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良好的文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从华尔街到硅谷(套装共9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打造良好的文化……
你必须在适合你的文化环境中工作,这是你保持心情愉快、工作高效的基础。你也必须在一个能够有效创造辉煌业绩的文化环境中工作,否则,你就得不到激励你前行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本书这一部分讨论文化问题,我将分享我对如何将企业文化与个人需求进行匹配的个人看法,也会介绍我所认同且起作用的文化类型:创意择优。
我将在第一条介绍什么是创意择优,并探讨为什么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对确保创意择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大概是最难实践的原则,因为其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不一致。因为这种行事方式总是被误解,所以我尽力以特别开诚布公的态度来讲述为什么我们要照此运作,以及这种行事方式在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
第二条的内容转向讨论为什么以及如何打造一种文化来促进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本身对人就是奖赏,除此以外,它还能够促进形成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让我们彼此问责、共创卓越。
我相信,优秀的文化与优秀的员工一样,能够认识到犯错误也是学习的过程,而恰恰是持续不断的学习,推动一家机构与时俱进、获得成功。在第三条,我们将探讨这方面的原则。
当然,创意择优基于的是相信集思广益并令其经受压力测试,这种方式比让大家各抒己见的效果更好。第四条提出了“求取共识”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此问题,知道如何认真思考和对待分歧至关重要。
创意择优是指谨慎权衡各个成员观点的优劣。由于很多观点并不好,可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提出了好点子,那么了解对观点进行有效筛选的程序就很重要。第五条介绍桥水在权衡各种观点可信度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机制。
有时即便决策已经做出,分歧也仍旧存在,人们依然需要遵循某些原则解决问题,这些原则应当清晰地传达给员工,持续地得到遵循,并被公认为具有公平性。我将在第六条对此进行具体介绍。
让创意择优以适合你的方式发挥作用
你可能觉得本书的内容在实践中会充满挑战,运用起来太复杂,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坚信没有什么比让可信赖的员工以开放、坚定的心态亮出观点、探究原因、解决分歧更有效的做法,那么你就能琢磨出将其付诸实施的办法。如果创意择优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错误不在于概念本身,而在于相关人员没能充分重视,没有确保让它发挥作用。
若是你觉得阅读本书之后并没有其他方面的收获,你自己要负责任地考虑一下能从体验创意择优中得到些什么。如果你觉得有道理,我希望你来冒险尝试一下。用不了太长时间,你就能理解,它会给你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
创意择优:
(1)开诚布公地亮出你的观点;
(2)针对分歧认真讨论;
(3)遵循所形成的共识,消除过去的分歧。
1 相信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
了解真相是成功的关键,而对任何事(包括错误和弱点)都保持完全透明则有助于加强理解、不断改进。这不仅仅只是理论,我们在桥水已经实践了40多年,所以我们知道其所起到的作用。但这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样,坚持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既有利,也有弊。我在本条将尽可能准确地对此加以阐述。
以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态度对待同事,同时也期待同事如此对待自己,这能确保重要的问题被摆到桌面上,而不是隐藏在暗处。这也有利于强化良好的行为和思考,因为当你必须解释自己的观点时,每个人都能够公开地评价你逻辑的优点。无论你处理得当与否,通过透明的讨论都会显示出来,因此它有助于保持高标准。
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是实现真正的创意择优讨论的基础。越多人能看到实情(好事也罢,坏事也罢,丑事也罢),他们在决定采用适当处理方式时就越有效率。这个方法对培训工作也大有裨益:如果大家有机会听取别人的想法,学习效果就会加倍加速。作为领导者,你能借此获得学习和持续改善公司决策规则所不可或缺的反馈信息。了解事情的一手信息及其原因,有助于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推动员工对创意择优讨论所形成的结论进行独立的评估。
适应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环境
这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实际上加入桥水的每个人在理念上都相信,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就是他们所希望的状态,这也恰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才加入公司的理由。但是,多数人发现难以适应,因为要与“两个自己”斗争,这在“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中有过解释。他们的“较高层次的自己”能够理解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好处,但是“较低层次的自己”往往倾向于“要么战,要么逃”。适应这种环境一般需要18个月,当然也因人而异,有些人从未能真正适应。
有些人告诉我,这样的行事方式跟人的本性是格格不入的,人需要远离残酷的事实,所以这样的系统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我们的经历(也是我们的成功之处)已经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的确,我们的行事方式跟大多数人所习惯的并不一样,但不能说这不符合人性,难道比从事艰苦体能训练的运动员和军人更不符合人性吗?大自然的基本法则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艰苦磨炼,人才会变得更加坚强。我们的创意择优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它只适用于那些能适应的人(大约占到尝试者的2/3),对他们而言,这种方法让人们摆脱束缚,十分有效,很难想象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多数人最喜欢的一点就是,照此行事,可以不用兜圈子、绕弯子。
实践中的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
为了让你了解到底什么是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我来分享一下几年前我们曾面对的一个艰难处境。当时我们的管理委员会开始考虑重组公司的后台部门。后台部门主要是为我们的市场交易业务(包括交易确认、结算、记录、记账)提供所需的支持保障服务。多年前我们就设立了这个兢兢业业、紧密团结的员工团队,它是我们整个大家庭的成员。但在当时,我们认为需要提升新的服务能力,这仅在公司内部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艾琳·马瑞提出了新的创意,把这个后台团队从桥水剥离出去,并入纽约梅隆银行,为桥水提供定制服务。一开始这只是探讨性的讨论,我们还没想好是不是要这样做、如何去做,以及这对我们的后台团队最终意味着什么。
设想一下你是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你何时会告诉后台团队成员将要把他们剥离出去并入别的公司?你会一直等到方案明确之后才告诉他们吗?在大多数机构里,这类战略性决策往往都是秘密进行的,直到一切尘埃落定后才会公布,因为公司老板一般都会觉得,在员工中造成不确定性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的想法恰恰相反:说明事实、公开透明是唯一负责任的做法,以便员工明了事情的进展,并帮助我们梳理由此产生的问题。在这个例子中,艾琳立即主持召开了一次后台部门全员大会。在会上,她以桥水领导者惯常的表达方式告知大家,很多事情她还不得而知,很多问题她还无法回答。那是一个很艰难的时刻,的确引起了一些不确定性。但如果她像传统做法那样半遮半掩,谣言和传闻就无法避免,而且会使局面变得更糟。
尽管那个后台团队最终还是被剥离,我们与其团队成员仍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不仅仅在整个转型过程中予以完全配合,他们还继续来桥水参加圣诞节聚会和国庆庆典,仍然是我们的大家庭成员。如今,我们的后台团队备受赞誉,而这正是这次创新改革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我们还没有想好策略时,就保持了公开透明,后台团队成员对我们这种追求事实和为他们着想的作风感到更有信心,并以善相报。
对我来说,如果为了避免员工担忧其生计而不告诉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好比让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还继续相信世上有牙仙女和圣诞老人一样。尽管隐藏事实也许让人在短期内更开心,但从长远看来无法让他们变得更聪明、更令人信赖。只有让人们知道可以信赖我们所说的每句话,这才是真正的资产。正因如此,我相信,直截了当说明事实几乎总是更好的做法,不管是在你尚未知晓所有问题的答案还是宣布坏消息的时候。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给公众以虚假的期望,而期望又很快破灭,这是最糟糕的领导方式。”如果人想学到应对不利局面的本领,就需要面对残酷和不确定的现实——从观察你身边的人如何妥善处理问题,你能学到很多东西。
1.1 不要惧怕了解事实
假如你与大多数人一样,面对毫不掩饰的事实就会使你感到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紧张情绪,你需要从心里明白,谎言比事实更可怕,所以要经过实践锻炼,习惯与事实为伴。
如果你病了,自然会害怕医生的诊断——万一得了癌症或者其他致命疾病怎么办?这与事实的结局一样可怕。只有承认事实并去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才有可能使你长期应对得更为从容。直面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残酷现实,也是同样的道理。了解事实并据此采取行动就是我们在桥水所称的“大局”。千万不要被那种感情用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小节”绊住手脚,这会牵扯你完成整个任务的精力。
1.2 为人要正直,也要求他人保持正直
英文“integrity”(正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gritas”,意思是“一”或“完整”。表里不一的人,即不“完整”的人,是不正直的,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duality)。在表达观点时,背离事实有时候可能更容易(因为你想避免冲突、防止尴尬或者达到其他短期的目的),但从第二层、第三层效应上看,保持正直和避免当两面派,其收效可观。表里不一的人往往会自相矛盾,经常丢失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容易开心,几乎不可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让所说与所想、所想与所感一致,会使你更加快乐、更加成功。只考虑事情本身的准确性,而非他人的看法,会使你集中精力专注于最重要的问题。这有助于你筛选人和地方,因为你会被开放、正直的人和地方吸引。这样做对你周围的人也更加公平,因为暗自论断他人,而不过问其观点如何,这样既不道德也不准确。相反,不遮掩、不隐瞒却能释放压力,建立信任。
a.若不想当面议论别人,背地里也不要说,要批评别人就当面指出来。在桥水,批评是受到欢迎和鼓励的,但没有理由背后议论别人。背后说人坏话有消极效果,是非常缺乏诚信的行为,不会产生任何有益的改变,只能对当事人和整个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其恶劣程度仅次于撒谎,是我们公司最忌讳的事情。
如果下属不在场,管理者不得议论下属。如果会议上讨论的事情与某些员工相关而其不在场,我们总要确保在事后发给他们一份会议记录或其他相关信息。
b.不要因忠诚于个人而阻碍追求事实和整个机构的利益。在某些公司,雇主和员工相互掩饰错误。这种做法不健康,而且有碍公司的进步,因为这会阻止人们揭露错误和缺陷,鼓励欺瞒,并剥夺下属申诉的权利。
这也适用于个人忠诚问题。我经常见到一些人因为与老板有私交,虽不胜任却能保住“饭碗”,这导致一些毫无原则的管理者拿个人忠诚做交换,为他们自己圈地盘。要知道,用不同标准评价个人,就是一种隐形的腐败,有悖任人唯贤的原则。
我相信的是构筑在公开探寻事实基础上的更健康的忠诚。公开表达坚持原则的思考和完全透明是阻止私下交易的最佳药方。当每个人都秉承同样的原则,公开做出决策时,人就很难以所在机构为代价追求私利。在这种环境下,那些直面自己挑战的人最令人敬仰;相反,当错误和缺陷被掩盖时,不健康的行为就会得势得逞。
1.3 营造一种氛围,让每个人都有权了解合理之事,不可保持异议却缄默不语
是否拥有独立意识和性格去穷究最佳答案,取决于人们的个性,但你可以营造一种氛围,鼓励他们遇到观点的第一反应是去问:“这是真的吗?”
