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出生次序
※ 078.出生次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1907年
马克思兄弟(从上至下):奇科(Chico),哈波(Harpo),格鲁乔(Groucho)和泽波(Zeppo)。拉尔夫·F.史迪(Ralph F.Stitt)拍摄于1931年。
婴儿传记(1877年),性心理发展(1905年)
为什么成长于同一家庭的儿童他们的性格与能力会有巨大差异?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家就发出了这一疑问。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为此提出了一个关于“出生次序”的理论。他认为,长子会得到父母最大的关怀和爱护。但随着次子的出生,长子受到冷遇,次子可能会体验到自卑感。而最后出生的孩子则可能被双亲所溺爱。根据阿德勒的推论,长子因为承担的责任最多,因此成就会最低。中间出生的孩子心理则最为强大。然而,自1907年阿德勒提出其观点后,并没有研究可以支持这些假设。
人格心理学家曾指出,相较于后出生的孩子,先出生的孩子更有可能去保护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在其著作《天生叛逆》(1996年)中,科学史学家弗兰克·萨洛韦(Frank Sulloway)利用这一观点进一步探讨了出生次序对于个体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影响。他认为,先出生的孩子在维持家庭关系方面具有优势,而后出生的孩子则更喜欢尝试新想法和新方法,他们其中很多人正是因脱离了家庭传统的束缚而获得成功的。查尔斯·达尔文是证明这一观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其家庭六子女中排行第五。
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Robert Zajonc)提出了一个关于出生次序的汇合模型,根据该模型,家庭的智力资源会随着孩子的增多而减少。因此,在大家庭中,儿童出生顺序越晚,可用的智力资源就越少。
一个世纪以来积累的研究表明,最早出生的儿童会比后出生的儿童有更高的成就。然而,这并不表示只有早出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功。事实上,在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群中,有的是长子,有的是家中第四个孩子,有的甚至排行第十。(殷融 译) 心理学之书:从萨满教到神经科学前言,心理学史上的250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