巢的目标完全实现,朝廷里也不再有反对派。
当然,多年以后他们如愿以偿:兴献王不但终于被尊为皇帝,而且还有了“睿宗”的庙号。当然,也许是为了显示公平,朱棣的庙号也由太宗升格为成祖。
这是嘉靖十七年九月的事。
如此结果,也有种种原因。
首先,作为皇帝,嘉靖任性而又倔强。他最痛恨的就是臣下劝阻,劝阻者都没有好下场。而且越是有人劝阻,他越是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跟这样的人讲道理,不但徒费口舌,甚至可能火上浇油,还不如先顺着他。等到时过境迁他自己想明白后悔了,再搭个梯子让他下台不迟。
后来严嵩能够成功,靠的就是这办法。
实际上人们也别无选择,因为嘉靖是明代皇帝,而明代皇权是不受制约的。所以,哪怕荒唐如武宗也能得逞。何况按照“百善孝为先”的逻辑,嘉靖的动机堪称纯正,以至于清人发表评论时也要说“天性至情,君亲大义”云云。
更重要的是,嘉靖并非无理取闹,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他来北京是继统还是继嗣。继统就是继承大明的法统,继嗣则是继承孝宗的血缘,而继统并不一定要继嗣。西汉继承昭帝皇位的宣帝,就是昭帝哥哥的孙子,不也没换父母吗?
那么,嘉靖又为什么要换?
继统而非继嗣,一句话就让嘉靖站稳了脚跟。
毫无疑问,这个说法不是十五岁孩子想得出的,帮助小皇帝走出困境的是一位小官。准确地说,是刚刚中了进士还没分配工作的替补队员。然而他对杨廷和等人的反击,却如火箭炮似的排山倒海。这位候补官员质问:你们主张皇上称圣母为婶婶,岂非要求母亲见了儿子行臣礼?兴献王只有今上一个儿子,难道让他断子绝孙?你们说这是为了国家牺牲小家,请问天下可有“无父无母”之国,可有儿子自绝父母之理?如果继统必先继嗣,又该继孝宗还是继武宗?
杨廷和他们说不出话来。
嘉靖却有绝处逢生之感。因此,他决心要让这位新科进士成为朝中重臣。这不仅是酬谢。更重要的是,有了这股力量的支持,陛下在那陌生的环境中将不再是孤家寡人。
那么,帮了嘉靖大忙的又是谁呢? 易中天中华史:严嵩与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