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〇九、澶渊之盟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〇九

  澶渊之盟

  实际上,宋太祖和太宗并没有轻视武功的意思。

  武人——节度使——掌握过大的权力,以至于割据各地,使国家分裂,这是他们引以为忧的。

  以实现天下国家为指标的宋,还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大目标。这是国家至上的使命,为达到这个目标,当然非有强大的军事不可。

  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也是继承后周世宗柴荣的课题。

  这项工作,柴荣只完成了一小部分,他从契丹夺回了瓦桥关、益津关以南之地。

  就契丹这一方来说这是领土失守,因此,他们也以收复失地作为目标。如前所述,契丹族政权有时候以“契丹”为国号,有时候则使用“辽”这个名称。为避免混淆,本书后面一律称之为“辽”。

  “收复关南之地!”

  辽在这个口号之下频频发动军队,因而辽宋之间国境纷争迭起。

  真正非局部性纷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于公元1004年展开,当时的辽国皇帝是被称为圣宗的耶律隆绪。他们使用“契丹”这个部族名称为国号,但年号则使用中国皇帝纪年,这一年是统和二十二年。

  辽国发下“伐宋”诏书,圣宗亲自来到北京。在这个时代,辽称呼现在的北京为“南京”。由辽所支配的地域来看,燕云十六州中的北京,的确是南部都城。

  ——辽军大举南下。

  这个消息撼动了宋朝朝廷。

  太祖和太宗作为指标的文治主义,此时已有过头的现象,尤其到了太宗时代,由于大量进士进入政界,节度使军官遇有缺额时,往往有以进士出身之文官补缺的事情。

  这已和唐末、五代之武人政治迥然不同,成为文人政治的时代,因此,再也没有人想成为武将。由于军人毫无前途可言,所以这也是当然的趋势。目前的人物都以成为进士为目标,只有无路可走的人才投入军队。

  宋立刻举行重臣会议。这是太宗三子赵恒即位后第八年的事情。这位皇帝即真宗。这一年的年号则为景德元年。后来成为陶瓷中心地的景德镇,由于是在这个年号设镇(守备队基地),因而得名——顺便附提于此。

  “契丹族过惯游牧生活,擅长骑射,非常骁勇。其势锐不可当,因此,与之正面冲突,绝对不利。”

  参知政事王钦若如此奏道。

  “那该如何是好呢?”真宗问道。

  “他们的性格很容易起内讧,我们只好等待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此,大宋就可以不用折损将兵了。”

  “等待他们发生内讧……?他们过去的确时常发生内部纷争,可是,听说近来已变得稳定许多。坐等他们不一定会发生的内部纷争,这样对吗?”

  “卑职的意思并不是要坐等,而是设法离间他们。在辽国出仕的汉族官僚中,有人愿意倒戈,所以,使用离间之策,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在这个策略奏效之前,倘若敌人已攻到国都来,又该如何?”

  “所以我们最好暂时迁都金陵(南京)。”

  “你的意思是,建议我们逃……?”

  “并不是逃,而是暂时避开敌人,等到我们的离间政策奏效为止。”

  “你们认为王钦若的意见如何?”

  真宗环视在座群臣问道。

  “启禀皇上——”名叫陈尧叟的重臣发言道,“从河南之地到金陵,在水陆两方面都有无数通路。在我们还没有逃避之前,辽军是很有可能攻到金陵的。”

  “那我们应该如何是好呢?”

  “如果只是暂时性的避难,卑职认为成都远较金陵理想。蜀地之难攻不必卑职多言,相信皇上也很清楚才对。”

  陈尧叟对避战之事并不反对,他只是认为以蜀之成都作为避敌之地,较长江之金陵更为理想而已。

  “这算什么计策!”有人大声喊出这句话来。

  众人目光移往那边,露出面面相觑的表情:

  (又是他……)

  原来,说这句话的是宰相寇准。他从小就被誉为神童,但由于个性刚直,不知妥协,所以过去曾多次与同僚或上司发生过冲突。太宗末年时,他甚至有过与皇帝意见对立之事。

  ——这个人实在难缠……

  太宗因而把他调为地方官。

  寇准是于真宗即位后才又被调回中央的。

  “做这些建言的人应该处斩才对!”

  寇准的发言可谓相当极端。

  “你说话要有分寸。”

  即位时在秘密仪式之下读过石刻遗训的真宗,如此谴责寇准。绝不可因言论而处死大臣——这是太祖遗训。

  “倘若辽有南下之举,我大宋理应北上,此外还有什么计策可言!陛下神武而将臣协和,此际陛下应该亲自率军,挥师迎战,有这等决心才能吓退敌军!”

  寇准滔滔不绝地说出他的见解来。

  “有没有人反对寇准的意见呢?”

  真宗再度逐一望着群臣的脸问道。

  没有一个人发言。

  “寇准,继续说下去。”真宗命令道。

  “暂时避开敌人,迁都至金陵或成都,这成何体统!自从石贼将燕云十六州献辽以来,已近七十年。这期间,中原叫喊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声从未间断,而失地经过七十年却从未能收回,收复失地之难,由此可见。倘若此时迁都金陵或成都,无异将开封拱手让给辽国,我们不是要因而今后得再叫喊收复开封几十年……不,几百年之久吗?做迁都之议者必须处斩,这是微臣如此发言的理由!”

  这确是句句使人猛然内省的肺腑之言。

  “有没有人要表示反对意见?”

  真宗特别问道。结果还是无人发言。

  “好,那我们就以寇准的意见作为结论吧,朕决定亲征,朕要为皇考(指父帝太宗)雪耻!”

