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讨论关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时候,慢慢的将话题转移到了蒙古帝陵上了,这不可避免的提到关于蒙古帝陵的传说!
汪麒麟对我说:“我想你也应该知道叶子奇关于蒙古或者元朝帝陵的记载,关于成吉思汗陵的记载。明朝叶子奇对成吉思汗陵的记载,使人颇多疑惑。”
疑惑之一:我们现在已经发掘出土了一些元朝蒙古贵族的墓葬,这些墓葬不光有墓,而且还有葬,为什么蒙古贵族有墓葬,而元朝皇帝却没有呢?却要实行密葬,这于理不通。
疑惑之二:元朝皇帝的更换大都通过武力取得,为什么在夺取到帝位以后还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把自己的敌人千里迢迢运到遥远的起源地去简单的埋葬呢?
疑惑之三:元朝是按照汉法来管理国家的,汉族的民族习惯为蒙古人所推崇,为什么所有的习俗都可以采用和吸收汉族的,而只有墓葬却一成不变?那为什么 元朝蒙古贵族却和汉族人一样实行了墓葬?
让汪麒麟这样一说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也就是说,当时的明朝政府插手了关于记录元朝帝陵的事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很显然,明朝历史记录中对于元朝皇帝陵墓的一些记载很大程度上与事实有差异,我始终认为是元朝皇帝有意隐瞒他们自己陵墓的事实,因为保密做的好,使得后来的明朝时对于元朝皇陵知之甚少,只好凭借猜测来写这个空白的记录。
我不太明白,就问汪麒麟:“他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汪麒麟给我解释说:“咱们是学习历史,应该了解当年元朝对汉族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后来南宋老百姓的态度,他们被叫做南人,是最底层的人。这件事情应该是从一件事情说起,这样才能知道明朝为什么这样做,或者是说元朝的皇帝们为什么将自己隐藏的这么隐秘!”
在忽必烈在位期间,曾经发生过震惊朝野的杨连真迦掘宋陵事件,忽必烈对于这个引起汉族民众极大反感和痛恨的盗墓事件非但没有制止,不对盗墓的杨连真迦等人进行处罚,还对杨连真迦等人默许,造成了大规模盗掘宋陵的狂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忽必烈对疯狂盗掘宋陵之所以默许,固然有传言宋陵之中有大量珍宝存在的说法,对于盗掘出来的珍宝可以为元朝财政所用,另外盗掘宋陵的是“江南释教总统”杨连真迦,盗的又是亡国之君的陵墓,本身就不是什么大事。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间,因为杨连真迦盗掘宋朝皇陵产生的严重后果其实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他要为自己也要为后代子孙找出陵墓不被盗掘的方法,为此他对于元朝皇帝陵墓可能做了如下的安排:
选择一个人口稀少的风水宝地作为陵寝的埋葬地,然后将当地的所有人口进行迁移,让这个地方变成无人知晓的空白地;在身后百年时悄悄地下葬,不允许有汉族官员参加元朝皇帝的送葬仪式和到达下葬地点;对外宣称皇帝遗体运回漠北进行安葬,并且在历史的记录中加以记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让盗墓贼无法下手;陵墓不做过多的建筑,不设置过多的随葬品,不设置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墓葬没有区别;在记录皇陵时只记录蒙古贵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让外人很难察觉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骗局。
也正是以为如此,明朝时很多人都想将元朝皇帝陵墓挖出来,对元朝皇帝尸体进行鞭笞而因无法找到而做罢。对于元朝皇帝陵墓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是所有的猜测都没有被证实。因为元朝皇族已经退回到大漠之中,唯一清楚知道皇陵所在的人都不在明朝统治者的控制范围之内。
我明白了:“原来当初明朝政府之所以让叶子奇这样记载,是有很大的用意的。蒙古虽然说已经统治了中国一百多年了,但是老百姓还是以宋人的身份自居的。后来元朝的那些人盗掘了宋朝的皇陵,让那些以宋人自居的老百姓十分的恼怒,汉族人向来是视死如视生的。所以挖了自己祖宗的坟,比杀了自己都要难受的多。明朝为了巩固人心,也想要学学一蒙古人对待宋朝帝陵那样;首先是挖出来像是伍子胥一样鞭尸收拢民心,第二就是当时国库空虚想要从里面弄点金银珠宝充实国库,和历代的政府盗墓者是一样的。”
汪麒麟点头说:“没错,正是这样,但是他们根本找不到元朝帝陵的所在,于是就只能够根据蒙古的丧葬习俗编造了这么一个说法,给自己一个找不到元朝帝陵的理由,这样老百姓就不会怪新朝廷了。”
唐云馨笑着说:“这小算盘打的噼里啪啦的响啊!”
