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七、连环政变(3)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545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像上文提到过的那个上官婉儿的情人崔湜就是太平公主十分喜欢的情人。太平妹妹在向李旦哥哥为崔湜讨要宰相之职遭到拒绝后,竟然“涕泣而请”,流泪哭喊着请求哥哥看在她的面子上答应她的请求。

  这位崔湜先生是个“师奶杀手”,两个迷恋他的师奶都把通过上层路线把他提拔为了宰相,吃软饭吃到这种水平,也算是一个特长生了。不过,这样的特长生各位男同胞们还是别羡慕了吧,软饭硬吃的男人一多半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这位红极一时的“崔二爷”也不例外,最终的结局也是不得好死。

  之所以说一下太平公主,是因为唐睿宗主政期间,太平公主是最红的红人。她一度想扳倒侄子李隆基,然后架空哥哥李旦,再像母亲那样,夺取天下,成为女皇。

  这是一个有理想、有心机、有手段的女人,并且和韦皇后一样,宏大的革命理想差点实现。

  但这两个女人都不走运,她们遇到的都是同一个强大对手:李隆基。

  正是英明神武的李隆基击碎了太平公主的一切梦想,再次扶正了摇摇欲坠的李唐大厦。

  李旦登基后,平王李隆基因拥戴之功被立为太子,成为法定的大唐皇位继承人。

  睿宗李旦共有六个儿子,李隆基排行老三,如果按照立嫡以长的皇位继承规矩,太子之位应该是他的大哥宋王李成器的。

  这个问题确实曾让李旦头疼过,《资治通鉴》中有“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的记载。

  类似这样的立储问题很多朝代都发生过,老大的优势在身份天然,弟弟的优势在于劳苦功高,情形跟李建成和李世民当时差不多。立老大李成器怕老三不服,立老三又怕老大委屈,急得李旦同志恨不得抓阄抽签猜老虎杠子了。

  不过成器这哥哥挺成器的,他主动上书皇阿爸,要求立三弟为太子,理由是“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

  李成器说,如果国家安定先立嫡长子是对的,但如果国家正处在多难之秋则应当首先将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功子立为储君。老大这次不是故意摆高姿态,而是真心实意地劝父亲立弟弟为太子。据史书记载,李成器为这事“涕泣固请者累日”,一连几天都哭着要求老爸答应他,并向老爸表示:“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如果你一定立我为太子,那儿子我只有先自行了断了。

  李旦一看,这还真要弄出人命案呢,赶紧的吧,立小三子李隆基为太子。

  李成器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是很明智的,他成全了李隆基,也成全了自己,其后的一生,他都在三弟李隆基的关照下尊荣无上,直至终老。

  其实他所说的那个什么乱世盛世立太子的标准纯粹是个歪理学说,根本没那种说法。当初西周制定立嫡以长的制度时,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附加因素,绝对的无条件执行,因为一旦列出附加条件,那这个制度就等于是可以操作的了,如此也就失去了皇位传承的权威意义。就好比现在的好多禁令文件都有句“原则上不许怎样怎样”,结果文件基本无法落实,都变成“原则上”之外的“原则下”了。

  嫡长子李成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李隆基功劳比他大、势力比他强,如果李成器成为太子,将来说不定又会出现强弟弟把弱哥哥给杀了的情况,这种同室操戈的现象在皇宫里太普遍了,所以李成器一开始就自觉主动地把那枚可能伤害彼此的爆竹引信给扯断的行为是特别明智的,如果当初李建成有李成器这样的高姿态,那血淋淋的玄武门政变就不可能发生了。

  李隆基当了太子后,大家都高兴,就一个人不高兴:太子的姑妈太平公主。

  因为唐隆政变时,太平公主是策划参与者之一,所以睿宗上台后,论功行赏,给了妹妹很多回报:不但实封一万户,而且给她三个儿子封王,政治、经济待遇特高。唐初公主实封一般不超过三百户,实封一万户真是不得了,一个下州(唐州按家庭单位分为三个级别: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的一大半人家的赋税都不入国库,直接交到公主府了。

