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黛玉、探春与王昭君
6
黛玉、探春与王昭君
黛玉《五美吟》中写了“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五位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
宝钗看了,评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海棠诗起社时,宝玉曾说稻香老农不擅做诗却擅评,然而宝钗这番话,却压过前文所有评语了,确是广识之见。然而五美之中,宝钗单单以昭君为例评点,可见这一首才是本回的关键,点睛之题。且看原诗: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因了昭君远嫁,所以红学家以往例行认为这首诗暗喻探春,然而诗中既说“红颜薄命古今同”,可见以古寓今,这首诗正是黛玉自己形容。
有个旁证:前回开夜宴、占花名,黛玉抽到的乃是芙蓉,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前一句乃是“红颜胜人多薄命”。
毫无异议的是,这一回占花名中每人抽的签都是自己的命运谶语,绝不会指别人。两回紧密相连,前曰“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后曰“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很明显这“红颜”指的是黛玉自己。那么她自称与明妃古今同命,该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我们先从明妃的故事着手:西汉宣帝时,匈奴中有呼韩邪单于向朝廷求婚,愿娶一位汉室公主为妻。皇上当然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去僻疆,于是就想从宫女中挑一个认作义女。而王昭君便站出来说,愿意成为和亲之选。
王昭君,本名王嫱,后人为避司马昭之讳,又称之为明妃。远嫁之日,汉宣帝为之饯行,见其容貌美丽,有勇有谋,十分心仪,很后悔之前竟然没有留意这个美人儿,回宫后遂翻出宫女画像来看。
原来,那时候皇帝选妃不是当面挑选,而是凭画像来定夺的。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就被他故意在脸上点了一颗痣,遂落选。皇上看到自己当面错失美人,龙颜大怒,遂下旨重办毛延寿;然而国事为重,悔之晚矣,王昭君到底还是远嫁了。
《明妃曲》中说她“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是说明妃生得太美丽,注定了红颜薄命,这怨不得汉宣帝,只能自叹无运。
薛宝钗评诗时提到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也是来自《明妃曲》中,永叔即指欧阳修。昭君死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郊,背青山,傍黄河,其墓曰“青冢”——青与黛,岂非同为三生石畔旧精魂乎?
那么明妃、黛玉、探春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呢?
很可能有。
天机仍然藏在占花名中,那夜探春抽到的签是杏花,得诗“日边红杏倚云栽”,乃出自唐代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全诗如下: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这首诗里出现了三种花:桃花、杏花、和芙蓉。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和露种”更是直接影射其前生曾受甘露之恩。但在这次占花名中,抽到桃花的却是与黛玉同辰的袭人;而黛玉则抽到了芙蓉,后文宝玉做《芙蓉女儿诔》,脂批说诔晴雯实为诔黛玉,更可见黛玉就是芙蓉花。
桃花、杏花、芙蓉,三种花居然都不落空,可见作者选这首诗的用心良苦。诗里说芙蓉没有开,杏花已经红了,这是否埋藏着一种可能:本来要远嫁的人应该是林黛玉,却让探春做了替身;也可能是黛玉不从,而探春志向高远,情愿冒名代嫁。
且探春的诗签里说“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而黛玉的诗签则说“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两诗并看,直指东风。
六十三回到六十九回中间插入了“红楼二尤”的故事,把时间拉得很远;但是笔触一回到荣府事后,就立刻以“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开篇,而黛玉的《桃花行》中,起题便道“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诗中又有“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接着的咏柳絮词中更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竟是满纸“东风”,朔气凛然。
自古以来,“东风”在诗词中多指君王或强权。而除了占花名之外,最能寓示十二钗命运的薄命司册中,探春判词里竟然也有东风: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正是“东风”送走了探春,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如果这还不能让读者释疑的话,且再看探春在元宵节所作的风筝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再次点明是“东风”使得探春骨肉别离,如此证而又证,可以无疑矣。
探春的判词册子中画着两个人放风筝,探春的诗迷也是风筝,而书中惟一一次放风筝的描写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回末,说探春的一只凤凰风筝与不知哪里飞来的另一只凤凰绞在一起,又被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的风筝缠绞,三下里一挣挫,断线飞走了。
两只“凤凰”被个“喜”字搅在一起,显然是结亲。而那带响鞭的风筝气势张扬,又是“逼近来”,又是“忒促狭了些”,竟是来者不善。可见是由战事而结的婚事。探春和亲的命运就这样一点点显示出来。探春的风筝“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了,黛玉的呢?
书中说是黛玉亲手剪线,把风筝放飞了,还说有点“舍不得”;宝玉怕那风筝寂寞,便把自己的也放了,说是陪她做伴去。——显然这里的风筝都是有象征意义的,黛玉病势渐重,此时已临命终;而她绝命之后,宝玉自当出家,以慰其芳魂。
之前兴儿说过探春是“老鸹窝飞出凤凰来”,所以“凤凰”和“风筝”一直都是探春的象征;而黛玉住在“潇湘馆”,元春亲自题曰“有凤来仪”,她又号称“潇湘妃子”,可见也是一只凤凰,有妃子命的。如今探春放风筝,又是林黛玉的社主,重开桃花社——可见,即使探春最终的结局是做了“明妃”,也是缘由黛玉。
因此,我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很可能,是黛玉的诗才与美貌传扬在外,其间又或者有小人拨弄,比如就是参赞朝政的大司马贾雨村吧,以致上达朝廷,竟使黛玉成了和番人选;黛玉固然不肯,便是贾母也不愿意,但是皇旨下到荣国府,却又不能不从。当此危急之时,敏探春挺身而出,自愿冒名代嫁,到底完成了“我若是个男人,早走了”的志愿。
黛玉和探春的命运,就这样被“东风”吹到一起了。 西岭雪探秘红楼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