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黄巢,一枝杀人的菊花

  ■ 黄巢,一枝杀人的菊花

  (一)

  在历史课本上,黄巢起义是被描写成正义的农民起义,给予大力歌颂的。

  然而,黄巢既不是农民,起兵的理由也不是为了正义。

  黄巢(820-884),曹州冤句人(今山东菏泽),出身于盐商家庭。据说他也是个神童,5岁时即能写诗。有一次他父亲为菊花连句,还没想好下文,黄巢已抢先吟道:

  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又是百花为首,又是天赐黄衣,这简直有点后世枭雄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气概。黄巢的父亲觉得此句不祥,口气太大,一边呵斥他不许胡说,一边抬手要打,想让他收敛情性,长长记性。可是他爷爷劝住了,说:“乖孙既然会写诗,总是好事。只是小孩子不知轻重,让他自己另写一首好了。”

  于是黄巢便写了人生第一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更吓人了,口气大到逆天。书上没有说黄巢的爷爷和爹听了这首愈发大逆不道的诗会作何反应,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首好诗。而且,很难相信出自5岁孩童之口。

  鉴于黄巢其人反骨,史上对其所有的记录都是神乎其人,而且这故事又出于隔了百年的宋人之书《贵耳集》,我先投个不信任票吧。

  这首诗的前两句还算正常,说秋天到了,天气冷了,蝴蝶都不见了,可是有全然不畏冷的菊花却开了。

  但是不言菊花,却说“西风满院栽”,这种绕弯子说话的口吻首先就不像孩童之语;而“蕊寒香冷”一词亦太世故,至少也要十二三岁的少年方写得出。

  后两句诗言志,更是大气。青帝,又称青主,就是司春之神,负责安排百花开放的花期。这句诗的意思说,我要是有一天当了青主,就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最早开放。

  这种抢占春机占山为王的气概,确实像个反叛头领。古人本着“诗言志”“三岁看老”的经验之谈,将这首诗判给了黄反贼在5岁时的神作,我是怎么都无法接受的。

  不过,在课本中,这首诗被解读成革命诗篇,表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作者希望菊花和桃花同开,是为了感受同样的春天,渴望公平待遇,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

  我只能说:呵呵。

  还是看黄巢的第二首菊花诗吧,写于他科举落榜后。

  唐朝科举明文规定不许商人子弟投考,黄巢作为私盐贩子,不知道是怎么样办出考试资格证书的。不过,盐商家财万贯,晚唐政治腐败,官衔都由着田令孜买卖,上行下效,地方上也都沆瀣一气,找地方官帮帮忙买个乡贡资格应该是可以办到的。

  只是,黄巢落榜了,而且是不只一次落第。

  如果能穿越回唐朝,我真希望能当黄巢考举那年的主考官,一定赏他个举人,哪怕状元都行。那样,黄巢可能就不会造反了,也许大唐就能再续几年命了。

  黄巢的反意,在落榜时已经显露无疑,也许他自己还没想清楚,但是骨子里的反水已经蹭蹭地往上冒,诗中早已流露出端倪了。

  且看这首《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菊花诗比前一首更加杀气腾腾,已经挂了相了。原先还只是想着和桃花一起开,占个前排座位就好,现在索性希望“我花开后百花杀”,要唯我独尊了。

  政治家们赋予了这首诗非常高大上的寓意,认为代表了“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表现了“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我每次看到这种政治挂帅的解读都非常害怕,万事一旦先入为主,就很难好好地玩耍了,也很难静下心客观公正地欣赏一首诗。

  因为这些诗家们成心无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与背景,甚至不肯看一眼题目,乃是《不第后赋菊》,写明黄巢这会儿和农民军还没有发生毛线关系,仍是一名渴望登科取仕的落魄举子。

  倒是前些年张艺谋有部耗巨资拍摄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对这首诗进行了非常立体的诠释,满屏女人的“小兔兔”和男人的黄甲胄,将皇权与起义军演绎得血色飞扬,确实“让人看到了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二)

