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安史之乱中的金枝玉孽

  ■ 安史之乱中的金枝玉孽

  (一)

  今天要讲的诗有三首,作者分别是皇上、妃子与太监。

  他们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或是离皇权最近的人,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来解读安史之乱,无疑可以得到最接近真相的第一手材料。

  先来看九五至尊唐玄宗的诗。

  幸蜀西至剑门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唐玄宗李隆基写于西狩返京途中。

  “西狩”,这是个非常搞笑的打肿脸充胖子的说法,因为真正的意思是:逃亡。

  而且逃亡得相当狠狈,不但在马嵬驿发生了军队哗变,以至国舅被杀,贵妃惨死。而且好容易动乱平定,军队准备重新开拔时,又发生了一个新的插曲:当地百姓拦驾痛哭,认为皇上这是要抛弃民众,不肯抗敌。并说皇上如果一定要走,那么至少应该把太子留下抗敌,证明不是弃民而逃。

  这么着,皇家队伍兵分两路,唐玄宗继续西行入蜀,而太子李亨则以御敌为名,北上灵武。

  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李亨的脱身之计,因为他抵达灵武后不久,便自立为皇帝,而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了。

  这便是唐肃宗,第一个没有在长安登基的大唐皇帝。

  安禄山自立为帝后,不久被儿子安庆绪所杀;但是安庆绪的皇上也没当多久,便被部下史思明所杀;而史思明的命运和大哥安禄山如出一辙,龙椅没坐稳,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而史朝义,则兵败后死于自杀。

  安家和史家父子这抢板凳的游戏玩了八年,战乱终于平息了。

  至德二年,已经“被太上皇”的李隆基自蜀还京,经过剑门时,看到山壁中开,岩壁峭绝,不禁心生感叹,对左右侍臣说:“剑门天险若此,自古及今,败亡相继,岂非在德不在险耶?”遂写下这首剑门诗。

  《全唐诗》中收录的李隆基诗作不少,但多半是宴游自夸之作,虽然偶有“春来津树合,月落戌楼空”“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等清新之句,总体来说,乏善可陈。套用一句常用批评,就叫“有句秀而无篇秀”。

  单独拿出这一首来评点,就是因为其创作背景的特殊。

  剑门,又称剑阁,因为有大剑山、小剑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排如剑阵,下有狭窄山路三十里,如门户之阁道,形势险峻,是长安入蜀的天然屏障,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蜀将姜维就曾经借助剑门关的地势之便,成功阻击了魏将钟会十万雄兵的来袭。

  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唐玄宗逃亡时会将此地作为临时驻地,保命良方。

  这首诗开篇“剑阁横云峻”,点出剑阁之名,横绝蜀道,峻极云端。

  “銮舆出狩回”,銮舆,就是皇帝的车驾,说皇家卫队打猎回来了。

  明明是逃亡,却说成是“出狩”,这李隆基还真能给自己贴金。古时帝王常常是田猎为名视察诸侯各国,称之为“巡狩”。通常是五年一狩。

  颔联“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写剑门地势之险。青翠群峰如屏而围,粉红山峦由神力劈开。

  千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东汉七尺为仞。五丁,《水经注·沔水》:“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说是秦王伐蜀时,有五位天生大力士为其开凿了蜀道。这里也暗含了感谢平叛将士们打败乱军,令蜀道重新畅行的意思。

  颈联以比喻句来描写回銮的队伍仪仗:“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扈从将士像灌木丛那样围护着皇驾,队形严整;帝王的光辉如仙云缭绕,照拂军马行车。

  这两句中皇上还在臭美,觉得自己的队伍挺威风的,我乃真龙天子,君命神授,有上苍保佑,安禄山、史思明算得了什么?

  但是他这样自夸的时候,还是会有点心虚的,所以在尾联到底流露出了一丝反省:“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能够开辟盛世,赶上好时光,关键在于德行啊,想起古人勒铭剑门,感慨万千。

  这里连用了两个典故,来隐晦地表达了忏悔之心。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蠢,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武侯看到山河之固,以为天赐至宝。但是吴起对他说,保卫国家在于君王之德,而不在地势之险。并且连举了大禹灭苗,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说法。最后劝诫:如果身为君主而不修德行,那么坐在同一条船上的就可能是敌人了,又何须远敌来攻?

