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说:“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处的“家有塾”中的“家”应当是二十五户人家组成的“闾”。
《周礼》中记载:“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保为闾,使之相爱”。大儒孔颖达注解:“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谓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
隋朝首创科举,推动了私塾的发展。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两千余年的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其实,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塾”,说明私塾起源于商代。
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
想到这些,是因为李玄霸跟着冯盎巡视了几处私塾。那都是些怎样的布局啊,有个房子,有个桌子,再有个学究就可以开办。
李玄霸其实没想到私塾教育在这个时代竟然如此普及。但深入了解之后,让人悲哀的是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入私塾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几个字,会写名字,会算账即可。看来,辍学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后世。
千年以后,不少家长还乐于把孩子送进私塾,美其名曰“接受国学。”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只能让孩子们强化记忆,只记个字面,连意思都不明白,怎么就成了“接受国学”了呢?
李玄霸对这样的做法向来不赞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你用国学束缚孩子的身心发展,幼儿时期的修身养性泯灭了孩子的天性,教出了一群小大人?他可不敢想象以后见到一个半大小子就敢跟他谈论子曰诗云的情景。
再看孩子们读的书,竟然是那些《论语》、《孟子》。晕啊,李玄霸这个千年以后的半个学霸都不敢说能读懂,你让六岁的孩子读它们?
一个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学究还傲气凌人,竟然对李玄霸不理不睬。李玄霸极度无语地看着这些老家伙。老子知道《三字经》、《百家姓》,还知道《千字文》呢,就不告诉你们。
这得规范啊,虽然可能出现因材施教的情况,也能培养出个别的人才,但那种可能是万中无一的。这种希望任谁都不敢抱。
“就这样的教育一年能教几个人?指望他们来治理天下?你们冯家的梦想就是奴役这里的人们?还是你们只是打算依靠那些贵族来高人一等?”李玄霸尽情地发挥着毒舌,“当年谯国夫人的愿望和梦想早就被你扔到茅坑里去了吧?哎,想想也是,你们冯家在岭南一家独大,没有什么制约,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养肥了你们一大家子,好享受啊!”
冯盎的眼睛里都要喷出火来了,听着李玄霸的句句诛心之言,还无法反驳。
“哦,我知道了。”李玄霸还要再说。
冯盎实在受不了了,一把抓住他的前襟,恶狠狠喷道:“小子,你闭嘴,还有完没完了。”
李玄霸“啪”的一声拍掉了他的手,说道:“当然没完,你看看,这里的百姓家里的孩子有几个读书的?又有几个百姓是重视读书的?你们冯家在岭南这么多年,就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冯盎怒道:“老子怎么没注意,他们就是不愿意让孩子去念书,你让老子怎么办?”
“呸,”李玄霸也怒了,“用你的脑子好好想一想,他们为甚不愿意让孩子读书?还不是缺钱?”
“你也知道啊?那还啰嗦个没完?”冯盎怒道,“老子的家产是有,就算把钱全部分给他们能够吗?”
李玄霸瞬间有了吐血的冲动,跟这样的家伙谈这样的事儿就是找虐。
“你不知道办学堂啊?就不信了,每个乡建一个学堂,官府定期给学堂发纸墨,还能有人阻拦孩子上学?”李玄霸不屑道。
“看你能的?先生哪儿找?”冯盎不忿道。
“你是说先生不愿意干?我就呸了,他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科举?你就不会制定措施啊,每个月发给他们薪金,再给个官身,就不信没人愿意干?还免了学生交给老师的束脩。”李玄霸看似极有把握,千年以后的教育制度他又不是不熟,“干满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给予相应的待遇,要么是升官,要么是领退休金,或者两者都有。老冯,眼光放长远点,只要办成了这个学堂,我敢保证,十余年后,你岭南的孩子就没有不识字的,就算你要建立一支识字的大军也不是不可能。”
冯盎一哆嗦,他冯家不是没对孩子的教育努力过,但是此时的百姓大多还处在脱贫时期,实在少有百姓愿意把孩子送进学堂,留在家里干点零活也是添补啊。
送进学堂还要买文具,纯粹一个花钱的主。最主要的是每月给先生的束脩拿不起。现在,骤闻李玄霸的说法,貌似也不是不可行。只是,需要考虑的事情要更多。
冯盎沉吟道:“纸的费用可不低啊,老子一年的税收才多点?全投进去也不见得够?”