  黄巢没能中举,改换门庭,只好回到家乡子承父业,做起了盐帮首领。

  当时的盐主要由官家统一买卖,所以私盐利润极大,风险也就大。私盐贩子们都是团伙作案,动辙千百人一起出动,这样子,就算官兵预先得知了消息,想设伏围剿,看到盐帮的阵仗也只好收兵撤退。

  所以,私盐团伙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强大,挣了钱,就买兵买马买武器,渐渐形成了不同的武装力量,可以与任何一支官家队伍相抗。

  874年,全国各地连年灾害,河南最为严重,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然而马球皇帝李儇和田令孜还在不住地骚扰地方,苛捐重税,终于逼得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等揭竿而起,两支队伍再加上闻风投奔的流民,共计数千人,号称“草军”,一路攻州占县,先后攻陷了曹州、濮州和郓州,声名大振。

  黄巢和王仙芝是同行,一看草军声势鼎盛,这热闹岂能不赶?遂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也带着自己的私盐队伍起兵了。

  这期间,唐皇本来是有两次机会迅速将乱军扑灭,而不致令皇室奔徙入蜀的。

  一次是招讨使曾派人安抚王仙芝,许以官爵,王仙芝也答应了,并且派副帅尚君长等人入京请降。

  眼看叛乱一事可以通过招安来和平解决了。可是奸臣宋威为了抢功,却在半路上捉了尚君长等人,献入京师,谎报是自己英勇作战临阵活捉的。唐僖宗派侍御史审问此事,宋威却把尚君长等人带到狗脊岭,直接杀了灭口。

  王仙芝听说自己派去受降的大将竟然被斩,焉能不怒,遂大兴兵马,攻打荆州,同时一路烧杀抢掠,屠城进击。

  奸臣当道,贪官误国,大唐的气脉,合该数尽。

  另一次,是黄巢在攻打襄阳时,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和江西招讨使曹全晟一起到荆门抗敌,在树林中布下伏兵,大败反军。黄巢十伤七八,渡江东逃,有人劝刘巨容乘胜追击,将反军一举歼灭。

  这时候,刘巨容是完全有这个实力和机会的。但是他对自己的实力太自信,而对皇权太没有信任感,叹息说:“皇家反复无常,有求于我们时才会封官进爵,动乱平息后就过河拆桥,功劳被人抢了不说,可能还反遭暗算,倒不如留着巢贼钓鱼,等下一次战事危急时再杀他立功。”遂按兵不动,坐失良机。

  这给了黄巢一线生机,让他有时间缓过气来,重新纠结力量,绕道攻城,进犯长安。

  本来也不至于那么容易就打进皇城,然而凤翔、博野的援兵来救助长安时,看到田令孜的亲兵耀武扬威,刚招募的新兵也都各个衣着光鲜,吃得也比自己好。这些长途奔援的兵士立刻就火了:“你们不过是新兵,一没经验二没战功,凭什么养尊处优,倒要我们去送死?”索性不战而降,给义军当了向导。这才让黄巢的队伍长驱直入,直奔宫城。

  所以说,大唐江山的毁灭,完全是葬送在皇帝自己的昏庸无能任人唯奸上。

  而刘巨容也确实没有错看了皇上的心胸。

  885年,唐僖宗自成都回銮,正是由刘巨容护送,起初倒也论功行赏,得封中书令,名列使相。

  可是嫉贤妒能又贪财的田令孜又出来作祟了。据说是听说刘巨容有炼金术,意欲谋求,被拒,遂上书诬陷刘巨容谋反。

  偏听偏信的唐僖宗完全不念旧功,竟然真的赐毒酒一杯,不但杀了刘巨容,还将其全家灭族——杀名将,用奸宦,这小皇帝也算是把所有的犯混都做全了。27岁才死,已经便宜了他!