  同样的话,《晋书·张载》中也有所记录,说张载为蜀郡太守之子,博学能文。有一年至蜀省父,道经剑阁时,看不惯蜀人恃险好乱的做派,因著铭作诫,其中有“兴实有德,险亦难恃。自古及今,天命不易”等句子。益州刺史张敏大为叹服,于是上表武帝,武帝遂命人镌之于剑阁山壁。

  唐玄宗到了剑门,想起这两段往事,不禁深感“在德不在险”。如果德行不修,光是借助天险难攻,又怎么能保江山永固呢?想到自己恃潼关之险,不顾兵法,强命哥舒翰迎战安禄山,结果哥舒翰兵败被擒,叛军直犯长安,皇帝车驾在逃。这都是自己不修德政所致啊。

  因此他一面感叹吴起、张载的高智,一面后悔当初没听张九龄之劝斩杀安禄山,后来又不听太子劝谏逼出哥舒翰,到底换得今天的惨淡回銮。

  这首诗后来被普安太守贾深勒于石壁,据说现在还有。

  (二)

  唐玄宗一生有过六十个子女,可想而知后宫妃嫔多少,可不只是王皇后、武惠妃、杨玉环这么几位。

  “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有那么多可说的闲话,是因为玄宗的故事多着呢。

  比如,唐玄宗因为妃子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遂发明了一种“蝴蝶选”的方式来临幸嫔妃:让众佳人簪花而列,看蝴蝶落在谁的头上,就让谁当晚侍寝。

  你是不是很想说一句:皇上真会玩!

  但是,这其中当然也有特别得宠的,除了武惠妃和杨玉环,还有一位梅妃。

  梅妃原名江采苹,可不是一般人物,名列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呢。

  其余七位按年代排列分别是:

  春秋时卫庄公夫人庄姜,有学者认为《诗经》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就是描述她的美貌的,而“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则是她本人的作品。

  魏文帝曹丕之妻,曹植为她写《洛神赋》的甄宓,曾写过古诗《塘上行》。

  左思的妹妹、西晋女文学家左棻左嫔妃,写过《离思赋》。

  有着“辞辇之德”的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写过《怨歌行》,即“秋扇辞”。

  蔡邕之女蔡文姬,被单于掳走又被曹操赎身归汉,有《胡笳十八拍》传世。

  大唐第一女宰相上官婉儿,“彩楼之战”的评委与发起人。

  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赵匡胤掳后曾写下《述亡国诗》。

  关于班婕妤、甄宓、上官婉儿和花蕊夫人,我们已经都讲过了,另外三位以后也会慢慢讲到。现在来说说梅妃江采苹。

  江采苹出身书香门第,14岁即善吟能赋,精通琴书。唐玄宗宠眷于她时,曾命人在宫中种下梅林,并令各地州官进献奇种梅花,还亲笔题写院中楼阁为“梅阁”,花间小亭为“梅亭”,并戏称采苹为“梅精”。梅妃之名,也由此而来。

  梅妃擅跳“惊鸿舞”,取自《洛神赋》“翩若惊鸿”之意,自比甄宓。舞动之际,有梅花清香,众人皆醉。唐玄宗曾夸她“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梅妃还擅长茶道,又会弈棋,玄宗屡战屡败,有点没面子,说你能诗善赋,斗茶下棋都胜我,让我情何以堪?

  梅妃敛衽施礼,笑嘻嘻回答:“此为雕虫小技,误胜陛下,何必萦心?陛下心系四海,力在治国,哪里会把心思放在弈棋斗茶这些事上呢!”

  这样一位有才有貌又心思灵巧的美人,按理说已经是人中极品了吧?可是美人是会老的。杨玉环进宫后,梅妃就被冷落了。原因很简单,她比玉妃大了近十岁,再美的风景欣赏久了,也就只是一幅壁画罢了,更何况,这壁画有点掉色。

  《梅妃传》中说,有一天梅妃听到巷道有驿马的声音,问侍女是不是有新奇梅枝送到?侍女回答说是给杨贵妃送荔枝的特快专递。

  梅妃泪流满面,不禁想起“金屋藏娇”的汉代皇后陈阿娇被冷落长门宫时,曾经花费千金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以此来打动武帝的心。

  于是梅妃亲自动手,写了一篇《楼东赋》送与皇上。

  ……温泉不到,忆拾翠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宴,陪从宸旒。……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全文骈散并俱,情真意切,忆昔思今,感人泪下。辛弃疾的《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全化于此。

  更感慨的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泉同游,七夕共誓,吹笛起舞等等桥段,原来都是梅妃和玄宗早已玩滥了的,如今全都搬到杨妃身上了,让江采苹怎不难过?