a.表达出来,并对你的观点负责,否则就走人。在创意择优讨论中,开诚布公是一种责任。你不仅有权表达出来,“捍卫正义”,而且也有义务这样做。这特别涉及做事原则。原则与其他事物一样,也需要被质疑和辩论。不允许你做的是私下抱怨和背后批评,不管是针对他人还是你自己头脑中这样想。如果你无法履行这个义务,就必须离开公司。
当然,以开放心态跟别人探讨事实与固执己见是两回事,即便是决策流程已经走完并开始实施。不可避免的是,有些情况下,你必须遵守那些你曾经不赞成的政策或决定。
b.切记要绝对开诚布公。有问题应各抒己见,直到彼此达成一致,或者理解彼此的立场,并明确解决分歧的办法。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曾经所说:“这其实很简单,表达观点时不做任何过滤就行了。”
c.切莫轻信不诚实之人。人说谎的情况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作为公司的老板,对此我深有体会。桥水的人有极高的职业道德水准,但所有机构都有不诚实的人,对付他们必须用一些务实的手段。例如,如果某人做了不诚实的事被当场发现,可他声称已经知错、绝不再犯,就不能再相信他,因为他很可能重蹈覆辙。不诚实的人很危险,将其留在公司不是明智之举。
同时,我们也要务实。如果我只和从不说谎的人结交,也就没有同事可言了。在为人正直方面,我有极高的标准,但我不认定“非黑即白”“一杆出局”。我要看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具体情况、具体方式,并试图搞清楚我面对的这个人是那种惯于撒谎且还会继续撒谎的人,还是那种本质上老实但并不完美的人。我要考虑他不诚实性质的严重程度(是偷了一块蛋糕,还是犯罪)以及我们现有关系的性质(说谎的是我的配偶、萍水相逢之人,还是手下员工)。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正义的基本法则是罪与刑相匹。
1.4 要保持极度透明
如果你认同真正的创意择优具有极为强大的作用,你就不会觉得让员工有权自己了解情况有多困难,这比强制向他们灌输信息要好得多。极度透明能使问题摆到桌面上,最重要(同时也最令人不安)的是,要把人们正在应对的问题及应对方式公之于众,使机构能够利用所有员工的智慧和洞察力来寻求解决之道。最终,对习惯于此的人来说,相比身处重重迷雾而对事情发展、人们的真实态度一无所知,生活在极度透明的环境里更令人感到舒坦。这个方法极其有效。但需要说明的是,跟多数伟大的事物一样,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最大的不足在于,大多数人最初很难应对这种令人不安的局面。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使大家卷入很多不相干的事务,导致那些不能甄别信息的人得出错误结论。
例如,如果把机构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公之于众,并指出每个问题都不可容忍,可能会使得一些人错误地以为自己所在的机构比另一家隐瞒事实的机构面临了更多无法容忍的问题。但哪个机构更可能实现卓越的业绩呢?究竟是揭露问题并宣称问题不可容忍的机构,还是隐瞒事实的机构?
别误解我的意思:极度透明绝非纤毫毕现。它是指比一般情况下要更透明一些。我们当然也会就一些情况保密,例如涉及个人的健康状况或很私密的问题、知识产权或安全保卫的敏感细节、重要交易的执行时间,以及若泄漏给媒体至少在短期内易被歪曲、情绪化或恶意误读的事项。在下述原则中,你将详细了解我们的观点,即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透明是有益的,而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不宜公开。
坦率地说,当初我提出要做到极度透明时,我也不晓得会发生什么情况。我只知道这极其重要,必须坚决推行并使之实现。我不断确立新的极限,并惊叹其良好的效果。例如,当我们开始对所有的会议进行录音时,我们的律师认为我们疯了,因为我们这是在保存证据,一旦遇上法律诉讼,或者监管机构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便可用来对付我们。在回应这个问题时,我给出的理论解释是,极度透明会降低我们做错事的风险以及我们不当处置错误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录音实际上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做得好,通过公开就可以向外明确传递出这个信息(当然,要假设所有各方都是理性的,并非所有事情你都能想当然);如果我们做得很糟糕,公开出去还可以确保我们得到应有的教训,而从长期看来,这对我们也是有益的。
当时,我还不太有把握,但我们的经历已经多次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桥水受到的法律诉讼或监管调查少之又少,基本上是缘于我们实行了极度透明的做法。因为在极度透明的情况下,做坏事更难,发现事实、解决纠纷则更容易。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从未经历过重大的法律诉讼或监管处罚。
随着规模的增大、经营的成功,公司自然会招致更多的媒体关注,记者也深知用声色犬马、充满争议的故事来取代平平无奇的报道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桥水在此类报道面前尤其显得脆弱,因为我们秉承的是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在公司内部公开分享的文化,并不担心走漏消息。难道不坚持透明,就可以更好地规避此类问题吗?
