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方干

  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木幽,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干貌陋兔缺,性喜凌侮。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误三拜,人号为“方三拜”。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浙间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先生”。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王赞论之曰:“镘肌涤骨,冰莹霞绚。嘉肴自将,不吮余隽。丽不葩芬,苦不癯棘。当其得志,倏与神会。词若未至,意已独往。”郃亦论曰:“其秀也,仙蕊于常花;其鸣也,灵鼍于众响。”观其所述论,不过矣。

  【注释】

  ①桐庐:实为睦州清溪(今浙江淳安),桐庐乃其所居过之地。

  ②幽(bì):犹幽深。

  ③徐凝:元和间有诗名,方干师事之,归隐不出。传见本书卷六。

  ④把得新诗草里论:诗句意谓取得刚写的诗歌坐在草地上讨论。

  ⑤反语:即“反切”,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具体方法为取第一字的声母,第二字的韵母(含声调),顺序拼成另一字音。“草里论”拼音为“cǎo lǐ lún”,反过来,则中间的“里”字不动,把“草”字的声母“c”跟“论”字的韵母和声调“ún”合在一起,就是“cún”,古代音韵中第一声、第二声都是平声,故“cún”即“cūn”,汉字表示为“村”;同理,把“论”字的声母“l”和“草”字的韵母和声调“ǎo”合在一起,就是“lǎo”,汉字表示为“老”,因此连在一起变为“村里老”,来讽刺徐凝老于村中,功名不显,此乃音韵游戏,不足信。

  ⑥兔缺:指生而唇缺,状似兔唇的病证。据《鉴诫录》,方干诗名盛大而考不中进士,就因为兔唇,不符合唐代科举中“身言书判”的“身”的要求。

  ⑦王大夫:指王龟,字大年,王起子,性不乐进,与山人道士游,后征为右补阙,咸通后期改太常少卿,旋检校右散骑常侍、同州刺史,咸通十四年(873)转御史大夫、迁浙东观察使,与诗人姚合、赵嘏友善。浙东:方镇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⑧三拜:再拜即可,但方干以“礼数有三”之故,每次都拜三次。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进士,历任侍御史、左补阙,拜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召还翰林承旨。

  ⑨偕计:即计偕。

  ⑩李频:字德新,大中八年(854)进士,历官秘书郎、建州刺史等。其诗多为五、七言律。传见本卷后文。

  ⑪清越:诗僧,生平不详。

  ⑫“弟子已折桂”两句:意谓作为学生的李频已经考中进士了,作为老师的方干还在隐居着灌溉田园。折桂,晋朝人郤诜举贤良对策,中第一名,自喻为“桂林之一枝”,后用“折桂”喻指考取功名。灌园,灌溉田园,指隐居不仕,战国时齐人陈仲子迁到楚国於(wū)陵居住,自号於陵子仲,楚王听说他贤能,聘为宰相,与妻子一起逃到乡间替人灌园。

  ⑬咸通末卒:据学者考证,不确,方干当卒于光启元年(885)前后。

  ⑭玄英:即“玄英君”,道教神名,后以喻隐者。

  ⑮乐安:今浙江仙居一带。孙郃:字希韩,唐昭宗乾宁四年(897)登进士第,学韩愈文章,为左拾遗。朱全忠篡唐,孙郃著《春秋无贤臣论》,归隐奉化山中,凡著书纪年均用甲子,以表示对朱氏政权的不臣之义。与方干交谊深厚,方干殁后,编《玄英先生诗集》十卷,并撰《方玄英先生传》。

  ⑯王赞:唐哀帝时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与裴枢等七人被朱全忠杀于白马驿。

  ⑰镘:涂抹。

  ⑱余隽:原指剩余的鸟肉,这里指别人吃剩的美味。后来黄庭坚夺胎换骨,用来形容滋味甜美,见其《奉和王世弼》:“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