汪麒麟继续说:“其实叶子奇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也就是说他的说法并不是什么空穴来风的,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的!”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不同于中原汉族的厚葬久丧,而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因此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从察汗帖木儿的墓葬形式来看,应该是到了后来有了一些改变了?”我对汪麒麟说。
汪麒麟点了点头:“没错,在成吉思汗的时候,虽然也吸收了一点汉族的墓葬制度,但是少的可伶,大规模的改革是从元世祖忽必烈的时候开始的!”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实行汉法,随着大量蒙古人向南涌入内地,也渐渐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这种棺木,元时称为“蒙古棺”,当时在大都城里专有经营这种棺木的店铺。但是也有一些蒙古贵族完全实行了汉族的丧葬习俗。
但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简朴如初,寿衣大多就是平时穿的衣服,随葬的器物也会比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剑一类的东西。但是也有些人在死后埋葬时的随葬品比较奢侈,如平时佩戴的饰物、喜欢的陶器、瓷器等。
“但是元朝的贵族们尤其是元朝的皇帝们棵就没有这么简简单单的下葬了,而是经过了复杂的程序!”汪麒麟继续说。
元朝皇族基本上也和贵族的丧葬形式相同,按着汉族的丧葬习俗办理。而皇家特别是皇帝死后则和一般的皇族及贵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后首先是要有一个下葬的仪式,随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上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物,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来都是很简单。这种丧葬办法既和汉族普通的丧葬办法相近,但是又有不同。另外为了不留下可以让盗墓贼发现的线索和痕迹,元朝在皇帝下葬地点上的史书记载也少的可怜,以至于让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唐云馨一边记录一边问:“也就是说从元世祖的时候,开始形成了完整的元朝蒙古贵族的墓葬形式?”
汪麒麟一边吃一边说:“可以这样说,这在史书上有着详细的记载!元朝皇帝忽必烈自知杨莲真伽盗掘宋朝皇陵的事情在汉族人中的影响之大,但是他却认为对于亡国之君和属于下等人的汉人不足为虑。可他自己也深知今天的宋陵的下场可能就是明日蒙古人元朝皇帝陵墓的开始,所以他选择的方式就是立下规矩。”
元朝皇帝和皇族死后不允许汉人参加葬礼,不允许汉人到元朝蒙古人的墓地。就连历史记录中也对元朝皇帝陵墓进行了非常保密的记录,只是说皇帝死后葬在起辇谷,而起辇谷在哪里,什么方位根本不予记录。前文中已经讲过由孛兰盼、岳铉等人编著的《大元大一统志》中对于元朝的疆域和地理做了非常详尽的记录,这部舆地书对元朝的地形记录到了村镇,却没有记录起辇谷。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却在任何地图中杳无踪迹?是有意隐瞒还是无意中遗漏?
汪麒麟对我们说:“提到了蒙古大汗或者是元朝皇帝的帝陵,不得提到一本史书,就是《蒙古秘史》,也有人叫《元朝秘史的》,在刚才我们也提到过。很多人认为这本史书给后人提供了一条寻找真正成吉思汗陵或者是元朝帝陵的线索,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在聊关于蒙古帝国的时候,提到了当年一本书叫做《蒙古秘史》,这似乎是唯一一本记录着蒙古或者是元朝帝陵的书籍了。 龙陵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