我发现,受那些观点影响最大的人,也是最了解我们的人,即我们的客户和员工。极度透明原则能让我们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不仅促使我们实现更好的业绩,也建立了与员工和客户的互信,因此媒体的不实报道在他们看来都不屑一顾。当我们与员工和客户讨论相关问题时,他们认为,我们不保持公开透明才会让他们更害怕。
这样的理解和支持,推动着我们去做正确的事,这是极为宝贵的。想想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坚持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我们是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收获的。
a.通过透明实现正义。如果每个人都能参与引致最终决策的讨论(无论亲自参加,还是通过录音和电子邮件参加),公平正义就更可能得到实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按照公认的原则,每个人都能参与决定谁应该做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公开程序,决策就得闭门形成,有权决策的权势人物就可能会恣意妄为。在保持透明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遵循同样的高标准。
b.分享最难分享的事情。人们倾向于把拟公开的内容限定于不会伤害自己的事情。但是要知道,与人分享最难分享的事情,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如果你不与对方分享,就会失去对方的信任和伙伴关系。所以,在决策该不该分享最难分享的事情时,不应考虑是否要分享,而应考虑如何分享。下述原则将帮助你做好决策。
c.要把极度透明的例外事项减到最少。我喜欢彻底的公开透明,并希望每个人都能负责任地对待所接触到的信息,并判断出哪些是事实,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但我发现这个理想化的状态未曾全然达成。每个规则都有例外,在极少数情况下,不宜极度透明。此时,你要仔细考虑以何种方式,既要维系极度透明的文化,又不能把你自己和你关心的人置于过度危险的境地。在权衡是否属于例外时,要用期望值计算的方法,并考虑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影响。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如果保持此事公开透明并防控相应的风险,是否弊大于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我从经验中发现,导致一件事情不予公开的最常见原因有:
1.信息涉及隐私、个人,或属于保密范畴,而且不会严重影响整个集体的利益。
2.分享并管理此类信息时,可能导致桥水和客户的长期利益受损,或使我们难以维持工作原则(如我们的自营投资逻辑或一宗法律纠纷)。
3.在整个公司层面分享某一信息的价值甚低,并会严重分散大家的精力(如具体的薪酬)。
我的意思是说,在尽可能做到彻底透明的同时,也要保持必要的谨慎。正因为我们几乎把所有事情都进行录音(包括我们犯下的错误或暴露的缺点),以让每个人都了解,因此我们成了某些媒体的目标,它们最喜欢传播耸人听闻的流言蜚语,想方设法获取信息。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有人把有意歪曲的信息透露给了媒体,影响到我们的招聘工作。我们被迫对一些超级敏感的信息进行管控,以至很多非常值得信赖的人第一时间收到了信息,而发送给其他人时则有意延迟。关于该信息的性质,对一般公司而言,仅会有少数人了解,但在桥水,我们把它发送给了差不多100位值得信任的员工。换句话说,尽管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的极度透明并不彻底,但我们从务实的角度尽可能扩大了知情人范围。这种做法对我们很适用,因为那些最需要公开透明的人马上就能知道,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明白,即使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里,公开透明的承诺依然得到了维系。大家都了解,我的本意总是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唯一阻止我的就是可能涉及公司的利益,此时,我会告诉他们不公开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文化,它有助于塑造信任,即便有时候透明度并没有达到我们所希望的那么高。
d.确保让因极度透明而获得信息的员工意识到,他们有责任妥善管理好信息,做出明智的权衡。任何人都不能在拥有获取信息特权的同时,利用这些信息去危害公司的利益。因此,必须订立规则和程序,确保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例如,在桥水内部,我们保持非常公开透明,但前提是桥水的员工不可将信息外泄,任何人如果泄漏公司机密,都会(因缺乏职业道德)被开除。此外,如何探讨问题和做出决策应遵循的原则必须坚守,因为不同的人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因此遵循既定的解决分歧路径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些人要么在小事上大做文章,提出错误的理论,要么在看待事情发展上存在问题。要提醒他们的是,公司给予他们的这种透明是有风险的,他们应负责任地加以对待。我发现,那些理解公司保持透明的良苦用心的员工,知道如果对信息处理不善就会导致以后得不到此类信息,这就确保了他们彼此之间谨慎行事。
e.要向善于管理信息的人透明,对那些不善管理信息的人,要么不透明,要么将其清除出公司队伍。在什么情况下允许出现极度透明的例外情形,公司管理层有权也有责任做出决定,与普通员工无关。对极度透明施加限制的决定,管理层必须慎之又慎,并注意策略方法,因为每实施一次都会有损于创意择优和人们的信赖。
f.不要向公司的敌人提供敏感信息。任何公司无论内部还是外部,总有一些人故意损害公司的利益。如果这些敌人在公司内部,你应当把他们找出来,通过公司的既定程序解决相关冲突问题。因为在公司“大家庭”内部与敌人共事,对你自己和这个“家庭”都具有破坏作用。如果敌人在公司外部,可能利用这些信息来加害于你,那么不与他们分享信息就是了。
1.5 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有意义的工作相互促进,尤其是在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环境下
当你和他人能够开诚布公地就任何重要问题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追求卓越时,你们之间就建立了需要相互问责并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当你与同事建立起这种关系,你们就能够携手共渡难关。同时,共同担负挑战性的工作会把你们拉得更近,巩固你们的情谊。这种自我增强的循环可促使你走向成功,并激励你追求更加远大的目标。
2 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对于营造并维持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无比重要,因为它构筑了信任与支持,这正是人们相互砥砺、从事伟大事业所需要的。如果一个群体中绝大多数人希望追求卓越,就会付诸实施,从而产生更佳的工作业绩和更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是真诚自然的,而不是刻意为之,同时,这个群体的文化也会对人们如何看待人际关系以及如何彼此相待产生很大的影响。就我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但凡需要帮助就能得到帮助,无论工作内外大家彼此相伴,十分享受在一起的时光。我的的确确非常喜欢与我共事的很多同事,并对他们深怀敬意。
我经常被问到桥水的人际关系更像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团队,像家庭意味着存在无条件的爱和永恒的关系,像团队则表明如果每个人的贡献越多,整个团队就越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强调一下,我认为这两者都非常好,因为无论家庭还是团队都需要构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这两种人际关系与一般公司的一般工作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公司只会把人际关系当作功利的东西。如果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我希望桥水更像一个家族企业,家庭成员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出局。如果我有一个家族企业,而家庭成员做得不怎么样,我就会让他们离开,因为我相信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家庭成员(因为从事不擅长的工作会妨碍个人发展进步),也不利于公司(因为这会导致整个团队踟蹰不前)。这是一种严格的爱。
为了让你感知桥水的文化如何演进以及它如何与众不同,我来讲述一下桥水初创之时对员工福利待遇的处理。当时,公司里只有我自己和少数几个员工,我没有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因为我想他们自己都会去投保。但是,我的确希望为那些与我分享人生的人在需要之时提供帮助。如果我的同事得了重病,无法负担应有的治疗,我该怎么办呢?是袖手旁观,还是雪中送炭?当然,我将尽己所能为他们提供财务上的帮助。所以,当我开始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时,我感觉我是在为自己投保,反正如果他们受伤或生病,我也要把同样数额的资金补贴给他们。
由于我希望员工都能获得尽可能最好的医疗保障,我给大家买的保单能确保他们可以找自己选择的任何医生就诊,并能负担所需的治疗费用。此外,我也为员工遇到的微不足道的问题提供保障。例如,我提供给大家的牙科保险不会高于为他们投保的汽车险,因为我觉得保护牙齿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就像他们要为自己的车承担责任一样。如果他们真的需要牙科险,可以自掏腰包。我的主要观点在于,我不会像大多数公司那样把福利待遇弄成缺乏人性、冷冰冰的交易,而是更像我为家人提供的保障。在某些福利上,我会比常规做法更加慷慨,但在另一些方面,则希望大家自己负担。
当我把员工当作一个大家庭的成员看待时,我发现,大家在整个团队的相互交往中,通常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比严格意义上的等价交换更显特别。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尽力为我们的团队做贡献,又有多少人不愿离开桥水而转换门庭,我数都数不过来。这种局面极其宝贵。
随着桥水的发展壮大,我自己无法与每个员工都保持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成其为问题,因为整个团队已经形成了相互帮扶的风气。这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们为此做了很多努力。例如,桥水有一项政策,如果大家想一起聚会搞活动,公司会支付一半的费用,直至达到一个上限(我们如今资助了100多个俱乐部以及体育等方面的兴趣小组)。如有人在自己家里举办自带菜肴的聚餐,公司会支付食物和饮料费用。我们还买了一所房子供员工举办活动和庆典。我们举办圣诞节、万圣节、国庆节以及其他聚会,通常会邀请各自的家人参加。最终,那些珍惜这种关系的人会自我负责,这种局面蔚然成风,成为文化示范,此时,我就可以欣赏着诸般美好事物的发生而闲庭信步了。
但是,如果有人对发展这种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不感兴趣,而只想一味工作,取得出色业绩而得到公平的薪酬,那该怎么办呢?这样可以吗?当然可以。在我们的员工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并非所有人对团队都想法一致或感受相同。不参与集体活动是完全可以的。我们公司有各式各样的人,对他们在业余时间里所做的事,只要遵守法律、体贴他人,我们都予以尊重。但这些人通常不能给团队带来有力承诺,这种承诺是在长期考验中创造非凡所应必备的。
不管大家多么努力地营造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公司里总会有一些(故意捣乱的)坏分子。一味姑息对他们自己不好,对公司也不利,所以最好是把这些人驱离公司。我们发现,真正关心公司发展的人占比越高,坏分子的数量就越少,因为关心公司的人自然就会保护团队免受坏人破坏。我们也发现,我们极度透明的做法有助于形成清者愈清、浊者愈浊的局面。
2.1 忠于共同的使命,而非对此三心二意之人
有些人与公司的使命和完成使命的方法不能步调一致,对这些人忠心耿耿会导致帮派主义,危害集体的利益。忠实于某个人,相当多见,而且是件非常美好的事。但忠实于某个人却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就很不幸。
2.2 对相互交往要一清二楚
为了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你们彼此必须非常清楚等价交换是什么含义(哪些是慷慨,哪些是公平,哪些是只占便宜),以及该如何对待对方。
一般而言,区分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看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他们工作只是为了赚钱,还是有更多追求?我们每个人对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工作我积累了不少财富,但工作不仅是赚钱的一种方法,我把工作看得比这更重要,我选择以此来弘扬我关于追求卓越、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如果我的同事只是一味想赚钱,那么我们在坚持既定价值观和赚取快钱之间选择时,一定会爆发冲突。别误解我的意思,我当然知道人们工作不单是为了个人满足,而且干活要有必要的收入。但就我们的价值观和所希望身处的人际环境而言,我们都有既定的看法,员工与员工之间必须对此达成共识。
存在分歧和讨价还价是很自然的,但有些事不能妥协,对此你和你的员工必须清楚。特别是若你希望创造一种氛围,人们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对使命的深刻承诺和行为的高标准,就更应如此。
在桥水,我们希望员工的行为能向素质高、重视长期伙伴关系的人看齐,也就是说,要能很好地兼顾彼此的利益,明白各自的责任。表面上,这听起来很动听,也很直接,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明确这一点十分重要。
举例来说,一个员工的家人被诊断出患有重病,或一个员工悲惨离世,使其家庭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我们不希望这些事情发生,但它们总会发生。对此,有各种惯例和法律来规定需要支付多少基本的抚恤金和福利待遇(例如个人休假天数、短期或长期伤残保险和寿险)。但是,你如何确定应该提供哪些额外的帮助呢?对每一种特定情况,以什么原则来确保处理得公平呢?这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吧?
