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恩怨分明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一
恩怨分明
知道晋惠公(夷吾)病倒的消息时,以人质身份在秦国的太子圉悄悄逃回晋。
太子不一定是继承人。
太子申生不就是在骊姬阴谋下自杀的吗?申生死后,骊姬所生的奚齐被立为太子,而献公一死,他也被杀。
惠公还有好几个儿子。
国君去世时,不在国内的太子几乎不可能即位,这是当时的习惯。
何况圉的母亲是梁国公主。伯爵之国的梁,国君是个非常喜欢大兴土木的人,每每被征调从事工程的人民莫不疲惫之极,因而在秦国入侵时无力抗御,遂亡其国。因此,圉没有母亲的家族可以作为靠山。
欲具备即位资格,起码要有先王去世时人在国内这个条件。
所幸他赶上父王临终,如愿以偿得以继位。这就是晋怀公。
但他的地位并不稳定,身为人质而擅自离去,这一点惹怒了秦。
他的父亲十三年在位期间,始终为重耳之事而烦恼。继位的他,连这一点也“继承”了。
“我绝不放过这个小子!”秦穆公十分震怒。
他知道惩处这个“小子”的最好方法。乱世诸侯是什么事情都想得出来的。圉毕竟年轻,涉世未深,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乱世人心如此狠毒。
穆公的报复手段是借兵给在亡命中的重耳。重耳在秦国的支援之下,回到阔别十九年的祖国,取代怀公即位。这就是第二号霸主晋文公。
年轻的怀公逃到高梁后,在该地被杀。
去世已十五年的骊姬,还在晋国作祟。
胜利的荣耀最后落在“走为上策”的重耳头上。
他在刺客勃鞮的刀刃之下幸免于死,逃至母亲娘家狄,是十九年前的事情。当时的他四十三岁。
“走为上策”的重耳,乃“恬淡寡欲”者流。同时,他也是非常乐意接受部属意见的人。
父亲献公殁故,奚齐及悼子等骊姬派系被扫清,在里克前来奉迎时,他听从家臣进言,决定暂不回国。
胞弟夷吾即位时,他也丝毫没有妒羡之意。
夷吾却对哥哥耿耿于怀。即位的第七年,再度派勃鞮和壮士,企图暗杀重耳。
重耳得知此事,索性从狄逃出。
“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二十五年后尚未回来,你就再嫁吧!”
他于逃走之前,对在狄娶的妻子说。
“二十五年?”妻子瞪圆双眼,笑出声来,“到时候,我墓旁的柏树已经长高了吧?……不管怎样,我等你就是啦!”
中国人习惯在坟墓旁边种植松树或柏树。种植这类常青树的目的是:以不变之树木陪衬日后腐朽之遗骸。
要妻子等二十五年——这种事情何其荒谬。或许这正是他为人的表现吧?
为了避开刺客,重耳这次来到齐国。
这时候的天下霸主齐桓公已年迈,名相管仲则刚病故。
“失去管仲后,齐桓公一定诸事不如意。我来辅佐他吧!”重耳说。
在狄待了十二年的他,这时已五十五岁。
他在前往齐的途中经过卫时,卫国国君文公对重耳一行人非常冷淡。来到叫做“五鹿”的地方时,由于所携粮食已尽,主从一行,饥肠辘辘。不得已向一名农夫乞讨食物,对方听了,莞尔一笑,道:“可以啊,你们等一下。”
不一会儿,这名农夫递一只器皿给他们。
打开盖子时,赫然发现里面尽是土块。
为人温厚的重耳,这时也不免怒火冲天。近臣赵衰却说:
“给您土块,不就代表您即将得到领地?您快称谢收下呀!”
重耳照赵衰的话做。
到了齐国后,天下霸主桓公毕竟与众不同,以厚礼款待他们主从一行人。重耳不但娶得齐国王族女儿为妻,更受赠二十乘马。
“乘”指的是由四匹马拉的马车。当做马车使用时,上面搭乘三名武装士兵,后面有七十二名步兵跟随。人数合起来有七十五人。
因此,重耳受到拥有八十匹马及一千五百名部下之客卿的待遇。
称天子为“万乘之君”,是因为天子乃率领四万马匹及七十五万军队之王者。
当然不能与天子相比,受到二十乘的客卿待遇,已使他们喜出望外。想到不久之前流浪时,连果腹的东西都没有,在五鹿乞讨食物时,盛在食器里的竟是土块!相较之下,二十乘宾客身份,不是犹如天堂吗!
桓公于重耳来到齐国的第二年逝世,重耳仍然逗留此地。他好像已无回晋国成为国君的野心,完全满足于目前的境遇。
家臣们则为如此恬淡寡欲的主子焦虑不安。重耳常说:“人生以安乐为第一,而我已找到了安乐,所以再也不想奔波。我打算以这里为归根之处哩!”
而家臣们却是寄望于将来的。熬了这么久的苦日子,为的也是心里有这个寄望。
让我们的主子成为晋国国君——这是他们的梦想。
而主子却说他已找到安乐之地,再也不想奔波。
家臣们于是开了一次会议。
非请主子奋起不可。怎么可以让他不再安于二十乘之待遇,以拥有齐国夫人而乐不思蜀呢?
“现在只有采取非常手段一途。”狐偃说。
“怎样的非常手段呢?”赵衰问道。
“用酒灌醉主上,然后驱车离开齐国,是唯一的方法。不离开这里,主上是不会奋起的。”
“酒醒后,他一定会大发雷霆吧?”
