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雄”甘地当甘地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历史学家克里帕拉尼第一次听到甘地表述“非暴力”思想时,克里帕拉尼直截了当地对甘地说:“甘地先生,您可能了解《圣经》和《薄伽梵歌》,但您根本不懂得历史。从没有哪个民族能和平地得到解放。”甘地温和地说:“您才不懂得历史,关于历史您首先得明白,过去没有发生过的事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会发生。”
甘地除了坚信一切都有可能,他还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他首先改变了自己,从饮食、穿着、交通方式这些最微小的事情,到精神、意志、行为方面的修炼,每天都在试图进一步完善自己。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最大限度地感染和带动了周围的人,令他们行动起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真谛。更令人称奇的是,甘地居然赢得了许多英国人的支持,以至于那些被派往印度工作的英国高级官员在临行前会被不断提醒:小心甘地的魅力。
1922年
世界大事记: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甘地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印度人民的解放事业,不但赢得了印度人民的爱戴,还被誉为“圣雄”和“国父”。
1869年,甘地生于印度西部波尔邦达一个土邦大臣之家,甘地一家人都是绝对的素食主义者。他们还主张忍耐和禁欲,对甘地以后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13岁时,甘地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嘉斯杜结婚,并因此而停学一年。1889年,甘地不顾族人的反对,离开家乡去英国留学。他考入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于1891年6月取得律师资格证。12月他动身回国,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任职,不久,甘地应一位印侨富商的邀请前往南非办理一个债务案件。没想到他在南非一待就是21年,期间他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方式领导印度侨民争取平等待遇,反对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他在南非的斗争颇有成效,迫使南非政府废除了针对印侨的人头税,并承认了印度的合法婚姻在南非有效。
1914年,甘地从南非回到印度,很快就成为国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战爆发后,英国为了争取殖民地人民的支持,允诺胜利后给印度自治的地位。甘地积极响应英国的号召,在印度帮英国招募士兵参加战争。但大战胜利后,英国不但没有兑现诺言,反而对印度实行更为强硬的措施。这引起甘地的强烈愤慨,于是开始组识非暴力反抗运动,以争取印度的自治地位。1922年,在甘地的号召下,印度人民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罢课、罢布和集会游行,引起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恐慌。随后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并判处他6年监禁,后因病被提前释放。1924年,甘地当选为国大党主席。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信徒开始“食盐进军”,到印度洋西海岸提炼海盐,以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食盐专卖政策,由此发动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下,第二次不合作运动很快失败。1940年,甘地又发动了第三次运动,经过几个阶段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虽然三次不合作运动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还是取得了显著成果:1930年,印度的各种纺织品进口比上年减少了1/3,纺织中心孟买的16家英国工厂倒闭,而印度人的土布工厂则在一年中从384家增加到了600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甘地的不懈努力下,英国终于答应印度独立。但为了继续维护英国在印度的利益,1947年英国政府通过了“分而治之”的《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分裂为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部分。《蒙巴顿方案》导致了印度各教派之间激烈的冲突。为了制止教派冲突,75岁高龄的甘地决定以绝食的方式来感化大家。1948年1月13日绝食开始,由于甘地在印度人民心中具有崇高威望,各教派都派代表团来看望他。甘地要求各教派写出书面保证,不再发生宗教冲突。1月30日,甘地在一次祈祷会上被枪杀,享年79岁。这位终身提倡“非暴力”运动的领袖,最后却死于暴力,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纺线
1922年
中国大事记: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世界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