  (三)

  黄巢历史清晰,确实不是农民,就连起兵的基本成员也不是农民,而是私盐贩子。所以我才说这并不算是纯粹的农民起义,因为农民还在好好地种地呢。

  当然,后来加入的人中,肯定有很多农民,可是皇家军队中,士兵也大多都来自农民子弟,但是这样就能把官兵叫成农民军吗?

  再则,我说黄巢的动机也没有多么正义,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心想做官的,并没打算和腐朽权贵做斗争,而是非常渴望加入他们,因为皇权不肯带他玩才不得已从私盐贩子变成义军首领的。

  879年,黄巢兵围广州,和朝廷讨价还价,要求广州节度使一职,未能如愿,才又再次进犯。换言之,只要官给得够大,钱给得够多,黄巢是很乐意与腐朽王朝称兄道弟的。

  而黄巢一旦进犯长安,登基掌权,也并没有对百姓多好,而是比李唐皇室更加狠辣。一边屠城抢掠,一边大规模盗墓,将繁华帝都变成人间地狱,不但王公贵族无一幸免,就连普通人家也都不得安宁,人心惶惶,争相外逃。

  《新唐书·逆臣下》记载,黄巢于880年称帝,国号大齐,纵兵抢掠,“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

  之后,又因为小股唐军进城时,百姓欢迎,黄巢为了报复,竟下令血洗京城。《旧唐书·黄巢传》载,“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此一劫,长安城被屠杀的无辜百姓多达八百余人。

  也就是因为失了民心,才使得各路节度使团结起来,加上百姓帮忙,黄巢军分赃不均而内部分裂,朱温叛投等因素,才导致黄巢最终失败,撤退河南。

  行前,将大唐长安付之一炬,之后为了泄愤,愈加丧心病狂,荼毒百姓,一路掳掠豪夺,杀人如麻。

  流窜路途中,黄巢军最骇人听闻的还是“巨舂吃人”事件。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五月,巢贼先锋将孟楷攻蔡州……陈州刺史赵犨迎战,败贼前锋,生擒孟楷,斩之。黄巢素宠楷,悲惜之。乃悉众攻陈州,营于城北五里,为宫阙之制,曰八仙营。于是自唐、邓、许、汝、孟、洛、郑、汴、曹、濮、徐、兖数十州,毕罹其毒。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这是说883年,黄巢逃至陈蔡,就是当年孔子差点被饿死的地方,千百年来都和饥饿紧密相关。因为年旱失收,百姓家无余粮,反军连抢粮都没地方抢了,加上自己的好哥们儿孟楷被杀,为了报复,黄巢军遂“俘人而食”。

  为了吃人,还发明了一种巨大的磨盘,名为“巨舂”,先将活人投入其中,磨得粉碎,然后以人肉作军粮,为兵士补充体力。

  关于黄巢吃人,《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也有载:“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连作坊名都有了,叫“舂磨寨”,可见规模之巨。

  黄巢率军围困陈州近一年,数百巨碓同时开工,“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算下来,黄巢军先后至少吃掉了三十万百姓,难怪所经之处,鸟兽尽死,人尽其食,赤地千里。

  如果这样的士兵被称为质朴农民,这样的战争被冠以正义之名,那被杀而食之的三十万无辜冤魂,又算是什么呢?

  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泰山狼虎谷,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关于黄巢之死,至少有三种说法:

  《新唐书》中记载,黄巢兵败时对外甥林言说,你割下我的首级去献给唐朝,还可以求得富贵!林言不忍,黄巢遂自刎而死。

  这是最有英雄气概的一个版本。

  《旧唐书》则说,黄巢率军进入泰山,兵败后被手下将领林言斩首,并将他的妻子儿女一起送与唐军请降。

  这是最窝囊的一个版本。

  第三个版本来自《五代乱离记》,是最玄妙的一个版本,说是“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

  也就是说,他和骆宾王一样,是假死,然后出家做和尚了,法号挺好听,叫作“翠微禅师”,还留下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诗说三十年前来去自由,如今脱下战袍,改换袈裟,意谓出家为僧。

