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是郎中的李靖开出的药方却出奇见效,硬是把下游没病的梁军吃出病来了。在江陵下游日夜逆江而上的后梁海军官兵看到江面上随处漂流的成百上千艘梁军战船,推测都城江陵已经失守,不然不会有这么多楼船成为无主船。在这个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面前,增援的梁军有点晕菜,他们在原地迟疑逡巡,不知道是该安静地离开还是勇敢留下来。
当增援梁军狐疑不定之际,江陵城内的萧铣已经撑不住了。此时的萧铣完全陷入绝望,他的近卫海军已全被摧毁,守城的卫队少得可怜,最大的打击是他看不见援军到来,他觉得山高水远,援军不可能赶得到了。无助之中,他问计于自己的中书侍郎岑文本,岑文本直截了当地劝他放弃抵抗。于是萧铣决定出城投降。出城前,他对士兵们发表了一次告别演讲,说为了军士百姓,自己即将无条件投降唐军,因为如果“待穷而下,必害百姓。今城未拔,先出降,可免乱。诸人何患无君?” 萧铣的用意是,归顺从宽、抗拒从严。趁着自己还没有山穷水尽的时候先把自己作价处理给唐军,以避免对方武力破城时气急败坏,残害城内黎民百姓。萧铣是一个颇有自知之明的皇帝,一句“诸人何患无君?”显示出他的客气与客观。要知道,过去的皇帝们很多都自命不凡,都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天下没他不行。看来萧铣是个具有唯物历史观的皇帝,他等于是公开说,你们还担心没有皇帝吗?我不在了地球照样转,实在不转了还可以围绕着李渊皇帝继续转嘛!
在祭拜了太庙祖先之后,萧铣下令打开城门向唐军缴械。当这一命令发出时,很多将士都痛哭失声。《资治通鉴》记录是“守城者皆哭” 。《新唐书》记载“守陴者皆恸”。“陴”是城墙上的垛口之意,所以这两句话意思完全相同 。在敌众我寡的危亡时刻,守城将士接到放弃抵抗的诏令时,没有高喊“欧耶” ,没有连呼OK,说明大家同仇敌忾、士气高昂,有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这一细节反映出萧铣在江陵很得民心,深孚民意。萧铣是个不错的皇帝,为避免杀戳,他主动献城,牺牲自己“小我”,保护了人民“大我”,和王世充弹尽粮绝还拒不投降的行为一比,两人的思想境界高下立判。从保护百姓的角度上说,萧铣的投降是值得赞许的,但若从一个政治家的横切面来看,他是不应该还没放开膀子一搏就开门揖敌的,因为他当时的形势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依城据守几天,十几万援兵就赶到了。在紧急状况面前,他不应该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该坚韧抗击,等待下一个天亮。在摇摇欲坠时刻最终却免于倾覆的实例历史上多得不胜枚举,仅在萧铣同一时期就发生过很多次。八年前,隋军第二次东征高丽时,其境内的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被杨广的军队整得奄奄一息快要断气时都还在玩命死守,最后挺到了杨广因杨玄感起兵造反而不得不自行退兵回国;六年前,杨广在雁门关(今陕西省代县)被东突厥始毕可汗的二十万大军蟒蛇绕树似的绕了好几圈,也坚持到了曲终人散,安全归来。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只有几步。萧铣的这一步走得过于草率,他的脚下并没有着地雷,他是自己雷死自己的。
投降后的萧铣请求李孝恭说:“当死者铣尔,百姓非罪也,请无杀掠!”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多久,还记挂着乡亲们的性命安危,传说中的爱民如子亦不过如此吧。这类本性仁慈的人在刀尖舔血的纷乱时代适合做收容所所长和救助站站长,当皇帝是不适合的。乱世中能登上龙庭的都是心狠手辣的“二吊蛋”一族,他们不是杀人不眨眼,而是杀人不长眼。刘邦、朱元璋、黄巢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占领江陵后,唐军将领向李孝恭和李靖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是希望军方首脑允许他们在城内随便抢掠一番,这么远的距离,大家觉得一路颠簸,一路拼杀,现在革命成功了,在别人家里拿点抢点战利品带回家孝敬爸妈、哄哄老婆,领导不应该不答应的。在一场无组织的大抢劫即将发生的时候,曾经劝萧铣投降的岑文本对阻止这场一触即发的浩劫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位随萧铣“降一送一”的才子对李孝恭陈述起了利害关系,他说江陵百姓是主动归顺的,如果“纵兵俘掠,使士民失望,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这是告诉他,倘若对不抵抗的军民进行辱掠,就等于堵死了江南其它所有梁国州县的归降之路,既然降和不降的结果一个样,那谁不选择拒绝投降而抵抗到底呢?