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三十:大唐第一奸相----“鸦片权臣李林甫(10)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386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唐玄宗最恨最怕的就是这事,这不是想翻天吗?结果可想而知,王忠嗣被逮捕,并被判处死刑。若不是接替王忠嗣之位的哥舒翰孤身进京跪在玄宗面前痛哭流涕为老领导申诉冤情,这位大唐名将真的就死在刑场上了。

  虽然唐玄宗最后赦免了王忠嗣的死罪,但削去了他得兵权,将他贬谪为汉阳郡(今湖北省武汉市境内)太守。遗憾的是王忠嗣寿命太短,被贬一年多后就突然死亡,也不知道是暴病身亡还是被暴病身亡,反正死时年纪很轻,只有四十五岁。如果能再多活六七年,到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时,他就会大有用武之地的。

  就在王忠嗣去世的那一年,唐玄宗再次命令哥舒翰进攻石堡城,哥舒翰组织了六万三千名唐军,靠敢死队连续不停的人海攻击才拿下了这座城堡,但唐军付出了重大代价,果然应验了王忠嗣的预言,“士卒死者数万”,最后攻进城堡后,只俘虏了四百名守城的吐蕃兵。

  这样的城堡,得之何值?几万具尸体,堆也能堆出一座城堡了。在封建帝王眼里,士兵的生命贱如蝼蚁,几万条活生生的生命,仅仅因为统治者一时头脑发热,就无谓地横死沙场,何其荒唐与残酷!

  这场伤亡惨重的战争在当代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李白的“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诗句即是批判讽刺此战此将此皇。

  王忠嗣确实和太子李亨关系很好,这是很正常的,两个从小一块长大的哥俩若是横眉冷对那才是奇怪呢。虽然王忠嗣是当时的军界大佬,但他绝不是太子党成员,因为太子那时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哪有能力有胆子去拉帮衬跟中央对着干?

  但李林甫却一口咬定李亨有结党夺权行为,他抓住王忠嗣的案子不放,天天在玄宗跟前念叨说:“太子宜知谋。”

  李林甫讲李亨一定是知道王忠嗣说过那句“我欲尊奉太子”而故意隐匿不报,这说明他对皇帝有不轨之心,必须严办。

  不过唐玄宗晚年虽然不少事情做得糊里糊涂,单在涉及到太子事件的处理上,他一向都很冷静清醒,这一次也不例外,面对李林甫不怀好意的追催,唐玄宗很干脆地讲,那都是不足信的传说加胡说:“吾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通谋,此必妄也。”

  可能是吸取了“三庶之祸”的教训,唐玄宗的立场非常坚定,怎么都不愿意再因换立太子而闹出权力风波。这是非常明智的,这点上,他比李世民做得好,在确定李亨之后,便再没动过废黜的念头,不像李世民在立李治后又动起废掉他的心思。

  正是玄宗这种铁板一块的态度才使得李林甫对李亨的三次冲击,三次败北。还有一次,狡猾的李林甫和以玄宗温馨谈心的形式劝玄宗废掉李亨。说皇帝诸子中,如果大家都差不多,没有那个儿子有特别突出的功勋,则应该按照长幼排序,立长子为太子。

  李林甫言下之意是希望玄宗改立李琮,因为如果李琮当太子的话,即使没有拥立之功,至少他不必担心自己遭皇帝秋后算账了。果真是奸臣嘴脸,什么话都让他给说了。当初使劲要立排行第十八的李瑁时,他记不起来李琮的长子身份,等李瑁没戏时他的长子理论就出来了。

  对他的立长论,玄宗的回答内容上文我已经提过,说这孩子脸以前被豹子抓伤太厉害了。意思是形象分太低,作为一国之君有伤大雅。

  李林甫就唐玄宗的这个观点回答了一句貌似很有哲理的话:“破面不愈于破国乎?”

  脸破总比国破强吧?这什么破逻辑啊?好像李亨做了皇帝就要国破家亡似的,显然是别有用心的“有罪推定”。后来的事实表明,李亨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在父亲逃难四川时独自北上,及时树起平叛大旗,为挽救山河破碎的李氏大唐立下了不朽之功勋。

  尽管后来功劳很大,但在太子任上时,李亨是很憋屈的,每天十二个时辰都提心吊胆,不知何时就会大祸临头,因此,对于权臣李林甫不停的诬陷和打击,李亨不敢还击,只永远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郁闷得四十岁就鬓发斑白。玄宗对李亨的情况也是深为同情的,看到儿子年纪轻轻就白发上头,唐玄宗“见之恻然”。