  真宗以毅然的口吻道。

  太宗于攻打燕时,曾经有过为辽国援军所破而退却之事,然而当时由于成功地讨灭北汉,所以那一次的战败遂未被人们注意到。但不可否认的,那是一次极大的“国耻”,而仇敌正是辽!

  所谓“石贼将燕云十六州献辽”,指的是后来成为后晋高祖的石敬瑭,因对后唐叛变而被攻打时,为了向契丹央求援军而付出的代价,那是公元936年之事,算来已将近七十年。

  宋动员大军,进军至澶州后,渡过黄河。

  “万岁!万岁!”

  “万万岁!”

  宋军涌起如雷般的欢呼声,将兵因皇帝御驾亲征而亢奋,其士气之高昂,由远处就察觉得到。

  宋皇帝亲征,对辽而言是一件意外事件。

  实际上,此际辽并无意思真正要和宋打仗,因为他们所号称的二十万大军,事实上连一半都不到,而且其中大半并非正规兵,而是临时征召的附近一带农民,连武器都不会使用,再者,军队里的武器数量也极其有限。在准备都没做好就挥军南下,其目的只在对宋进行威吓。

  看到大军南下时,宋不是在惊慌中仓促迁都,就是派出和谈使者——这是辽打的如意算盘。

  ——宋无战意。

  辽于事前派至宋朝的间谍,做的也是如此的报告。结果,宋不但不是没有战意,更由皇帝亲自率领军队,渡过黄河攻打前来。

  来到澶州后,真宗的意志开始动摇,因为他得到了个情报——西北党项族有蠢动的形迹。

  “这个情报确实吗?会不会是辽为了使我们产生动摇而发出的假情报?”

  寇准执著地想探究这项情报的出处。

  西北党项族有险恶的动向,似乎是事实。党项族向来受契丹的压制,倘若果真蠢蠢欲动,其意图有如下两种可能:其一是,党项族企图脱离契丹辽的控制而独立;其二是,党项族被契丹所迫,为扰乱宋之后方而有所行动。

  总之,宋的情况是:一方面对西北国境情势略感不妥,一方面则将几近全数的国家军队投入于东北部战线。

  辽军派遣使者来到宋军营地。

  ——我们是为了收复关南失地而发动军队的,无意与宋交战。

  这是使者的说辞。

  ——我们也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为宿志,但大宋却压抑自己,从未因此兴兵。之所以如此,为的是不欲人民受到生灵涂炭之苦,而辽现在已发兵,我们怎么可以不出动军队呢?

  宰相寇准如此回答辽国使者。

  ——辽与宋过去曾缔结盟约,若能再度修好此一关系,相信两国人民将能得到幸福。如果两军执意在战场上干戈相见,几万人将因此而丧命。为人君者似乎应该思虑及此,尊意如何?

  第二次前来的使者如此道。

  此时在宋与辽之间担任使者任务的是一个名叫曹利用的人。

  ——要求归还关南之地。

  辽表示,他们除此以外没有任何领土野心。

  ——我们宋朝也不一定要索回全部燕云十六州之地,但贵国总应该答应归还其中的幽、蓟二州吧!

  寇准如此回答。

  然而真宗却被曹利用的话打动了。

  ——不知会有几万将兵因交战而丧命。

  ——能救他们生命的,唯陛下一人。

  ——连中原人引以为傲的汉,自从高祖以来都以玉帛赐给匈奴,以维持和平。物产丰富的汉土帝王,以较多的物品赏给贫穷的游牧首长,此乃理所当然的事,朝贡之事就是因此而有的。

  虽然曹利用的声音低沉而无抑扬,但他的言词却有一种撼动人心的魔力。

  “既然是朝贡,辽应该对宋称臣才对!”寇准道。

  曹利用企图继续撼动真宗的心,寇准则力图使其无法得逞。

  “割让关南之地这等事情,万万不可有。”

  “知道,知道……”真宗看着宰相连连点头道,“朕怎么会答应割地之事呢?”

  真宗的确以断然态度拒绝割让关南之地,但他已没有决心要与辽军动干戈。

  (以钱财代替领土,给予辽吧!)

  他开始有了这个想法。

  “如此措置,数十年后定会再度引起纷争。我们此刻必须与辽一决雌雄,这是为了百年的和平大计。”寇准如此力陈。

  “数十年就数十年,这样不是很好吗?数十年后,我国应该会出现有办法压制辽之横暴的人才对。朕实在不忍心目睹将兵和人民受苦的情形。况且,缔结和约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真宗好像决心要缔结和约的样子。

  ——以钱财代替领土。

  为了传达真宗的这个意思,决定派遣曹利用至辽军阵营。

  在曹利用出发之前,寇准把他叫来,叮咛道:“虽然陛下有此意,但倘若你答应对方三十万以上的金额,我一定要将你处斩,希望你铭记这一点。”

  “是的……”

  曹利用当然不敢违拗寇准的指示,他以使者身份与辽交涉的结论是:

  ——在领土问题上维持现状。

  也就是说,辽不再要求归还关南之地,而宋也撤回索还幽、蓟二州的要求。宋每年以二十万匹丝绸及十万两银赠送辽,两国缔结以宋为兄、辽为弟之关系。

  《宋史》以“缔结兄弟关系”记载这件事情,而在辽这一切的记录却是“宋称辽之皇太后为婶母”,虽然两者所称实质上相同,在感觉上却有甚大差距。

  这个媾和条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陈舜臣十八史略(共五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