  唐玄宗看到这篇文赋,想起与梅妃曾经的柔情蜜意,同时也感于梅妃的出众文采,颇为动容。

  有的版本说玄宗当夜便在梅妃处宿了一晚,但大清早被杨贵妃打上门来揪着耳朵从被窝里拎了出来,《长生殿》里《絮阁》一折便说的是这情节;也有的说玄宗还没来得及去梅阁就被杨妃阻止了,于是命人送了一斛珍珠给梅妃以示安慰。

  无论是哪一种版本,总之梅妃伤透了心,因此写下《谢赐珍珠》,连同珍珠一起还给了唐明皇: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这首诗婉约幽怨,用典自然,虽是自述冷遇但不失才女身份,益发显出梅妃的清丽不俗。史说“上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始此也”。

  词曲牌《一斛珠》,便来历于此。

  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只带走了最信任亲近的几位皇子、权臣、爱妃和近侍,悄无声息地偷偷离宫,像梅妃这种色衰爱弛的冷宫妃子当然就弃如敝履了。

  叛军攻破长安时,梅妃为了保护自己的贞节,以白布裹身,自挂梅林而死。

  她和杨贵妃争斗了那么多年,竟然在差不多的时间以差不多的方式双双离世,成为皇室成员在这场叛乱中最早的牺牲品,也真是一段难缠的恩怨。

  后人将二者作比较,曾有“杨花已逐东风散,梅萼偏能留晚香”之名,讥讽杨妃受尽恩宠终归尘土,而梅妃却能保持贞节让人怀念。

  唐玄宗没有为贵妃写过悼诗,然而从蜀地回到长安后,却命人画了一幅梅妃画像,题诗一首:

  题梅妃画真

  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这首诗直白无余味,措辞失于陈腔滥调,说来说去不过是“美人已逝”四个字,终究谈不上多少真挚情感。

  帝王的心,从来都是无情的。

  后世关于梅妃的争议很多,主要是因为鲁迅提出:《梅妃传》是宋人伪作,梅妃是虚构人物。

  至于论据?鲁迅认真地回答:猜的!

  但是梅妃这个人物最早出现在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即便宋代传奇小说不足信,也不能因为小说有虚构成分就认定传主是假的。那么多描写鲁迅的戏剧作品,其中也有很多失实的漏洞,难道就能因此说鲁迅这个人物不存在吗?

  多么简单的道理。可是很多专家硬是因为大文豪鲁迅说过这么不负责任的一句话,就拿着当作金科玉律振振有辞起来。真是名气大,声音就大啊!

  (三)

  说完了皇上和妃子,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太监的诗,作者:高力士(684—762)。

  感巫州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高力士在以李白为主角的故事中被埋汰得挺惨,但他在历史上是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的,享有很高的评价。

  力士原名冯元一,本是仕宦之家,父亲冯君衡是北燕皇族后裔,母亲是隋朝宿国公麦铁杖的曾孙女,富极一方。但在小冯9岁那年,冯君衡获罪被杀,家破人亡,妻儿悉被籍没为奴,各自流放。

  这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历史上很多才女的身世也多半如此,比如上官婉儿、薛涛、严蕊,都是这样。

  高力士的朋友、唐代小说家郭湜(700—788)在《高力士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

  冯家人分别之际,母亲垂泪叮嘱小儿子:“你胸口有七颗黑痣,算命的说主大富大贵,谁想有今天?倘若不死,我会记着你的七星痣,你要以我手臂上你小时候常玩的双金环认我。切记切记!”

  后来,高力士富贵通天,位极人臣,果然凭着双金环找回了母亲,并为她养老送终。

  再想想“破镜重圆”故事,可见胎记啊信物啊是多么重要。

  且说9岁的冯元一流放岭南后,被讨击使李千里收入府中,成了阉人。

  李千里于我们也不算陌生人,他就是当年被长孙无忌冤死的吴王李恪的儿子,正经的皇脉嫡孙。

  武则天得势后,大杀李氏子孙,但对李千里却很善待,还夸他“吾家千里驹”。李千里其实原名李仁,就为了这句夸奖,特意改名千里,好逢人便说此名来历,让人不容小觑。别以为爷流放岭南,就拔毛的凤凰不如鸡,我的女皇祖母,哦不,婶子,要不叫婶皇?总之吧,她老人家还记着我呢,尔等岂敢对我不敬?