处理好这些事都不容易,以下原则可以提供些指引。
a.确保员工要多体贴他人,少向别人索取。这是一项要求。
为他人着想意味着允许别人做他希望的事情,只要遵守公司的原则、政策和法律。这就意味着愿意先考虑别人,后考虑自己。如果争论双方都能以这种方式对待彼此的分歧,我们在谁冒犯了谁的问题上就会少很多争执。
当然,最终还是必须要下个判断,划个界限,并在政策中列明。
首要的原则是:如果因别人冒犯你,就禁止其行使权利,这样做比任凭其随意冒犯你更为草率。也就是说,要顾及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否则就是考虑不周。我们希望大家都能运用明智的判断,不要做明显冒犯他人的事情。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行为明显就是冒犯他人的,那么政策上就要明文禁止。至于具体内容和相关的政策,要源自具体案例。这就很像判例法的形成过程。
b.确保人人都理解公平合理与慷慨大方的区别。有时候,人们错把慷慨大方当作不公平。例如,桥水曾经安排过一趟班车,把住在纽约市的员工接到公司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办公室。对此,有个员工提出:“我们自己开车上下班每个月要花几百美元加油,既然住在纽约的有班车坐,也该给我们报销汽油费。”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它把对部分人的慷慨资助当作每个人的应得福利。
公平与慷慨是有区别的。打比方说,你为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购买了一件生日礼物,其中一件比另一件贵,如果得到较便宜礼物的那个朋友指责你不够公平,你该说些什么呢?大概会这样说吧:“我不是非得送你礼物,你别抱怨了。”在桥水,我们对待员工是很慷慨大方的(我自己也是慷慨待人),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义务让人评判和顾及人人有份。
慷慨大方是件好事,而有权受惠顾却很糟糕,这二者很容易被混淆,因此必须非常清楚哪个是哪个。在做决策前,要确保你的想法在特定情况下有正当理由,以及什么是最值得感激的。如果你希望拥有一批具备高素质、长期伙伴关系以及强烈的个人责任意识的员工,那就不要让有权受惠这种想法混杂其中。
c.要清楚界限在哪里,并站在公平的另一端。这条界限要依据各方之间的交换关系,在区别于什么是慷慨大方之后再确定什么是公平、什么是适当、什么是必需。如前所述,你应当期望人们的行为与那些高素质、有长期伙伴关系的人一致,彼此之间高度关切对方的利益,并清楚各自的职责。每个人都应该站在公平的另一端,对此,我的意思是说要尽可能多为别人着想,少向别人索取。这与大多数商业关系中的行为是不同的,商业行为更关注自己的利益而非对方的利益或整个商业群体的利益。如果每一方都说“你应该得到更多”“不,是你应得到更多”,而不是“我应该得到更多”,你就更有可能建立一种慷慨、良好的人际关系。
d.酬劳与工作相适应。公司与员工之间不完全是交换关系,但为了维持这种关系,员工待遇必须在经济意义上具有可行性。要订立政策明确这种关系,一旦有变化,还要评估测算,但不必追求过分精确。尽管大体上理应照常办事,但还要考虑总会有一些少数特殊情况,员工可能需要多请一些假,公司有时也可能要求员工加班。对工作业绩高于正常水平的员工,公司要以某种方式给予激励;而对工作业绩低于正常水平的,则应减扣工资。这种给予与获取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趋于对等。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大家都不会有太多担心。但如果一方的需求发生了持续性的改变,薪酬安排就需要相应调整,以便建立一种新的、更适当的关系。
2.3 要认识到机构规模过大会对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构成威胁
当公司只有我们几个人时,我们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因为我们相互了解、相互关爱。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员工人数达到50—100人,我们就像一个社区。规模再大一些,社区的概念也开始淡化,因为我们之间不再以同样的方式了解对方。那个时候,我认识到,把员工按每100人(依共同的使命)分成一个组(部门),是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较大的公司往往人情味淡一些,这是我们必须应对的另一个挑战。
2.4 要记住很多人只是假装为你工作,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己私利
例如,多数人做工作都希望出最少的力而赚尽可能多的钱。
为了了解这一点,可以让某些人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允许他们就其所做的工作向你报价。当人们向你提供的咨询会影响赚钱时,例如向你提供咨询建议而按小时收费的律师,或建议你采购物品而能从中抽取提成的销售代表,你就应该特别小心利益冲突问题。你无法想象我曾见过多少急于为我提供“帮助”的人。
千万别太单纯。在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去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同时,要知道总会有一定比例的员工不关心公司,甚至做一些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
2.5 珍视诚实、能力强、表里如一的员工
这类员工十分稀有。此类关系也需要时间来打磨,只有你待他们好,才有可能建立这种关系。
3 打造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一错再错的文化
每个人都会犯错。主要的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普通人则不能。要营造一种环境,让人们敢于犯错,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就会快速进步,也不会再犯大错。在强调创意和独立思考的机构里尤为如此,因为接受失败必然是成功之路的一部分。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言:“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成功的方法。”
犯错误会带来痛苦,但你不应因此让自己和他人选择逃避。痛苦说明某些事情出了问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为了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你必须坦诚、公开地承认错误,并努力避免再次犯错。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说:“不,谢谢,这不适合我,我宁愿不管这些事。”但这不符合你自己和你所在公司的最佳利益,并会阻碍你达成目标。对我而言,如果你回顾一年前的自己,而没有为自己所做的傻事感到震惊,就说明你还没有吸取足够多的教训。但仍然很少有人能够拥抱自己的错误。这种情况应该改变。
还记得在“生活原则”中,我说的公司交易部负责人罗斯忘记为客户执行交易的故事吗?一大笔钱就放在那里,被发现时,已经给客户(其实是给桥水,因为我们要赔偿)造成了很大一笔损失。简直糟糕透顶,我完全可以简单地开除罗斯,以表明公司不接受犯错。但那会起到反作用,我可能因此损失一名好员工,也可能鼓励了其他员工把错误隐瞒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不诚实,而且削弱学习成长能力的文化。如果罗斯没有经历犯错带来的痛苦,对他和桥水而言都太糟糕了。
我决定不开除罗斯的理由,比开除他的理由更充分——我向他和其他员工表明了犯错误情有可原,但不吸取教训是不能接受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我和罗斯一起设立了一个错误日志(我们现在把它叫作“问题日志”),要求交易员把发生的错误和不良后果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追根溯源,系统化地解决问题。问题日志现已成为桥水最强大的工具之一。感受到公司氛围的员工都明白,“这事你处理得很糟”这类话对人是一种帮助,而非惩罚。
当然,对待员工所犯的错误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分清楚两种人:(1)能力强,犯了错能反思并愿意吸取教训的人;(2)能力差的人,或者能力虽强但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和吸取教训的人。时间一长,我就发现,雇用像罗斯这样能够反思的人,是我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找到这样的人并不容易。我经常想,家长和学校太过于强调学生要时时把题做对。但对我来说,学校里学习最好的学生可能往往是那些最不善于从错误中学习的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把做错题当成失败的代名词,而不是把犯错看成学习的机会。这反而成为他们进步的主要障碍。聪明的人善于拥抱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能远远超越那些与他们水平相当,但更自负的同学、同辈。
3.1 意识到错误是事物演变过程中的自然连带部分
如果你不在乎在追求正确的道路上犯错,你就能学到很多,并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但如果你无法容忍犯错,你就不会成长,也会使你自己和周围的人很难受,你的工作环境就会充盈着很多流言蜚语和恶语中伤,而不是健康、诚恳的对事实的追寻。
你对正确的渴望不要超过你对事实的追求。杰夫·贝佐斯讲得好:“你必须愿意接受反复的失败。如果你没有接受失败的意愿,你就要注意,自己不要再去创造了。”
