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格式塔心理学
※ 085.格式塔心理学
马克思·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科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 K?hler,1887—1967)
1912年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韦特海默与一个速视器,这是那一时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学仪器,用来在限定时间内呈现视觉刺激。
音乐心理学(1911年),心理生活空间(1935年),[B = f(P,E)]=生活空间(1936年)
1910年初,个人与国家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在这一背景下,一群年轻的心理学家开始创立心理学领域的格式塔理论,包括马克思·韦特海默、科特·考夫卡及沃尔夫冈·苛勒。尽管他们称自己的研究取向为格式塔理论,但人们更习惯称之为“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这一词语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翻译,不过其含义大致与“形状”与“完形”相同。韦特海默在1912年发表了他关于似动现象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由于它无法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部分,因此,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才具有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坚决主张借助于分析知觉及认知现象来研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使得它与侧重于心理元素、心理结构及心理过程的研究取向有很大不同。
格式塔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韦特海默与其同事及学生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知觉、语言、象征性思维及顿悟等领域,产生了很多新的见解。另外,他们有意利用自己的研究去为哲学服务,特别是解决认知与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关于知觉组织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人们的知觉机制中最为一般性的规律是“意义生成法则”。根据这一法则,个体会尽可能地将刺激知觉为一种简单易懂的结构。这一法则下包括的具体定律如接近定律、相似定律、延续定律、闭合定律等。纳粹时期,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被迫从德国移居到美国,尽管在那里他们没有得到像之前一样的学术地位,但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在社会及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所体现。(殷融 译) 心理学之书:从萨满教到神经科学前言,心理学史上的250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