  为了拉近自己与婶皇的关系,李千里经常搜罗些奇珍异宝进贡,太贵重的因能力有限弄不来,但是礼物在心意而不在价值,用心琢磨点特别玩意儿还是力所能及的。比如,进献两个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如高力士。

  这时候高力士还不姓高,但是也不叫冯元一了,被李千里改名力士,和另一个叫金刚的小阉人一起送进了宫中,喻意金刚力士,都是则天大圣的护法神。

  力士擅能察言观色,应对机敏,很得武皇喜爱,还特批他可以在“习艺馆”学习,接受正规教育,这给他将来的权倾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贮备。

  在这期间,他被宦官高延福收为义子,遂改名高力士。后来,他也为高义父养老送终了,确实是个懂得感恩的好人。

  众多的宫廷剧告诉我们,后宫帮派斗争之激烈一点都不逊于前廷,所有的太监和宫女都懂得押宝,在宫廷各位主子中选一个靠山。而高力士押的宝,就是李隆基。

  事实证明,他押中了一铺大的。

  710年唐隆政变,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把唐睿宗李旦推上皇位;三年后,又再次发动政变,杀死太平公主及党羽,牢牢地把皇权控制在了李姓手里。

  和他的爷爷李世民一样,李隆基因为不是长子,本来是没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不过他的哥哥李宪可比李承乾聪明,看出弟弟不是善类,主动让出了太子位,后来遂被称为“让皇帝”。

  李世民在政变后寝食难安,需要尉迟恭、秦叔宝两个人守着门才能安睡,而李隆基只需要高力士一人当职就可以踏实,“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李世民的政变中,长孙无忌等人都是心腹肱股,遂登上凌烟阁,列位二十四功臣。李隆基的两次政变中,高力士都起到了绝佳的内应作用,可他是个太监,该如何报答呢?

  于是李隆基先请旨睿宗,封高力士为朝散大夫,后来又升为云麾将军、左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这已经是高级官员了。

  从此,唐朝宫廷拉开了宦官专权的序幕。

  前面说过,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为后代带了一个骨肉相残的坏榜样,而李隆基的提拔宦官则给后代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后世的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都是为宦官所杀,大唐朝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就是宦官的政治。

  但这是李隆基的错,不该记在高力士头上。

  因为高力士虽然深得帝王信任,位高权重,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并没有干过什么仗势欺人的恶事。

  史上说:“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也就是说,高力士可以当得了唐玄宗一半的家,权力比宰相都大。可是,倒也从未见高力士做错过什么决定,专权害人。

  高力士无疑成了唐玄宗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玄宗甚至不许皇子公主们喊高力士的名字,而要叫“阿翁”,一时片刻都离不开他的陪伴。

  若问唐玄宗此生最爱的人是谁?

  不是杨贵妃,不是武惠妃,不是梅妃,更不是他的儿子们,而是阿翁!

  玄宗晚年不事朝政,常常说,外务交李林甫,内事问高力士,可矣。

  甚至有一次,他不知道哪根筋烧糊涂了,竟然发昏地问高力士:如今国泰民安,天下无事,我尽可以当甩手皇上享清福,是不是把所有朝政交给李林甫就行了?

  这话听着真让人生气。你既然不想上班打卡,你倒是禅位啊,把国事交给太子好不好?即使不想退位,至少也可以命太子监国,已经七十岁的老人了,干嘛还老霸着位子不干活?亲生儿子信不过,倒信一个奸相!

  幸亏高力士死劝住了,说“皇权不可旁落”。

  在皇上天真的心里,大概以为只要自己是皇上,不论谁管事都误不了自己的吃喝玩乐。但是如果真的做了太上皇,让儿子接了权,那自己的至高地位就保不住了,再泡个新妞儿什么的也不大好办。

  说到底还是自私!

  满口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可是他们只顾玩乐专权却不肯勤政,何尝把百姓安危放在心上?