a.把失败变成好事。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你看到别人的成功,那是因为你只注意到了他做成功的这些事情——我敢保证他们肯定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失败过。我最钦佩那些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把失败变成好事的人。我对他们的敬仰甚至超过对成功人士的敬仰。这是因为,失败是个痛苦的经历,而成功是令人愉快的,所以与直接获得成功相比,人先经历失败、再做出改变、最后获得成功所需要的特质要更为丰富。那些轻易成功的人不会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当然,最坏的情形是,失败了却不自知,也不求变。
b.不要为你自己或他人的错误而懊恼,要珍爱它!人们通常会为自己犯错感到沮丧,这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了不良的结果,而没有看到错误实际上也是进步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以前有一位滑雪教练,他也指导过迈克尔·乔丹,那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篮球队员。他告诉我,乔丹简直沉醉在自己的错误中,把每次错误都当成改进的机会。乔丹明白一个道理,错误就像是玩小拼图游戏,每完成一个,就会得到一个宝贝。当你每犯一个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就会使你在未来免于再犯几千个类似的错误。
3.2 不要纠结于一时的成败,要放眼于达成目标
不要患得患失,要朝着目标努力前行。要自省自警,别人对你很到位的批评,是你能得到的最宝贵的建议。想想看,你的滑雪教练告诉你,你摔跟头是因为你在滑行中的重心移动不对,此时你要是认为他在责骂你,你该多么愚蠢和低效。同理,你的上司也可能会指出你工作中的缺点,有则改之,继续努力就是了。
a.不要纠结于“埋怨”还是“赞美”,而要专注于“准确”还是“不准确”。在意他人的“埋怨”“赞美”或者“正面”“负面”评价,不利于你从反复的工作流程中学习。要记住,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除了作为未来的教训,不要再纠结。对那些假惺惺的奉承话,一定要抛到脑后。
3.3 观察错误模式,判断是否因缺点引起
每个人都有缺点,一般都会以犯下某种错误的形式体现出来。通往成功的捷径始于了解你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一开始要把错误记在纸上,连线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写下你面临的最大挑战,即最妨碍你实现愿望的那个缺点。每个人至少有一个最大挑战。你也可以多写几个,但别超过三个。要想突破障碍,首先就要承认它们。
3.4 记住在经历痛苦后要反思
记住:你的痛苦都存在你的脑海中。如果你想进步,你就需要找出真正的问题和痛苦所在。通过直面痛苦,你能把自己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看得更透彻。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会让你更具智慧。痛苦和挑战越大,效果越佳。
因为这些痛苦的时刻都如此重要,你不要轻率地一带而过。要好好琢磨、探究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打下未来改进的基础。拥抱你自己的失败,直面给你和他人造成的痛苦,这是实现真正改进的第一步。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社会,人们都把忏悔作为宽恕的前提。心理学家把这称为“触底”。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就会把直面错误和缺点的痛苦转化为喜悦,实现“达到彼岸”,正如我在“拥抱现实,应对现实”中所言。
a.要能够反思,并确保你的员工也能如此。感受到痛苦时,动物的本能是“战或逃”,此时你要冷静下来反思。你感受到痛苦是因为存在相冲突的事物——也许你刚经历了惨痛的现实,比如朋友去世让你无法接受;也许你被迫承认了自己的缺点,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如果你能想清楚背后的缘由,你就能了解更多的事实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事实。反躬自省是一种素质,最能区分哪些人会从错误中很快崛起,哪些人就此沉沦。记住:痛苦+反思=进步。
b.要知道,没有人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我们都应努力客观地看待自己,但我们不能期待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看不见的盲区;而作为人类,我们天生就是主观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给予别人诚实的反馈、让其承担责任,并以开放的心态解决彼此的分歧,以此帮助他人了解真实的自我。
c.教导并强化“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为了鼓励员工将错误公开并进行客观分析,管理层需要打造相应文化,使得此举成为常态,对压制和掩盖错误的做法给予惩处。这样做是为了明确一点:一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不能直面自己的错误。这也是桥水强制采用问题日志的原因。
3.5 知道哪些错误可以接受,哪些错误无法容忍,不要让你的员工犯不可接受的错误
为了促进大家从尝试和错误中学习,在考虑你愿意接受什么样的错误时,要在该错误的潜在负面影响与因吸取教训增加学习机会之间做出权衡。在确定我对别人宽容到什么程度时,我会说:“我可以容忍你把车蹭掉了漆或撞凹了一块,但我不会冒大风险让你把车子给全毁了。”
痛苦
+
反思
=
进步
4 求取共识并坚持
记住要想让一个机构有效运作,其员工必须在很多层面保持一致——从享有共同的使命、如何对待彼此,到在追求成功时,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但是,不要把保持一致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因为人与人是极为不同的。我们看待自己、看待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所以要不断努力去探究什么是事实以及该如何作为。
在创意择优过程中,保持一致尤其重要,所以在桥水,我们试图有意识地、持续且系统化地努力达成一致。我们把这个求取一致的过程叫作“求取同步”。问题一般源自两个主要原因:简单的误解和根本上存在分歧。求取同步就是以开放而自信的心态修正双方立场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掩盖分歧是维持和睦最容易的方法,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回避冲突也就回避了解决冲突的机会;躲过了小的矛盾,之后往往会有大的矛盾,甚至会导致人与人的疏离。而只有直面且积极解决小的矛盾,才会更好地维持较长久的良好关系。认真处理分歧——当事方之间开放、坚定地进行高质量的反复讨论,细心梳理所有问题的过程——具有强大的作用,因为有助于双方了解此前不清楚的情况。但这并不太容易。在某些以成败论英雄的场合,强者逻辑是容易让人理解的(因为体育比赛中谁跑得快谁就是冠军,结果不言自明),但在创造性的场合,判断谁优谁劣就难多了(关于哪个点子最好,众说纷纭,但必须下决断)。如果不下决断,争执不休、梳理分歧的过程以及在谁有权拍板的问题上达不成一致,讨论就会乱成一团。人们有时会争得动了气或僵持不下,一场对话往往演变成两个或更多的人反复无效地纠缠一件事,无法就行动方案达成共识。
出于这些原因,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和步骤。讨论中的各方都必须了解各自的权利,以及为达成最终的解决应遵循什么步骤。(我们也设计了相关的工具,具体参见本书附录。)每个人必须了解求取同步所需的根本原则,即必须同时保持开放和坚定自信。理性解决分歧的过程不是战争,其目标不是说服对方他错你对,而是发掘事实,明确行动方案。这个过程也不能是谁级别高谁说了算,因为创意择优的沟通不仅仅是自上而下地、不容置喙地灌输批评,也可以自下而上传递。
例如,以下这份电邮是我的一位员工在一次客户会谈后发给我的。包括我在内,桥水的高管们时常被我们的下属批评或评判。
发自:吉姆·H
发送至:瑞;莱昂内尔·K;格雷格·J;兰道尔·S;戴维·A
主题:关于ABC会议的反馈……
瑞,你在今天ABC会议上的表现只能得到“D –”。每位与会者都赞同这个苛刻的评分(误差为半级)。你的表现很让人失望,有两个原因。(1)在此前讨论同类议题的会议上,你的表现一直很棒。(2)我们昨天特意开了一个准备会,请你仅就文化和投资组合构建这两个问题发表意见,因为今天我们仅有两个小时的会议时间,我要讲投资程序,格雷格讲研判,兰道尔讲交易执行。可是,你一个人就讲了62分钟(我计的时)。更糟糕的是,其间你花了50分钟信马由缰地谈论你对投资组合构建的看法,然后才讲到文化,只用了12分钟。显然,在我们所有人来看,你并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因为如果你有所准备,你不可能讲得这样杂乱无章。
同样,我也愿意分享另一个例子,我们的一位高级经理听到了时任CEO格雷格·詹森与一位初级员工的对话,感到格雷格的讲话方式不利于鼓励员工表达不同意见和独立思考。她在发给格雷格的意见反馈中提及此事。格雷格不同意,坚称他只是提醒那位员工要遵守相关原则,告诉其责任在于要么遵循原则,要么公开提出意见。他们二人试图通过一系列电子邮件往来求取共识,由于未能解决,他们把分歧提交给了管理委员会。就这个问题形成的案例被发送到全公司,这样每个员工都可以自己判断谁是谁非。格雷格和那位高级经理都视之为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以此来检视我们处理此类情况的书面原则是否适当,他们二人也得到了很多有用的反馈。如果我们之前没有确立处理此类事件的原则,并依此来做出评判,我们可能会让有权势的高层来任意决断,而非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以下列举的原则对我们的做法进行了充实。如果这些原则能得到遵守,你就能与他人保持一致,你的创意择优就会逐渐产生成效。反之,就可能慢慢停止进步。