  老子见正值壮年的儿子头发就呈现出熊猫双色,心中很是悲伤不忍。

  我们相信唐玄宗的这种怜子之情出乎内心,是真正的感情流露,毕竟父子亲情,血浓于水。但我们也应该想到,其实李亨的白发、李亨的忧郁、李亨的“鸭梨”,全都是这个那一刻情不自禁为儿子悲伤的皇帝阿爸给予的。

  唐玄宗不是不知道李林甫一心一意地和李亨作对,但他却并不去阻止李林甫对李亨的无理冲击,原因在于他想当渔翁,坐收宰相斗太子之利。

  这是帝王驭臣之术。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你们臣下为了利益狗咬狗吧,我扛着把猎枪站边上免费看戏。凶猛的猎物都在那互相你死我活地争斗,哪里还顾得上去攻击旁边的猎人呢?

  玄宗对自己的皇位是很警惕的,有生之年他可没有换届的想法,所以他虽然看好太子,但鉴于自己当太子的经历以及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他的内心是始终对太子有防范之心的,总担心哪天坐在龙椅上一打盹,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地上,龙椅跑太子屁股底下了。

  所以他一方面信任李亨,一方面基于安全考虑,又反感李亨和大臣尤其是军方将领交往,这点从他严厉处置皇甫惟明和王忠嗣的结果就可以看出。那两个功臣根本没犯大罪,何至于死?

  说到底,玄宗是担心太子在朝中势力做大后威胁自己的皇位稳固,因此,他把李林甫对太子的攻击当成是制衡太子的一枚重要棋子,任李林甫去找太子将军。但他又绝不允许李林甫把太子一棋将死,一旦李林甫走出连环炮、卧槽马的必杀招式时,玄宗就作为裁判出现判李林甫犯规,于是李林甫再重来,唐玄宗再亮黄牌。如此周而复始,太子虽然每次都被将得胆战心惊,但宰相其实永远是将不死太子的,因为裁判不允许。

  我以为就是这样,李林甫也是很鬼精的人,但在谋害太子这事上,他着着实实被唐玄宗耍了一把,玄宗在他腰上系了根绳子他都不知道,收收放放跟牵着条藏獒似的,嘴叫的再凶,牙磨得再块,主人不放绳索,只能是一个字:歇。

  闹腾了十九年,该到李林甫歇的时候了。

  天宝十一载,李林甫因病一命呜呼。这个大奸臣坏事干尽,祸国殃民,当生前却并没有遭到皇家清算,而是自然死亡,这于他而言是最大的幸福。他是唐朝的国贼,但这个贼像是买了份平安保险,一生平平安安、享尽荣华。有生之日,我们只看见贼吃肉,没见过贼挨打。李林甫是个与众不同的贼王,当了一辈子贼,吃了一辈子肉,却没挨过一次打,这对唐玄宗李隆基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

  对于李隆基和李林甫这对帝相老搭档,《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很值得玩味,说李林甫“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李林甫用当宰相的十九年时间,毁掉了李唐建国一百三十年的基业,而对这个破拆唐朝大厦的野蛮拆迁队长,作为大厦产权所有人的李隆基竟然丝毫不察。

  但我则认为李隆基根本不是对李林甫的种种奸佞行为不知不觉,而是了如指掌。他在蜀中避难时曾当着臣下裴士淹之面对当朝十几位名人进行过细致中肯的点评,说张三有才、李四正直、王五赵六虚伪卑鄙。当说到李林甫时,李隆基不屑一顾地说:“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

  妒贤疾能,压制人才,不让有本事的人冒头正是李林甫固权的重要手段,这方面确实没人能比得过他。李隆基一句话就说在点子上,可见其对李林甫的为人做事都是相当了解的,并非像《资治通鉴》中所讲的一无所知。而对于皇帝的明知故犯,裴士淹当时就很不理解地反问道:“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

  你既然知道这些,为什么还那么奸的人执掌相权那么久呢?

  “帝默不应。”面对裴士淹的带着质问意味的反问,唐玄宗哑口不言,以沉默作答。

  于后人而言,裴士淹想知道的谜底也是我们想知道的,但由于当事皇帝的沉默是金,后人已无法知晓其中真正原委。

  明知道他是个坏蛋,却还让坏蛋身居高位。唐玄宗的这种矛盾做法和后来乾隆皇帝宠幸大贪官和珅是一个做派,英明的乾隆皇帝也和劣迹斑斑的和珅鱼水情深地平安共处了二十多年。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