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李商隐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又中拔萃,楚又奏为集贤校理。楚出,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除侍御史。茂元为牛李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归穷于宰相绹,绹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重阳日,因诣厅事留题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云:“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绹见之恻然,乃补太学博士。柳仲郢节度中州,辟为判官,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客荥阳,卒。
【注释】
①怀州:州名,治所在今河南沁阳。
②令狐楚:字殻士,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元和十四年(819)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文宗时,累官尚书左仆射,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才思俊丽,能文工诗,与刘禹锡、白居易等唱和甚多,尤擅骈文,李商隐四六文即其所授。传见本书卷五。
③“又中拔萃”两句:据学者考证,李商隐中拔萃科在会昌二年(842)。李商隐初为官时,令狐楚已经去世。其释褐之官为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
④王茂元:早年从父王栖曜征伐,宪宗时为右神策将军,文宗时历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于安南招怀蛮落,颇立政能,聚敛家财巨万计,以财结交郑注等显贵,大和九年(835)得以出任泾原节度使。郑注被杀后,广献家资饷军,未被治罪,后以将作监领忠武军节度使,转为河阳节度使。武宗时为河阳节度使,会昌三年(843)率部助讨刘稹,病卒于军中。
⑤茂元为牛李党:此处疑有脱文,《旧唐书》本传云:“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仇怨。”时令狐楚已死,其子令狐绹仇视李商隐。据学者考证,李商隐丁母忧时,令狐绹担任左司郎中,曾关怀李商隐,并致书问候,李商隐亦有《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等诗,二人关系融洽,似无令狐绹仇恨李商隐之事。且李商隐其时官位底下,令狐绹有何仇视的必要?唯后人心中李商隐因诗歌而地位颇高,官位不显,故欲为之找原因,而归罪于党争等事,实乃无稽之谈。
⑥桂林总管:即桂管观察使,掌察桂州、梧州一带诸州县官吏善恶,政治得失。郑亚:字子佐,元和进士。因文章俊秀,得李德裕亲重,辟为从事。会昌时拜给事中,廉察桂林。大中时德裕遭贬,亚亦贬循州刺史,卒于任。判官:当为支使,兼掌书记。
⑦循州:州名,治所在今广东惠州。据学者考证,李商隐未曾同贬循州,而是担任盩厔县尉,后又担任京兆府代参军。
⑧宰相绹:即令狐绹,令狐楚之子,宣宗时为吴兴太守,旋升宰相,辅政十年。
⑨展分:顾念情分。
⑩厅事:官府办公处。
⑪“十年泉下无消息”两句:引诗题为《九日》,乃怀念令狐楚、与令狐绹难以相见、盼望令狐绹施以援手的诗,非必埋怨。诗句意谓令狐楚去世已十年,已经去世,黄泉之下当然再没有消息,重阳节这天端起酒杯思念起他。九日,即重阳节。
⑫“郎君官重施行马”两句:意谓令狐楚的贵公子令狐绹如今官职显重,官署前摆着拦阻人马通行的路障,既然摆着路障,如果不是令狐绹主动邀请我来拜见,恐怕再无由相见吧。郎君,即贵公子。行马,官署前摆着拦阻人马的路障。东阁,汉武帝时,公孙弘任宰相,起客馆,开东阁,以招贤人,后遂成为宰相招贤客馆之代称。
⑬太学博士:官名,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
⑭柳仲郢:字谕蒙,元和进士,后入鄂州节度使牛僧孺幕府,复被李德裕奏为京兆尹。宣宗朝,德裕罢相,出为郑州刺史、河南尹,皆有政声,擢剑南东川节度使,绳治奸吏,部内肃然,入为兵部侍郎,领盐铁转运使。中州:当为东川。
⑮广州都督:不受金之事,乃李尚隐,辛文房误为李商隐事。
⑯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商隐、李尚隐皆无此官职。
⑰“罢”以下几句:柳仲郢领盐铁转运使,李商隐任盐铁推官,死于任上。
【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令狐楚惊叹于他的才华,让他游学自己门下,传授给他写文章的方法,给他以优厚的待遇。开成二年(837),高锴主持贡举考试,令狐楚跟高锴关系很好,在高锴面前不遗余力地夸奖称誉李商隐,于是考中进士。后来又考中拔萃科,令狐楚又上奏推荐他担任集贤校理。令狐楚被贬出朝廷,王茂元担任河阳节度使,他向来喜爱李商隐的才华,上表推荐他担任掌书记,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除授为侍御史。王茂元是牛李党争中的李党,文士之流嗤笑贬低李商隐,认为他诡诈轻薄没有品行,一起排挤他。李商隐来到京师,很长时间没有调任。转而去依靠桂管观察使郑亚,在他的使府里担任支使兼掌书记,后来随从郑亚贬谪到循州,过了三年才回来。归朝后受到令狐绹的追究,令狐绹厌恶他忘记令狐家的恩情,因小利而放纵苟合,顺从小人的征辟,谢绝李商隐的请求,毫不顾念情分。重阳节那天,李商隐到令狐绹办公的地方,在上面留下一首诗说:“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说:“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令狐绹看见诗歌很难过,才帮他补任太学博士。柳仲郢担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征辟他来担任判官,李商隐清廉刚介让人敬畏,出任广州都督,有人在衣袖里藏着黄金来贿赂他,李商隐说:“我自是不受贿赂的天性不能为你改变,而不是害怕别人知道。”不久,入朝拜任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官后,客居荥阳,去世。