李玄霸笑道:“老子的产业里就有造纸的,还是物美价廉的好纸,到时候在你岭南开一家作坊,就能让你们用上又便宜又好的纸,值得什么?”
冯盎的眼睛里立刻闪现了精光,其实,在这个时候,冯盎担心的纸的问题不是没理由的。“洛阳纸贵”的现象在岭南也是存在的。
“可行?”冯盎问道。
“可行不可行别问我,你找学官问问不就行了?”李玄霸说道。
冯盎也是个急性子,两人虽然是在回去的路上引起的争论,但要找个学官还是不难的。
州学中,刺史兼职初献,这位刺史看上去也是正八经的科举出身,一身的儒雅之气,姓温名良。
当冯盎说出李玄霸的构想时,温良大喜参拜,这个举措确实是开启民智的最佳良策。冯盎看到温良的反应,便已觉可行。
当下,三人便商议起了具体措施,李玄霸的奇思妙想时不时震惊二人。听说了这等好事,谯国夫人也赶了过来,有这个老人在,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最终,一张“告岭南子民疏”成型,岭南的学堂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
其实,谯国夫人历经近百年,经常和军队生活在一起,她深深知道一支识字的大军的可怕之处。现在军伍里就没几个识字的,往往有了一个识字的,那都是重点培养的对象。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岭南,当时全国都是如此。
所以,李玄霸提出的方案才获得了谯国夫人和冯盎的认可。李玄霸也有自己的想法,此事若是在岭南获得了成功,那在今后的大唐实行起来就有了明显的借鉴,也会少了不少的阻力。
温良则是纯粹的为了教育了。
别管众人的想法如何,筹建岭南学堂的事情就此展开了。官场就是这样,有了政策和措施,再找一个具体执行的家伙就行了。
冯家这些年存留的财富是不少的,这时候拿出一点来回馈百姓也是应该的。李玄霸就是这么想的。谯国夫人和冯盎也是这么想的。至于温良怎么想,就不重要了,也没人在乎,做就是了。
最后,鉴于千年以后的辍学现象,李玄霸提出,凡是每家的适龄孩童不能入学的,有官府给予相应的惩罚,不让孩子上学就罚你个底儿掉,就不信只担负孩子的衣食你还能不让他上学。哪像后世,一旦孩子辍学,做老师的还要去家访,求爷爷告奶奶似的,人家还不领情。
还有一个难题是温良提出来的,此事需要报知朝廷,等待朝廷的决断。
被谯国夫人一口喷了回来:“老身的奏疏就没有不同意的时候,就这点子小事儿,上个奏疏就行了,该干嘛还得干嘛。”
这话博得了李玄霸大力赞赏,要干大事儿,还得看看人家谯国夫人的魄力。
随后这股魄力就用在了李玄霸的身上,谯国夫人要求李玄霸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的造纸作坊在岭南开张,所有费用冯府一力承担,还专门让冯盎派人给作坊划了一片地,就在谯山附近。
李玄霸这个时候对谯国夫人就不再是赞赏了,而是拜服,他是真的拜了,整整三个响头,对这样一个不是教育家,却做得比教育家要彻底的人,李玄霸唯一的感觉就是仰望,这就是圣人啊。
教育需要政治来整合,李玄霸的做法也属无奈之举,自古中国的教育就没离开过政治,要想把这二者分开,他也做不到,既然做不到,那就让政治来推动。具体措施他还是没办法订立的,幸而有了一个天大的后台,又有了一个内行,这两个人在一起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学堂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冯盎关心的另一件大事儿——医学堂。 逍遥战神李玄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