  ⑲癯(qú):瘦。棘:通“亟”,急迫。

  ⑳灵鼍(tuó):即鼍龙,鸣声如桴鼓。

  【译文】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年有清俊的才华,散漫朴拙无所钻营谋求。大中年间,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隐居在镜湖一带。镜湖北边有茅草斋房,镜湖西边有松树生长的小岛,每到风清月明的时候,就带着孩子和邻家老人,驾着扁舟往返于斋房和小岛之间,非常满足、符合他的初心。他居住的地方山水草木幽深,一棵草一朵花都能让客人留连忘返。家里贫寒,备着一具古琴,边走边吟诗,醉了就躺下,以此来使自己快乐。徐凝起初有诗歌名声,一见到方干就器重他,于是互相成为师友,因此传授给他作诗的格律,方干有诗赠送给徐凝说:“把得新诗草里论。”当时有人说“草里论”反切过来就是“村里老”,怀疑是方干讥诮徐凝,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方干容貌丑陋,是兔唇,生性喜欢欺压侮辱人。谏议大夫王龟担任浙东观察使,按照礼节邀请方干过来,方干误拜了三次,人们称他为“方三拜”。王龟嘉赏他的节操,将要推荐给朝廷,拜托吴融草写奏表,过了一段时间,王龟因为生病去世,推荐方干的事情就没有最终办成。方干早年进京赶考,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公卿权贵中喜好诗歌的人争相延请接纳他,功名最终却没有到手,于是回乡,不再有官场进退荣辱的念头。浙江之间凡有园林名胜,方干就造访园林主人,留诗题写几乎都写遍了。起初,李频跟方干学习写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写诗祝贺说:“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方干在咸通末年去世,门人弟子相互聚在一起讨论他的德行和事迹,给他取谥号叫“玄英先生”。乐安孙郃等人汇集编撰他留下来的诗歌作品三百七十多首,编成十卷。王赞评论他的诗歌说:“涂抹、洗涤人的肌骨,使人读后如冰雪一般澄莹,如霞光一般绚烂。就像自己创造出来的美味食物,而不是吮吸别人吃剩的美味。清丽但不像花朵那么芬芳外显,清苦但不瘦弱急促。当他志向得到满足,突然与灵感相逢,诗歌语言像是还没写到,诗意却已经独自地传达出来。”孙郃也评论说:“方干诗的秀丽,如仙花超于常花;方干诗的鸣声,如灵鼍压倒凡响。”看这些论述,评价是不过分的。

  ○古黔娄先生死,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鬳,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粟三千钟,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干,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注释】

  ①黔娄先生:战国时安贫乐道的隐士,事见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

  ②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述《大学》,作《孝经》,以其学说授子思,后世儒家尊为“宗圣”。

  ③康:安乐,安宁。

  ④鬳(quàn):鬲属,一种炊具。

  ⑤敛:装殓。

  ⑥钟:古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

  ⑦戚戚:忧惧的样子。

  ⑧遑遑:匆忙不安的样子。

  ⑨求仁得仁:语出《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⑩韦布:韦带布衣,贫贱者所服。

  【译文】

  ○古时黔娄先生去世,曾参跟弟子来凭吊,问他的妻子说:“黔娄先生死后,用什么来做他的谥号?”黔娄妻子说:“就给他取谥号叫作‘康’。”曾参说:“黔娄先生活着时,食物装不满饭锅,衣服无法遮盖身体,死的时候都没有衣服可以敛尸,旁边也没有酒肉供享。生时不美好,死后不荣耀,一生有什么安乐却给他取谥号叫‘康’呢?”黔娄妻子说:“以前先生被国君任用为宰相,辞谢不接受,这是尊贵有余啊。国君馈赠给他三十钟粟米,辞谢不接纳,这是财富有余啊。先生对天下平淡的饮食滋味心满意足,对自己处于天下卑贱的位置心安理得,不为自己贫寒低贱而忧伤害怕,也没有像追求富贵的人那样匆忙惶恐,他想要追求仁就获得仁,想要追求义就获得义,用‘康’来做他的谥号,不也是适合的吗?”方干,韦带布衣的寒士,活的时候人们称赞他高尚,死后人们用“玄英”做他的谥号,其大略事迹,差不多就是黔娄这样的吧!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