  在立太子和保太子的事上,高力士其实都是出过力的。

  玄宗“一日杀三子”后,新太子人选就成了朝廷要事。李林甫是一心要推寿王李瑁上位的,而玄宗则顾虑李亨年纪更长,有所犹疑。最后还是因为高力士劝了句“推长而立”,帮助皇上下定决心。

  李亨被立为太子后,事事小心谨慎,先后受到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谗忌,几次都险些被废,仿佛一直走在钢丝上。

  有个小故事说,有一次宫宴上有烤羊腿,李亨割羊腿时弄了一手油渍,顺手擦在旁边的薄饼上。玄宗看了便有些不高兴,但是当众不便发作。李亨暗暗看在眼中,却假装不见,大大方方拿起擦了油渍的饼子吃起来。

  这下玄宗高兴了,夸赞说:我儿真是懂得惜福啊。

  但是,你儿是挺惜福的,你懂吗?

  李亨的太子位坐了近二十年,如果不是借着战乱自助登基,还不知道等到哪一天?甚至有没有命做皇上都不一定。

  事实上,他和他爹是死在同一年的,如果不是自立为帝,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做唐肃宗。

  李亨能够在险象丛生中把太子的位置坚持到底,高力士是给过很多帮助的。

  可惜,李亨并不领情,在平叛后很快就将高力士流放了。

  但也有人说,这不是李亨的旨意,而是继高力士之后,唐朝第二位权宦李辅国的矫旨乱诏。

  高力士陪着唐玄宗一路入蜀时,得到再次晋封,爵位齐国公。

  一个太监竟然跻身公侯,便不绝后,也是空前了。

  大概也正因为德不配位,月满则亏,高力士在得到了人生最高封爵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至德二年,李隆基经过剑门,带着“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的感触回到长安,居住在兴庆宫中,时称“南内”。

  兴庆宫,本来就是唐玄宗做太子时的藩邸,登基后改建为新宫,与太极宫、大明宫并称“三内”。

  唐玄宗回到旧时宫邸,时与高力士在殿上饮茶对弈,忆昔思今。如果两个老头儿就这样坐看风云,相对到老,也不失为一种体面的生活。

  然而李辅国担心皇上余威犹在,而大将军高力士很可能还会调动些禁军做点什么乱子出来,于是假传圣旨,带领五百精骑,气势汹汹地来到兴庆宫,请皇上移驾,迁入更封闭的太极宫。

  高力士挺身而出,挡在皇帝面前,大声威喝:“李辅国何得无礼!”

  李辅国顺手劈了旁边的一个随从杀人立威,但是高力士临危不惧,仍然狠狠地盯着李辅国,且代宣太上皇旨意,向众士兵问好。

  士兵们俱滚鞍下马,接受皇帝问候。李辅国也不得不下马行礼,恭送玄宗移驾。

  而高力士,则被流放巫州。《感巫州荠菜》,就是在这时候写的。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挖荠菜》吗?很新鲜水灵的一种应季野菜。京城人图新鲜,所以在长安和洛阳,荠菜都是稀罕物,论斤来卖的。

  但是力士来到湖南,才发现遍野荠菜抛荒,根本无人肯采。“五溪”,泛指湖南一带,李白想念王昌龄写的“闻道龙标过五溪”,指的是一个意思。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写出了荠菜的两种待遇。

  唐朝其实有四京:北京太原,南京成都,东京洛阳,西京长安。

  如果只说“两京”的话,那指的就是长安和洛阳,也可以泛指中原繁盛之地。

  高力士感慨说,中原和岭南的风气虽然不同,对待荠菜的态度有高低,但是荠菜还是那个荠菜,气味还是那个气味,并未改变:“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这首诗直白如话,借物喻志,说明自己虽然沦落,气节不改的本心,是一首相当有骨气的古绝。

  一个唐朝太监能写出这样的诗来,也侧面映画出了盛唐的气味卓绝。

  没有了力士陪伴的唐玄宗,两年后(762)孤独地死在了亲情泯灭的太极宫。不久,肃宗亦病逝。临终前,诏命将所有流放者赦还。

  此时高力士正走在回京的途中,路经朗州(今湖南常德)时,听说了玄宗驾崩的消息,悲痛至极,“北望号恸,呕血而卒”,病死于朗州开元寺西院。

  不愿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他到底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继续陪伴玄宗了。

  这一年,也是李白辞世的时间。盛唐,就此宣告结束。 诗说唐朝:那些诗人那些事儿·初唐(全四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