李孝恭觉得这话很有理,下令禁止一切扰民行为。这一决定让那些战后抢习惯了的唐军军官们感觉有点不习惯,他们手心痒痒,还是惦记着怎么抢一票。于是又想出了另一种抢法,将“面抢”改成了“点抢”。说“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估计那时候唐朝军队工资待遇不大好,要不这么些个将领怎么老是削尖脑袋想捞点工资外的奖金补贴呢?连死人的主意都打上了,要首长把那些阵亡的梁军军官家里所有合法和非法收入全部没收充公,然后大伙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能分多少是多少,一起乐呵乐呵得了。
这种“拿来主义”李靖很不赞同,他说:“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诚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 由于李靖司令员将梁国战死的军官定性为护主英雄,大家的这个“分果果”的非合理化建议也没有得到落实实施。这两个大胆对诸将说不的决定起到了极好的示范效应,得到的回报是“南方州县闻之,皆望风款附”。
有个消息也许能让萧铣悔青肠子,就在投降后没几天,他手下的十几万大军从不同方向涌到了江陵。他们气喘吁吁地跑来救援国君,可是国君早已经把生米煮成了熟饭。这支十几万人的强大军团一时成了无主存折,他们“闻江陵不守,皆释甲而降”。就这样,一个超大的国家顷刻间烟消云散,航空母舰眨眼变成了“航空母鸡”,成为李渊的口中美食。
歌曲《愚公移山》的开头两句是:“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这唱的简直就是《萧铣移江陵》呀。唐梁之战确实可当奇闻来听,能作笑谈来讲。唐军以区区五千人就将拥有超过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首都的卫戍部队打垮;以一个方面军且还是“半路出家”的土鳖海军竟将拥有四十万军队的大国皇帝逼得自缚上门投降。这事咋一听容易让人脑袋短路,可果真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天成李渊。李渊真是太幸运了,和他同时期争天下的反王就数窦建德和萧铣的实力最为强大,但有意思的是,这两辆本应该让李唐血肉横飞的铁甲战车却都在偶然之间瞬间抛锚,而且两人“失事”的原因还有点类似,一个是自己出远门亲征,一个是手下出远门田耕,让李渊白捡了两个旺旺大礼包。这本来绝对会让李唐伤痕累累的两大实力军事集团,李渊根本就没费什么劲就被解决了。萧铣下课之后,李唐基本统一了全中国,一个和隋朝一样的大一统中华大家庭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此后,李氏王朝踏上了的近三百年的兴旺发达之路。
萧铣被送到长安后的程序和其他被抓住的反王一样,首先是“高祖让之”。这里的“让”可不是让座,而是责备的意思。李渊似乎对骂皇帝这事很感兴趣,每次见到被俘反王对其“让之”一番。面对李渊的让来让去,萧铣不像其他反王那样唯唯诺诺,而是针锋相对用言语回让李渊说:“隋失其鹿,英雄竞逐。铣无天命,故为陛下禽,犹田横南面,岂负汉哉?” 田横和刘邦是一个时代的,当年他拒绝对刘邦称臣,带着五百名壮士逃亡到现在山东即墨市的一个海岛上(今名田横岛)。后因不愿接受朝廷招安而自杀身亡,他死后,其手下五百人也全都追随他在海岛上集体自杀---“蹈海而亡”。徐悲鸿的油画《田横五百壮士图》描绘的就是这个典故。萧铣以硬汉田横自比还真没给田横摸黑,在死亡面前仍铁骨铮铮地和李渊辩论,不愧为南梁皇室后代,赞一个!
然而,“让之”过后就是杀之了。这么大级别的反王落到李渊手里叫他不杀,就如同叫猫不要吃腥----不可能。史籍上说“帝怒其不屈,诏斩都市”,可见五十五岁的李渊被三十八岁的萧铣辩得很暴怒,这里史官有偏向李渊的嫌疑,李渊杀他的原因绝不是“怒其不屈”所能解释的。王世充被李渊“让之”时恨不得趴在地上喊他亲爸爸,一点也没惹怒他,不也是全家死光光了吗?
“黄玫瑰,别流泪,所有花中你最美。”套用这句歌词亦庄亦谐地调侃一下下萧铣:“萧哥哥,别伤悲,所有皇帝你最伟!”在隋唐一大把各色各样的皇帝中,萧铣是善心很突出的一位。他虽然因为权力斗争对部下将领多次举起过屠刀,但他在战火升级蔓延的时刻,为了治下的军士百姓不受虐杀之苦挺身而降的行为是无私高尚的。从这个方面说,他做了件有益于人民的善事。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对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将百姓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的领导干部,我们都应该持褒奖态度。 轻松幽默侃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