  天津桥,指洛阳城西南洛水上的洛桥,又名天津桥,诗人多咏之。如白居易就有诗《天津桥》:“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孟郊亦曾写过《洛桥晚望》:“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可见诗人笔下的天津桥便是洛桥。

  黄巢逃往河南后,竟然出家为僧,还大摇大摆地倚在天津桥栏杆上看风景,也未免太从容潇洒了。

  这首诗和黄巢5岁时题的菊花诗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最符合唐人喜欢志异的口味,因此流传甚广。“草上飞”还成了千年来某种特殊职业的代名词。

  (四)

  黄巢起义虽然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灭亡,但却是始作俑者。

  如果将黄巢比作安禄山,那么他的部将朱温就是史思明,始降终叛,并最终窜唐夺位,史上称之为“朱温灭唐”。

  关于黄巢起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做出了最好的描述。

  《秦妇吟》是现存唐诗中的第一巨制,全诗238句,1666字,几乎是白居易《长恨歌》的两倍。但是因为政治课上总是把黄巢形容成正义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连带的这首诗的地位也跟着被湮没了,少有人提起。

  诗人韦庄因为科举不第羁留长安,在兵荒马乱中和弟妹失散,成为这场巨变的直接目击者。

  他在诗中以一个逃亡女子(秦妇)的口吻自述,描写了反军进城后,百姓流离失所,争相外逃的情形:

  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

  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

  北邻诸妇咸相凑,户外崩腾如走兽。

  接着分别以东西南北四邻的不同情况写尽“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全诗中最有力的段落,每一段都可以单独成诗: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

  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

  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

  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

  北邻少妇行相促,旋解云鬟拭眉绿。

  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四邻不安,或死或残,或被反贼所擒。秦妇被贼军所俘,嫁给了黄巢的手下,在营中忍辱偷生,历经三年。夜里要侍奉反贼,白天跟着他们一起吃人肉。

  旧里从兹不得归,六亲自此无寻处。

  一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

  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

  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

  关于黄巢军吃人的历史,诗中也有明确提及: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接着写到唐军回京,旧日繁华都城如今一片零落:

  华轩绣縠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本来以为唐军班师,百姓的苦日子可以结束了,可是朝廷又兴重税,军队洗劫一如反军,人民的苦难只有更重:

  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

  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下高风吹白虎。

  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顷囊如卷土。

  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

  朝饥山草寻篷子,夜宿霜中卧荻花。

  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向往乐土的愿望: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

  自从大寇犯中原,戎马不曾生四鄙。

  诛锄窃盗若神功,惠爱生灵如赤子。

  城濠固护教金汤,赋税如云送军垒。

  奈何四海尽滔滔,湛然一境平如砥。

  避难徒为阙下人,怀安却羡江南鬼。

  这结尾的一段,发扬了《诗经·国风》的精神,颇有“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一唱三叹。

  原来,江南此时已经自立吴越国,吴越王钱镠政治清明,天下士子争相投奔。比如一直写反诗讽刺朝廷的诗人罗隐,就前往投奔。这个故事,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讲。

  《秦妇吟》一经诞生,风传天下,还被人制成幛子悬挂,韦庄也得了个“秦妇吟季才”的绰号。

  然而,后来韦庄却撰写《家戒》自禁《秦妇吟》,并且向各处收回抄本,临终前嘱托家人不许再提此诗,自己的诗集《浣花集》中也不曾收录,以致此诗湮没。

  直到清末,这首诗才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被著名的敦煌大盗——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携往国外。后经大学士王国维请求,方得抄本,重回国内。

  关于韦庄为什么要自禁此诗,学界有止谤说、免祸说、触犯田令孜说等观点,尤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之句触犯公卿禁忌,且讽刺僖宗太过。

  幸好,它没有被永久埋葬,终以全貌重现人间。不然,可真是诗坛上的巨大损失。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