  太平公主是三百年大唐中最有权势的公主,在唐睿宗时代,她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太子李隆基也得让着她,不敢和她硬碰硬。李旦对她很尊重,“常与之图议大政”,经常同她商讨国家大政方针,简直到了离不开她的地步:“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

  有时候太平公主没去宫中,李旦就派宰相到妹妹家上门咨询,听取太平公主对重大朝政问题的处理和看法。太平公主当然是免收咨询费地告诉皇帝哥哥,这个问题应该这么办,那个问题可以那么做。

  李旦是个特别少有的皇帝,他好像完全没有主见,任何事情都要妹妹太平和儿子李隆基拿主意。每次宰相向他奏事时,他不是先告诉宰相这事该怎么办,而是先问宰相两句话:

  “尝与太平议否?”

  “与三郎议否?”

  如果宰相回答跟公主和太子都讨论商量过了,李旦就说,好,同意,按他们说的办。

  这皇帝当得可真是省力省心,妹妹是左脑,儿子是右脑,主有他们做,板有他们拍,只要他们俩同意,我没不同意的。

  这是一个超级奇怪的皇帝,李旦在位时,完全是自己能做主拍板的皇帝,没有任何人在幕后控制或者逼迫他,但他的表现却跟被妹妹和儿子操控的皇帝一样,事事都让他们做主。

  正是他这种该做主却不做主的行为给了太平公主弄权的机会,使太平的力量迅速坐大,进而控制了朝廷许多权力中枢部门,使她滋生出问鼎天下的野心。

  朝廷百官见皇帝如此信任太平公主,都想捞点政治上的好处,纷纷投靠到她的门下。当时的太平确实是能呼风唤雨的唐朝一姐,大唐官场由她说了算:“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

  你想当什么官,只要职位在宰相以下,她跟皇帝哥哥说一声,哥哥立马就发委任状。只要她愿意,完全有可能使你上礼拜还在偏僻的小县城讨生活,下礼拜都城长安就有你的办公室了。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在讲到太平公主时有这样一句话:“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七个朝廷最高行政官员中有五个都是太平公主的心腹,只有姚崇、宋璟站在太子李隆基一边。权力如此之大,后面当然是跟者如云了,史书讲当时朝中“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一大半都成了太平公主的“门客”:“趋附其门者如市。”门口天天跟热闹得交易市场似的,都是来给公主递投名状的、送礼物的、要官帽的,连不少羽林军将领都投靠到她的门下。

  这一时期,太平公主头脑开始发热,欲望开始膨胀,生出了当女皇的想法。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分析,史籍上并没有说得这么直接,《新唐书》中两次都说得比较含蓄:“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乃有逆谋”、“时太平公主有丑图”。

  这里的“逆谋”和“丑图”其实就是谋反的另一种说法。之所以说得半藏半露,那是因为太平公主生前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谋反行动,但这并不能表明她对大唐忠诚无二,她一直都在做着谋反的各项准备工作,只是在还没来得及行动时,就被李隆基抢先一步清除了,所以史家只能说得这样含含糊糊。就像现在时不时出现的男领导和女下属浑身一丝不挂地窒息于小轿车中一样,因为死无对证,你不能肯定地说他们就是死于“车震”,但大家都明白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只是不能明说罢了。

  从史料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当女皇应该是她的第三步计划。前两步计划是先废黜太子李隆基,然后再立一个软不拉叽好控制的太子,进而全面控制朝政。最后的第三步是重走母亲路,成为天下女主。

  太平公主一直在为实现这个宏大的目标而努力,她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第一步上:废黜现任太子。从睿宗当时的实际表现来看,太平公主只要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基本不是问题。

  为了扳倒自己的太子侄子,太平公主费尽了心思。当她发现李隆基是只不好惹的大象后,就想想方设法把这只大象赶进冰箱中关起来,让他永远冷冻。

  对于太平公主而言,把太子装进冰箱中,拢共分三步。

  第一步:挑拨。

  当初立太子时,太平公主是个坚定的“拥三派”,支持老三李隆基,反对老大宋成器。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