“一切责任由我承担。”狐偃是重耳的舅舅,所以立场特殊。
实际上,对重耳态度感到不齿的,不只这批家臣,连他的齐国夫人也说过这样的话:
“你为何不发奋图强,回自己的国家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呢?老窝在这个地方贪求安乐,岂是男子汉作为?”
因为如此,家臣得以和夫人共同合作。夫人灌醉重耳后,把他交给家臣们。
家臣们把烂醉如泥的重耳抬上车后,快马加鞭,迅速离开齐国。
重耳醒过来时,发现这辆马车早已越过国境。醉意未醒的他勃然大怒,握着刀柄吼道:“这是什么人干的好事?我非杀他不可!”
“是我干的。”狐偃回答。
“你?你以为我不会杀你,是不是?”
“只要能把你变成真正的男子汉,即使被杀我也无憾。”
“您……”重耳的醉意完全消失了。
“要是谋事不成,舅舅你给我记住,我会啃了你的肉!”
“到时候我的肉已经腐烂,你有兴趣啃吗?”狐偃回答。
狐偃的意思是,谋事不成时,他会第一个自我了断。聪明过人的重耳立刻明白这个意思,所以不再做任何主张,一切让家臣去安排。
重耳一行人由齐来到曹(山东省曹县一带)。
曹共公是个轻浮人物。
“听说重耳是个骈胁的人,我倒想看看他的模样如何。”共公说。
“骈胁”是指肋骨成板状的人,据说,有这种骨相的人力大无比。这样的人难得一见。轻浮的共公遂偷窥了沐浴中的重耳。
此事,《史记》记载为“曹共公不礼,欲观重耳之骈胁”,《春秋左氏传》则有“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现其裸。浴,薄而观之”的记述。《吕览》的记述则为“曹共公视其骈胁,使袒而捕池鱼。”
无论如何,这都是无礼之举。因为那时是连男人也不喜欢被人看到裸身的。
曹国大臣釐负羁悄悄送食物给重耳,为主子之无礼表示歉意。
食器中放有宝玉。
重耳只接受食物,宝玉则原物归还。
“果然他不接受宝玉……”大臣叹息着说。
重耳一行人离开受到侮辱的曹,前往宋国。
现在的河南省商丘一带,好像是宋国故地。这是被周攻灭的殷商之遗民建立的国家。
此时的宋国国君襄公,是春秋时代难得一见的“杰出”人物。这里所谓的“杰出”,含义很广。
在重耳入宋不久前,宋曾经与楚于泓水交战而败。
楚军三三两两开始渡河时,宋国军师进言道:敌军兵力强而我军兵力弱,发动攻击就在这个时候!
而襄公却不听他的话:不行!敌军尚未整顿军形,乘人之危不是君子做的事情。
宋军等到楚军渡河完毕,整顿队形后才发动攻击,因而大败。
这叫做“宋襄之仁”,意思是“无谓之仁”。打仗时还有什么仁义可言呢?世人莫不为襄公的理想主义而摇头。
实际上,宋襄公明知道这样做对自己不利,却也不得不走理想主义之路。
因为他是亡国后裔。
古代的习惯是:旧王朝灭亡后,新王朝也要给予其遗民国土,好让他们祭祀祖先。未受祭祀的冤魂会作祟扰人,这是当时的观念。宋就是在这个观念之下,被赐给殷商遗民的国家。
正因如此,襄公非得以“仁义”为重不可。
宋国对重耳厚礼以待。只是,由于败于泓水之战而国力疲惫,所以无力多予重耳后援。
之后,重耳一行人来到郑国,在这里,他又受到冷遇。
不久他们来到楚国,并受到礼遇。
“你顺利归国后,会不会回报于我呢?”楚成王半开玩笑地说。
重耳思考片刻,回答:“您什么稀世宝物都有,我实在不晓得送什么才能取悦于您……就这样吧!若有朝一日,我们受情势所逼而必须交战时,我会退后三舍,以此作为这次承蒙厚遇的回报。”
“舍”乃军队一日之行军距离,三舍约等于六十公里。
“退避三舍”之语即由此而来。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为了要报答恩情,所以有所礼让。
重耳一行人由楚入晋,终于达成归国愿望。
十九年岁月何其漫长,这当中他虽有过乐不思蜀的时期,但整体而言,亡命生活是艰辛的。其中流浪时期的痛苦,更是永难忘怀。
重耳即位后,为晋文公,此时的他已年逾六十,在位时间不满十年。虽然如此,他确实被公认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他尊周为天子而对天下发号施令,亡命时代的辛苦终于开花结果了。
流亡期间所受的屈辱已雪清。
对重耳冷冷相待的卫文公此时已死,其子成公受到晋军讨伐,卫人放逐成公并使之臣服于晋。而当时以土块揶揄重耳的五鹿地方,也被晋军刻意蹂躏。
于浴室偷窥重耳的曹共公,受到晋国大军攻打而被俘。
重耳对曾受过恩情的宋,则予援助。
襄公由于泓水之战受伤而死,当时已是嗣子成公的时代,由于与不共戴天的楚国对决,国力正处疲软状态。重耳将从卫和曹没收领土的一部分给予宋,并且替宋攻打楚。
事实上,重耳也曾受恩于楚。与楚交战时,重耳信守诺言退避三舍,结果还是攻破对方。
占领曹时,重耳保护了曾经对他献赠食物、以对主子之无礼表示歉意的釐负羁一家人。
当时退还放在食器内的宝玉,表示“我绝不饶恕你的主子”,接受食物表示“日后我会对你有所报答”。
这一点,釐负羁当时就已明白。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