4.1 认识到冲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因为人们正是用冲突来检验各自的原则是否一致以及能否解决彼此的分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所以每种关系都意味着需要针对人与人如何相处开展一定的谈判或辩论。你们对彼此的了解,要么让你们关系更密切,要么更疏远。如果你们的原则一致,你们就能够通过妥协互让解决分歧,你们就会更加亲密。否则,你们就会分道扬镳。对分歧进行公开讨论能确保消除误解。如果不能持续这样做,观点的分歧就会扩大,直至爆发大的冲突。
a.求取共识要不吝时间与精力,因为这是你所能做出的最佳投资。
从长期看,提高效率能节约时间,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做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你需要排定优先顺序,先做哪些事以求取共识,以及先与哪些人达成共识。排在最前面的,应当是与最可信、最相关人士讨论最重要的问题。
4.2 知道怎样求取共识和掌控分歧
与自上而下压制异见的独裁制度相比,在鼓励分歧存在的环境下实施创意择优要更难一些。但是,当分歧的可信各方愿意相互砥砺学习时,他们的进步会更快,决策也会更好。
关键是知道如何从处理分歧到实现决策。很重要的是,这个路径要很清晰,以便明确职责。(因此,我开发了一个工具,名为“分歧解决器”,它明确了从分歧到决策的路径,并使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是否还固执己见,还是继续朝前去寻求解决方案。具体参见本书附录。)
重要的是要知道最终的决策权归属何方,也就是说,知道从争议到裁决的路径有多远。随着争议解决、决策做出,参与创意择优讨论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冷静,尊重整个程序。如果经由这个程序没有得出符合你个人希望的决策结果,不能懊恼,懊恼这种态度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a.把可能的分歧摆到桌面上。如果你和其他人不表明各自的观点,你们就无法解决分歧。你可以把存在分歧的问题非正式提出来,或者列出清单逐步解决。这两种方式我个人都喜欢,尽管我会鼓励别人按优先次序把分歧列在纸上,以便我能够比较容易地在正确的时间提交给相关方面。
最难办的问题(分歧最大之处)是需要研究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往往涉及人的价值观或他对重要决策的态度。尤为重要的是,把这些问题摆到桌面上,彻底地、不带感情色彩地检视问题发端的线索。否则,问题就会日趋严重而不可收拾。
b.区分苍白的抱怨和有助于改进工作的诉求。很多抱怨或者是因为未能考虑到整个大局,或者不过是反映了封闭狭隘的观点。我把这些抱怨叫作“叽叽喳喳”,最好不去理会。但是,有建设性的诉求却可能带来一些重要的发现。
c.要记住每个故事都有另一面。有智慧意味着具备同时看两面并做出适当评估的能力。
4.3 保持开放心态,同时也要坚定果断
有效解决理性的分歧,需要开放的心态(换位思考)和坚定果断(明确阐释自己的看法),并能够灵活地处理此类信息以促进学习和适应。
我发现,尽管也有一些人从善如流,但大多数人不能既坚定果断同时又心态开放。比较典型的是,他们更倾向于多一些坚定果断而少一些开放心态(因为相比换位思考而言,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更容易一些,也因为人往往固执,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提醒人们要两者兼顾是很重要的,并记住决策是个两步走的程序,必须先搜集信息,再做决定。要提醒人们,那些能改变自身主张的人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们有所获益。而那些顽固不化、拒绝事实的人会是失败者。经过实践、培训和不断强化,任何人都可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a.区别心态开放和心态封闭的人。心态开放的人通过问问题学习。他们知道,与未知领域相比,他们已知的实在微不足道,而且可能是错误的。他们乐于身边有很多比自己知识渊博的人,从而可以有学习的机会。而心态封闭的人总是告诉你他们所知甚多,哪怕他们一无所知。如果身边有人比他们知识渊博,他们就会感到不安。
b.远离心态封闭的人。心态开放比聪明伶俐重要得多。不管他们知道多少,心态封闭的人都会浪费你的时间。如果你必须与他们打交道,要注意除非他们变得开明,否则无任何裨益。
c.提防那些羞于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的人。他们可能更关心外在的形象,而非真正达成目标。这可能逐渐导致毁灭性的后果。
d.确保工作负责人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问题和他人的意见。一项决策的负责人应当能够公开、透明地解释决策背后的理由,以便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做出评估。在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应当将争议提交决策者的上级或公认的知识渊博者去解决。一般而言,这些人的学识和资历要高于决策者。
e.认识到求取共识是双向的责任。在任何对话中,对话双方都有责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别人的声音。误解时常发生。通常而言,沟通困难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例如,左脑发达者与右脑发达者)。当事方应该经常考虑这种可能性,即一方或双方存在误解,这时应该多进行几轮沟通,以便达成共识。有一些很简单的技巧会很有用,比如重复一遍你刚听到的别人的观点,确保你理解正确。要首先假设你自己或者是没有沟通好,或者是没听清,而不要先去责怪对方。要吸取自己沟通不利的教训,避免再犯。
f.实质重于形式。这并不是说,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况下,沟通的形式无差别,但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别人的批评方式或语气,而忽视问题的实质。如果你认为某人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可放在一边,当作达成共识的另案处理。
g.自己要通情达理,也期待别人通情达理。在兜售你的观点时,你有责任做到通情达理和体谅别人,千万不要被“较低层次的自己”控制了情绪,即便对方在发脾气。对方行为举止不好,不意味着你的行为举止也要变差。
如果分歧各方太过于情绪化而丧失了逻辑,对话应该暂时中止。有时,在不必要马上做出决策的情况下,推迟几个小时或几天再讨论是最好的主意。
h.提建议、提问题与批评是不一样的,所以别混淆。提建议的人可能并未下结论说有错误——他们只是想确保,对方已经考虑了所有的风险。提问题以便确认某人没有忽略什么事,并非是说他/她真的忽略了什么事(“小心冰”的表述不同于“你太不小心了,把冰都忽略了”)。但是我常常看到,有些人把建设性问题当成指责,反弹强烈。这是不对的。
4.4 如果由你主持会议,应把握好对话
会议效率低下有很多原因,但通常是因为对会议议题或在哪个层面上讨论问题(例如,是原则层面的还是机器层面的问题,是当前问题还是特定实施层面的问题)缺乏清楚的了解。
a.明确会议的主持人和会议的服务对象。每次会议都应当以实现某个人的目标为目的。那个人就是会议的负责人,并决定会议所期待的成果和会议方式。会议如果没有明确的主持人,则很可能陷入丧失方向和低效的境地。
b.表述要清晰准确,以免造成困惑。对于具体问题,最好重复一遍,以便让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十分清楚问的是什么,答的是什么。在电子邮件中,通常可以简单地把问题放在邮件的正文中。
c.根据目标和优先次序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如果你的目标是让持不同意见的人讨论他们的分歧,力图对事实和解决方案取得共识(开放式辩论),则会议的方式应当有别于培训会。辩论比较耗时,会议时间随人数增加会呈几何级增长,因此你必须挑选对的人以及适当的人数,以适合决策所需。在任何讨论中,都要把与会者限定于你认为对实现你的目标最有帮助的人。挑选与会者最差的方式就是挑选那些与你观点相同的人。群体思维(大家都不表达独立观点)和个体思维(个人拒不接受别人的观点)都是危险的。
d.主持讨论时要果断、开明。调和不同观点并不容易而且耗时。要由会议的主持人来平衡有分歧的观点,打破僵局,并决定如何明智地安排时间。
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当某个缺乏经验的人提出一个观点时,该怎么办。如果你在主持对话,你应该权衡一下讨论其观点可能要花多长时间,对其观点进行评估并加以深入理解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有多大。对那些资历尚浅、仍在积累经验的人来说,探讨他们的观点能够让你对他们如何应对不同任务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与他们一起讨论一下他们的分析逻辑,以便让他们了解为什么他们可能错了。当然,你也有义务以开放心态判断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
e.在不同层面的讨论对话中穿梭对照。在研讨某个问题或状况时,应该进行两个层面的讨论: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确保机器正常运转的相关原则。你需要在不同层面的讨论间穿梭和对照分析,验证你的原则是否有效。改进机制,以便日后更好地处理类似的问题。