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时温庭筠、段成式各以秾致相夸,号“三十六体”。后评者谓其诗“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密瑰妍,要非适用之具”。斯言信哉!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后成一篇云:“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问姓名,大惊称罪。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乎?”后更生子,名衮师,聪俊。商隐诗云:“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此或其后身也。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有《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初自号“玉溪子”。又赋一卷,文一卷,并传于世。
【注释】
①俪偶:对偶。
②繁缛:指文辞繁冗华茂。
③鳞次:像鱼鳞一样依次排列。
④獭(tǎ)祭鱼:獭捕得鱼后将鱼陈列水边,好似祭祀一般。典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后形容作文时堆积词藻,罗列故实。
⑤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止国子助教。才思艳丽敏捷,每入试,押宫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辞藻瑰丽,亦是“花间派”词的先导。传见本书卷八。段成式:字柯古,宰相段文昌之子,撰有《酉阳杂俎》。
⑥三十六体:三人皆行第十六,又皆擅长骈体文,故称“三十六体”。
⑦百宝:各种宝石。流苏: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垂饰。
⑧适用:适合使用。
⑨“洞庭波冷晓侵云”以下几句:引诗题为《木兰花》,意谓清晨的洞庭波带着寒意被风吹动,远远望去像侵入天上的云,每天这里都有远行的帆船运送着远行的游子。这些游子们多少回站在木兰船上眺望岸边的木兰花,却不知道这船原来就是木兰花树本身制成。此诗指出人们当时虽然略闻李商隐之名而不知其人,一如站在木兰船上望木兰花而不知木兰花树就在身边。
⑩白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传见本书卷六。
⑪温飞卿:即温庭筠,字飞卿。传见本书卷八。
⑫侍郎:指白居易,曾任刑部侍郎,故称。后身:迷信称来世所生之身。
⑬忝(tiǎn):辱没。
⑭西昆体:名称源于诗集《西昆酬唱集》,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供职于内廷藏书的秘阁,暇时互相以诗歌唱和,形式上模拟唐代诗人李商隐,讲求对仗工整,用典精巧和美词丽句,而题材狭窄,思想贫乏。西昆,是指神话中的西方昆仑群玉之山,相传该山为古帝王藏书之所,故比之于“秘府”。
⑮玉溪子:当为玉溪生。
【译文】
李商隐工于写诗,创作诗文瑰丽超迈,奇特简古,文辞难懂,本事隐晦。等到跟从令狐楚学习,对偶不相上下,但繁琐细密超过他,每次创作诗文,多要翻检查阅各种书籍册子,把要使用的资料像鱼鳞一样整整齐齐地摆在左右,人们称他这样写作叫“獭祭鱼”。但是他的文章旨意能够感动人心,人们说他是空前绝后。当时的温庭筠、段成式(和李商隐)各自都以纤秾精致相互夸耀,他们写的文章号称为“三十六体”。后来评论他的人说他的诗“就像百种宝线织成的流苏,千种丝线勾成的铁网,绮丽严密,瑰玮鲜妍,总结来说虽然繁丽但不是适合实用的诗体”。这个评价一点不假啊。起初获得盛大的名声,轻装游历长安,尚未有很多人认识他,就投宿在一家旅店,当时有很多客人正在酣畅地喝酒,写作《木兰花》诗,就招呼他来一起坐,不知道他是李商隐,后来李商隐写完一首诗说:“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众人问他的姓名,都大惊失色,直言罪过。当时白乐天衰老退居,特别喜欢李商隐的诗文,说:“我死后,如能转世成你的儿子就心满意足了。”白居易去世几年后,李商隐有一个儿子出生,就以“白老”作为他的名字。等到长大,特别鄙陋迟钝,温飞卿嘲笑白老说:“把你当作刑部侍郎白居易转世的后人,不是在辱没他吗?”后来李商隐家又生一个儿子,取名叫衮师,聪明俊俏,李商隐写诗说:“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衮师或许是白居易的转世之身。李商隐诗文自成一家风格,后来的学者很重视他的诗文,称为“西昆体”。著有《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和《玉溪生诗》三卷,起初自号“玉溪子”,又有赋作一卷,文章一卷,都流传在世。 唐才子传(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