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轻松幽默侃唐朝

四十三:房谋杜断(4)

轻松幽默侃唐朝 草军书 4386 2021-04-06 02:5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轻松幽默侃唐朝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这个比方打得很恰当。当年刘邦在中原被项羽打得百战九十九败时,每次都是坐镇关中后方的萧何,用充足的兵员补给和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使刘老三重振旗鼓。唐太宗进攻辽东时,房玄龄就是唐朝的总后勤部长,角色和楚汉相争时的萧何完全相同,“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房玄龄的后勤保障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唐军在那次攻打高丽之战中虽然没有取得全胜,但也没有吃亏,在千里之外的客场作战,能进退自如,并在没有达到战略目标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容不迫、安全无损地退兵回国,这和唐朝国内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有很大关系。因为假如粮草供应不继,唐军在饥饿状态下仓促撤军,必将会因高丽军尾随追击而产生重大损失。这是房玄龄在去世前为唐朝作的最后一次贡献。

  房玄龄还是个胸怀宽广的好好先生,对于一些得罪他的下属,他从没有给他们穿小鞋的想法,《大唐新语》中记载的一个颇有意思的小故事就很能反应问题。

  房玄龄病重期间,许多朝廷的官员商量着抽个时间一起去探望慰问一下。户部郎中裴玄本对大家说:“仆射病,可须问之。既甚矣,何须问也。”

  这话很刻薄很没人情味。意思是宰相如果得的小病,应该去看,如果病得特别严重,就不必去看望了。这是实用主义者的奴才嘴脸,人都病得快要死了,今后也指望不到他的提拔关照了,干嘛还去白看呀!

  有人将这句话传到了房玄龄耳中,但房宰相一点也不计较,当裴玄本随大流出现在探望他的人群中时,房玄龄笑着对他说:“裴郎中来,玄龄不死也。”这个玩笑开得很大方,他说既然裴郎中都来看自己,说明自己的病情不严重,一时半会死不了。

  但人总有一病不起的时候。贞观二十二年夏天(公元648年),房玄龄的生命走到尽头,终年六十九岁。

  和房玄龄幸运地活到了古稀之年相比,杜如晦的寿命太短,他在贞观四年的时候就病死了,只活了四十五岁,比和房玄龄同一年去世的马周还小两岁。唉,古代的医疗水平太低下了,许多优秀人物都在容易出成绩的青壮年时代就早早离开人世,实在是让人“长太息以掩涕兮”!

  和历史上众多的文官出身一样,杜如晦也来自富贵人家,他的祖爷爷、爷爷、父亲都在历代政府为官。家境良好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最典型的特征之一,这和武将大多是出身于草根阶层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事很好理解,如果家里吃完了上顿还不知道去哪找下顿的食物,哪里还有闲钱让子女去读那些经史子集呢!所以,文官基本都是在春天的红旗下捧着书本长大的,而武将很多都是在冬天的寒风中拿着放牛牧羊的鞭子成长起来的。

  杜如晦当然是属于第一种,这从他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如晦”两字应该来自《诗经》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诗句。要是父母从小就是没文化的放牛娃,怎么可能取得出这么有文化含量的名字呢?这和言情文学作家琼瑶的笔名出自《诗经》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手法相同。成书于两千年前的《诗经》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成了很多独生子女家长首选的取名参考著作之一,如果朋友们看到了何田田、柳依依、殷其雷、崔嵬、其姝这些名字,不用问,那一定是从《诗经》里择出来的。如果他们中有人判你错的话,你也不用来找我了,直接去找他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你的答案是对的,可以留下来吃顿饭。

  杜如晦的工作简历比较简单,他在隋炀帝时代曾经参加过朝廷的人才选拔,因为才气逼人,同样被慧眼识人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他开诚布公地对杜如晦说:“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但对于朝廷授给他的县尉小官,杜如晦不感兴趣,很快便弃官而去。

  后来,李唐势力崛起后,杜如晦被秦王李世民相中,引入秦王府担任兵曹参军。此后,他一直作为随军参谋跟随在李世民左右,成为秦王智囊团核心成员之一。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超级军阀之战中,杜如晦都是军事参谋组的重要人物。《旧唐书、杜如晦传》赞其对军中各种事务“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唐政府成立后,秦王府中的许多人才都被唐高祖李渊调往各地任职,杜如晦也差点被调出秦王府,由于房玄龄的阻止才使得杜如晦避免了外放。当时房玄龄向李世民建议说,王府虽然调出了许多人,但皆不足惜,惟独“聪明识达”王佐之才杜如晦不能失去。他提醒李世民:“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房玄龄告诉李世民,如果你想将来经营天下,绝不能没有杜如晦这个奇才。这句话让李世民猛然醒悟,他大吃一惊地对房玄龄感叹道:“尔不言,几失此人矣!”于是,在秦王的力保下,杜如晦得以一直在秦王府当差。