f.谨防“跑题”。跑题是指从一个议题随意跳到另一个议题,却对正在讨论的议题半途而废。为了防止跑题,一个方法是在白板上列出议程,让每个人都看到讨论的进展情况。
g.坚持对话的逻辑性。当出现分歧时,人们往往会情绪激动。一定要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冷静分析问题的态度。与情绪化的讨论相比,逻辑清晰地交换意见不会轻易被终止。要记住,情绪化容易阻碍人们正确地看待现实。例如,人们有时会说,“我感觉(某件事是真实的)”,然后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将其作为事实依据,而别人却可能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判断。要问他们,“这是真的吗”,让对话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
h.注意不要因集体决策而丧失个人责任。十分常见的是,集体做出了决定,却没有分派个人任务,因此不清楚接下来谁应当做什么。对个人职责的分派,要十分明确。
i.运用两分钟法则避免持续被别人打断。按照两分钟法则,你必须让人在两分钟内不受打扰地解释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插话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可以确保每个人有足够时间充分澄清、表达自己的思路,而无须担忧自己的想法被误解或被更强烈的声音所湮没。
j.当心讲起话来不容置疑的“快嘴王”。快言快语的人表达问题时滔滔不绝、态度坚定且语速飞快,强行推进议程,使别人来不及评估、检视或反对。快言快语在压制那些讲话慢且担心出丑的人时,显得尤为有效,但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人。要认识到,你的责任是讲清楚事情,有一点没讲清楚都不要接着往下讲。如果你对“快嘴王”感到有压力,可以说一句“抱歉我比较迟钝,但是我希望你慢点说,好让我明白你的意思”,然后,该问问题就问问题,不要遗漏任何一点。
k.让对话善始善终。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把任务完成,达成共识,最终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如果讨论半途而废,就无异于浪费时间。在交流想法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总结,以结束讨论。如果达成一致,应当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也应当说明。如果会议决定采取进一步行动,要将行动列入清单,向员工分派任务,并规定截止日期。记下你的结论、可行的想法和任务清单,以此作为下一步进展的对照基础。为了确保做到这一点,指定专人负责会议记录和督办实施。
如果你仍然不赞成也没理由生气。人们可以在相处融洽的同时,依然对某些事情保持异议,你们不必对任何事都意见完全一致。
l.运用沟通手段。虽然公开沟通十分重要,但挑战在于沟通不能花太多时间——你不可能与每个人都进行一对一的对话。寻找一些简单的分享信息方法或许有帮助,例如在常见问题问答公告栏里发表公开邮件,或分发关键会议的录像、录音资料(我把这种方法叫运用沟通手段)。你越是升迁到公司报告路线中更高的位置,这种挑战就越大,因为你的行为将影响更多的人,而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更多的沟通手段,并分出优先次序(例如,让你手下的一个精干小组来回复一些问题,或让大家把问题标出轻重缓急)。
4.5 伟大的合作如同爵士乐演奏
演奏爵士乐时,并没有乐谱,你必须即兴发挥。有时你需要暂停下来,让别人领奏;有时你却要独领风骚。为了能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你需要认真倾听乐队同伴的演奏,以便了解接下来怎么弹奏。
所有伟大的有创意的合作都是相同的。要把你们的诸般技能像不同乐器一样组合在一起,即兴创作乐章,同时你自己要服从团队的目标,这样才可以演奏出伟大的作品。但要记住,多少个合作者一起演奏是最优的组合。有才华的乐手通过二重奏就可以即兴进行优美的表演,就像三重奏、四重奏一样。但是,如果把10个乐手聚在一起,无论每个人多么有天赋,除非他们能用心配合,否则恐怕只会因为人太多了而效果不好。
a.1+1=3。两人良好合作的效率是各自独立工作效率的三倍,因为两人能看到对方疏忽的地方。而且,他们可以借助对方的能力,并相互问责达到更高的标准。
b.3—5人的效率高于20人。3—5个精明强干且善于思考的人以开放心态讨论,通常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组建更多人的团队看起来挺好,但如果人太多,合作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即便其中有很多聪明、有才华的人。给团队增加成员的共生效果是逐步递增的(2+1=4.25),直至到达一个顶点,过了顶点后将不再产生增效,反而带来效率递减。这是因为:(1)边际效益随团队人数增多而减少(两三个人可以贡献大部分重要的观点,增加更多人不会有更多的好点子);(2)团队人数过多时,其互动效率低于小团队的互动效率。当然,实际中最好的结果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他们带来的不同观点,以及团队管理的好坏。
4.6 珍惜志同道合者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在所有事情上都与你看法一致,所以既然有人与你在最重要的方面价值观相同,也与你有实践价值观的相同做法,那就要确保与这些人为伍。
4.7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调和相互间的主要分歧——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要考虑是否值得维持这种关系
这个世界上千人千面,很多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如果你发现无法与某人就价值观方面达成一致,就应考虑是否还与此人来往。价值观不同,会导致很多痛苦的经历和不好的结局,最终还是会让你们疏离。一旦你发现此种情形,最好尽快分道扬镳。
5 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
在一般的公司里,很多决策或是以独断专行方式,由高层领导自上而下做出,或是以民主协商方式,由每个人分享各自观点,最终实施得到最多支持的观点。这两个决策系统都有缺陷。这是因为最佳决策应该是在创意择优中,按观点的可信度高低来得出的,其中能力强的人努力解决彼此分歧,还有其他能力强的人能够独立思考事实是什么,应采取什么行动。
与能力较弱的决策者相比,要对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给予更多的重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可信度加权的决策”。那么,怎样确定谁在哪些方面能力更强呢?最具有可信度的观点来自:(1)多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2)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当基于可信度加权的观点能够正确实施并保持下去,那就形成了最公平、最有效的决策系统。它不仅能产生最佳效果,也能保持步调一致,因为即便有人不同意最终决策,也能跟上步伐。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信度加权的标准必须是客观且得到每个人信任的。在桥水,每个人观点的可信度都被记录在案并接受系统性评估,使用类似棒球卡和集点器的工具,及时记录和评估其工作经历和业绩。开会时,我们经常通过集点器App来对很多事项投票表决,不仅仅呈现等权重平均的结果,也有可信度加权的结果(还有民主投票情况)。
一般而言,如果基于等权重平均和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果吻合,我们就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可以继续讨论别的话题。如果两类投票结果不一致,我们就努力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我们会采纳可信度加权投票的结果。视具体的决策类型不同,在有些情况下,某个“责任人”可能会推翻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果,在其他情况下,也会反过来。但不管怎样,在所有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果都会得到高度重视。即便责任人能推翻可信度加权投票的结论,其也有义务在推翻之前尽量把分歧解决掉。在桥水工作的40年中,我从来没有朝着可信度加权投票结论相反的方向做过决策,因为我觉得,那样做是傲慢无礼的表现,而且与创意择优的精神实质相悖,尽管在此过程中我会为自己认为是最佳的方案竭尽全力去辩护。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实际工作中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2012年春,欧债危机不断升级,我们的研究团队运用可信度加权的决策程序,解决了关于下一步趋势判断的分歧。当时,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尤其是西班牙政府的借债和还本付息金额都已远远超过了其偿付能力。我们知道欧洲央行要么会史无前例地购买政府债券,要么令欧债危机自行陷入深渊从而可能导致国家违约和欧元区解体。德国强烈反对欧洲央行出手救助。显然,这些国家以及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领导下的欧洲央行的下一步措施。但是德拉吉究竟会怎么做呢?