  房玄龄确实是好样的,在推荐杜如晦的过程中,他又当了一回萧何。像萧何当年向刘邦推荐韩信一样,房玄龄也没有生出半点私心和嫉妒心理。要知道,同为李世民的参谋,杜如晦和房玄龄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这事若搁在其他人身上,巴不得有才的杜如晦被调走,免得威胁自己的受宠地位。史籍上这样“熟鬼害熟人”的记载多得不胜枚举:庞涓和孙膑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师兄弟,可庞师弟因为担心孙师哥得宠于老东家魏惠王,设计砍断了孙膑的双脚;大中国的第一个丞相李斯同样因为担心老同学韩非子的才华掩盖了自己的光芒,便将其诬陷系狱后毒死。如果当时房玄龄有庞涓、李斯这两位老兄的心理,杜如晦必将会离开秦王府。而王府官员一旦成为朝廷编制内官员,就很难再有回归的机会。假如杜如晦真的离开了秦王府后,那么他极有可能被后来的太子李建成拉进太子集团,因为房、杜二人一直是李建成最欣赏又最忌惮的两个人。事实上如果失去了秦王李世民的保护,杜如晦无法抗拒也没有能力抵挡当朝太子提出的加盟要求,而一旦杜如晦这样的高智商人才真的加入了太子阵线,那对李世民来说就太可怕了。像玄武门政变前夕的那个十有八九是子虚乌有的“桃色事件”,一定会被杜如晦识破,如此则秦王集团必将满盘皆输。

  这虽然只是假设,但若杜如晦被调出秦王府,这些推测都是极有可能成立的,因为杜如晦对时局当机立断的能力比现在的拍卖师更能一锤定音。

  成功留住杜如晦是唐太宗最后能成就伟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登基即位之后,唐太宗对杜如晦大加任用。贞观初年,杜如晦一人身兼数职,检校侍中、兵部尚书、总监东宫兵马事,后来又出任尚书右仆射。这人在唐初政坛上简直是红到发紫,不但横跨尚书、门下两省高职,而且还主宰太子宫事务,可见唐太宗对其信任和重视的程度!

  如果大家认为作者空口无凭的话,那么我可以举个例子来佐证一下。

  贞观三年,监察御史陈师合给唐太宗上了一篇《拔士论》的奏章,内中指出“一人不可总数职”,意思是一个人不能同时担任多个职务,把矛头指向杜如晦,讽刺他“跨界任职”太多。

  唐太宗看了奏折后勃然大怒说,房玄龄、杜如晦并非是因为功高才受到重用的,而是他们确实具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因此他生气地质问陈师合:“师合欲以此离间吾君臣邪?”

  陈师合很不走运,因为这封奏折被唐太宗流放到荒僻的岭南劳动改造去了。说句实在话,这事唐太宗太过上纲上线了,对朝政论短言弊是监察御史的本职所在,凭嘛一发火就把一个正常履行工作职责的干部踢到千里之外?

  没道理可说,就凭他和杜如晦的关系铁,就凭他看重杜如晦。

  杜如晦死后,唐太宗经常因想起他而黯然神伤。有一次唐太宗在吃瓜时,因为瓜味甜美,突然想到了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到如此美味的杜如晦,“遂辍食之半”,怆然将手中的甜瓜分出一半,派人送到杜如晦的灵前进行祭奠。还有一回,唐太宗在奖励给房玄龄一根黄银带时,又想起了这个曾经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伙计。他流着泪对房玄龄说:“昔如晦与公同心辅朕,今日所赐,唯独见公。”伤心之余,唐太宗又命人拿出一根同样的黄银带,叫房玄龄亲自将其送到杜如晦的灵所。

  一个让女人时常想起的男人一定是个有魅力的男人,而一个让帝王时常想起的男人只会是个有本事的男人。

  杜如晦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但由于他去世得太早,所以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多少惊天动地的事迹,他似乎是一个躲在聚光灯光环之外的幕后导演,他和房玄龄共理朝政,配合默契,“引士贤者,下不肖,咸得职”。 唐初很多朝廷的大政方针都是杜如晦和房玄龄的合作成果:“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

  尽管杜如晦只为繁华富足的贞观盛世工作了三年,但他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大家的普遍推崇和认可。无论是喜欢挑剔的前代史官,还是喜欢挑刺的后代学者,都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由此可见,杜如晦的的确确、确确实实、实实在在是令人称道的一代名相! 轻松幽默侃唐朝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