这个过程就像针对国际象棋棋盘开展分析,预测不同棋手的棋子移动方向以及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对形势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漫长的讨论后,我们仍无法达成一致:大概有一半人认为欧洲央行会印更多钞票来购买债券,而另一半人则认为不会,因为与德国闹翻会给欧元区带来更大威胁。尽管这些理性、公开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有双方都认可的方式来解决分歧,达成最优决策。因此,我们运用可信度加权的分析系统来打破僵局。
我们采用了集点器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分析不同观点的特点,找出分歧的源头,按照可信度进行梳理找出解决办法。因为大家的素质不一样,可信度的权重也不一样,比如对某个领域的技能、创造力、综合集成能力等。选择哪些方面进行评判是通过一种混合评分系统确定的,评分来自同行和各种测试。通过对素质特征的分析,并判断哪些与当前的形势更加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得出最佳决策。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进行了可信度加权的投票,所选取的素质特征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集点器清楚地显示了这样的结果:那些可信度更高的观点认为,德拉吉将违背德国的意愿,印钞购买债券。我们就据此做了相关决策。几天后,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公布了一个大规模、无限量购买政府债券的计划,可见我们的判断是对的。尽管可信度加权给出的答案未必总会是最佳答案,但我们发现,与任凭老板一个人裁决,或一人一票公投式表决相比,用这个办法更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管你运用这种可信度加权的统计技术,还是结构化的分析程序,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你正确理解了可信度加权的实质。很简单,在做决策时,看看你自己和你的团队,谁最有可能是对的。我敢保证,如果你这样做了,你肯定比不这样做更容易做出上佳决策。
5.1 采用创意择优,需要你了解每个人观点的长处
对观点的长处进行分类排序,不仅仅符合创意择优的需要,而且本身也必不可少。让每个人总是就每件事都展开辩论,同时又能把工作完成,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更容易远离事实而不是更接近事实。同时,对所有的观点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尽管要与观点表述人的经验、过去业绩适当联系起来。
设想一下,我们这个团队正在向贝比·鲁斯(美国传奇棒球运动员)学习请教如何打棒球,而某个从未打过棒球的人不断打断他,总就如何挥舞球棒进行探讨。不考虑每个人不同的工作记录和经验,这对整个团队的工作到底有利还是有弊呢?当然,认为每个人的观点都一样重要,是有害且愚蠢的,因为人与人在可信度上是有差别的。最有效率的做法,是让鲁斯不被打断地讲完动作要领,然后花些时间来回答问题。但是,由于我个人特别相信一个有些极端的观点,即求得理解比简单地接受那些原则更加重要。我将鼓励新球手不要认为鲁斯曾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强棒,就觉得他说的都对。如果我自己是那个新手,我就会不断地挑战鲁斯,直至我相信自己了解了事实。
a.如果你自己无法成功完成某件事,就不要想着指导别人该如何完成。我见过一些人做事情总是不成功,却对做事的方法抱残守缺,即便自己的想法与成功人士相比差异很大。这是一种愚蠢而又傲慢的做法。他们应该问问题,接受可信度加权的投票表决,以帮助自己克服顽固不化的毛病。
b.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通常不是什么好点子。提出观点是容易的,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成千上万的主意,很多人还很愿意说出来与人分享,甚至激烈地捍卫自己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包括你自己的很多想法在内,很多观点都一无是处甚至是有害的。
5.2 关注可信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
以开放的心态,与虽不赞成你的观点但具有可信度的人对话,是接受教育、提升决策正确性的最迅捷的方法。
a.要分析人们的可信度,以评价其观点正确的可能性。开放心态要付出一定代价,因此,你必须加强辨别能力。要知道,你的生活质量将取决于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做决策的质量。做出正确决策的最佳途径,就是与其他更博学的人沟通互动。所以,你要明辨以什么人的意见为评判标准,并且不断提升辨别能力。
你将面临的困境在于,你既要找出事实从而有效判断,同时又要知道你听到的很多建议毫无价值,包括你自己的。衡量人们的可信度,这体现了他们能力和是否乐意给予建议。跟踪他们的工作表现。
b.较可信的观点很可能出自以下两种人:(1)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2)对所得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很有道理。做不到上述任一点的人,就不是可信的。对于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人,可以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两点都能做到,那就是最可信的。要特别当心有些并无实践经验而只是夸夸其谈的人,以及没有较好的逻辑的人,这些人对其自身、对他人都很不利。
c.若某人并无经验,但其所讲道理似乎符合逻辑且可经受压力测试,则一定要试一试。请记住你的成功是靠概率的。
d.要更关注发言人的推理过程,而非其结论。在对话中,很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分享其结论,而非他们所得结论背后的逻辑。所以说,人们对自己的烂主意深信不疑的情形屡见不鲜。
e.没经验的人也不乏好点子,有时远远胜过有经验的人。这是因为,出主意的人如果经验丰富,就容易被限制在过去的套路里面。如果侧耳倾听,你就能发现那个没有经验的人的逻辑思维不错。就好像评判一个人是否会唱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得出结论。有时候,一个人只需唱出歌谱上的几个小节,你就能知道他们唱得怎么样。逻辑是一样的:判断某个人能不能干,不需要用太长时间。
f.每个人都应在表达观点时信心满满。建议不过是建议,如果你坚信某个观点就应该坚持,特别是此观点来自在这方面表现优异的人。
5.3 考虑好你要扮演老师、学生、同事中的哪个角色……
……你应该去说教、提问还是辩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面对分歧时,做事总是毫无章法,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不去思考该怎么进行得更有效率,他们只是不假思索地表达观点、参与辩论。既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探究事实真相,讨论还是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及其遵守程度取决于你的相对可信度。例如,就一件事该怎么办,如果让所知不多的人去指导所知甚多的人,效果就不会太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对事物的理解,你要在处事果断和心态开放之间做好平衡。
要比较一下,与你存在分歧的人是否比你更具有可信度。如果你的可信度较低,你就更要像个学生一样虚心求教,保持开放心态,以问问题为主,以便了解经验更丰富的人所讲的逻辑。如果你的可信度较高,你的角色更像老师,要以阐述观点和回答问题为主。如果你们二者的可信度在伯仲之间,你应当平等、理性地进行交流。如果对谁更具有可信度存在争议,要理性地进行判断。如果你们自己无法独立有效完成,还可以寻求双方一致认同的第三方的帮助。
在任何情况下,要能换位思考,通过对方的眼睛看问题,从而了解事实。任何一方都要记住,辩论的目的是找到出事实真相,而不是为了证明谁是谁非,每个人都应当有意愿基于逻辑和证据而转变想法。
a.学生理解老师比老师理解学生更重要,尽管二者都重要。我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可信度较低的人(学生)坚持要求可信度较高的人(老师)去体谅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尚未听到老师表达的意见时,就企图证明为什么老师是错的。这是一种落后的思维。尽管理解学生的观点很有帮助,但一般会比较困难而且多耗费时间,导致把重点聚焦于学生的观点而非老师的意见。因此,我们的规定是,学生要首先做到开放。只有学生先消化理解老师的意见后,学生和老师才能更充分地梳理和研究学生的观点。以这种方式求取共识的效率会更高,这就引出了下一条原则。
b.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尽力了解重要的事情,还必须保持谦逊和非常开放的心态。如果你的可信度不够高,在师生关系上就应先体现学生的姿态——保持必要的谦虚和开放。当然并不是说你不了解情况,而是你必须假定是这样,直到你以他人视角观察了相关问题之后。如果此时你仍不能了解,而且觉得老师也不了解,可以去找其他可信度高的人来帮助下判断。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应假定是你自己错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你能说服一些可信度高的人相信你的观点,你应当确保让你的想法被决策者听到并予以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寻求可信度高的人协助。请记住,那些在报告路线上职级更高的人,需要帮助更多人,从价值观角度遴选最好的建议。而既然大家都希望向他们报告想法,他们的时间就很宝贵,可能随机挑选帮助对象。如果你的想法经受了来自那些可信度较高的支持者的压力测试,它就有较大的可能性被高层获知。反过来,报告路线上的高层也必须就有道理的建议与基层员工尽量达成共识。对有道理的建议达成共识的人越多,就会培养更多能力强、重承诺的人。
5.4 要了解人们提出意见的过程和逻辑
我们的大脑像计算机:输入数据,然后按照设计和程序进行处理。任何一个观点都由两个东西构成:数据以及你对数据的处理或推理逻辑。当听到有人说“我相信X”时,要问他们:你们用的是什么数据?你们基于什么逻辑得出的结论?
对初步、粗略的观点进行研判,可能会让你和每个人都感到困惑,所以了解这些观点的产生过程将有助于你了解真实情况。
a.无论你向谁提问,对方一般都会提供“答案”,所以要仔细考虑要向谁提问。我经常见到有人向完全没有准备或缺乏可信度的人问问题,并相信对方的回答。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提问。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你需要仔细考虑向哪些人提问。如果你怀疑某人的可信度,要查明。
对你自己也是如此:如果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要首先想想你自己是否合适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回答的可信度不强,就不应该对此发表意见,更不要与人分享你的观点。
确保把你的意见和问题提给具有可信度的一方,或者你希望与之讨论的人。尽可能地把可能有所贡献的人拉进来一起讨论,有些决定将会需要别人负责最终落实。
b.让每个人都可肆意评论其他人的观点,此举低效且浪费时间。千万不要向无关的人员提出问题,更不合适的做法是把问题没有特别指向地散发出去。
c.提防以“我以为……”为开头的发言。因为如果仅仅是“以为”,就不一定是事实。要特别警惕那些“我以为……”的表述,因为很多人都不能准确评价自己。
d.系统梳理员工的工作记录,评估其发言的可信度。不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随时间推移,就会有证据显示哪些人可以信赖,哪些人不可以。工作记录很重要,在桥水,棒球卡、集点器一类的工具可以把每个人的工作记录搜集起来加以分析。
5.5 处理分歧务必高效
解决分歧是要花时间的,你能够想象,一旦管理不善——分歧不仅容许存在,还会被鼓励——创意择优将失效。想象一下,一位老师在大课堂上逐个问学生的意见,然后与所有人辩论,而不是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接受大家提问,这效率该多么低。
想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必须对此充分理解,在提异议时要遵循制度和规定。
a.知道适时终结辩论,推动就下一步措施形成共识。我见过人们在大的方面有共识,却浪费很多小时于细节的辩论。把大事抓好远比把小事做到极致更为重要。但如果人们对辩论的重要性有不同认识,还是值得辩论一番的。否则,就相当于让某个人(一般是老板)拥有了事实上的否决权。
b.可信度加权可以作为工具,但不能取代责任人的决策。可信度加权的决策形成机制对责任人的决策来说,可起到补充和挑战的作用,但不是用来推翻决策的。目前,在桥水的机制下,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意见,但对其可信度的评价要基于一些证据(他们的工作记录、压力测试结果、其他数据等)。决策的责任人可以推翻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论,但要为此负责。当决策者选择用自己的判断取代其他可信度较高的人所达成的共识时,他是在进行一次大胆的宣示,将接受最终结果的验证。
c.如果你自己没有时间全面检视每个人的想法,则要明智选取具有可信度的观点。一般而言,最好找三个具有可信度的人,他们很关心能否获得最佳效果,也愿意彼此之间公开讨论分歧,让自己的分析逻辑接受问责。当然,并不是说必须固定三人,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人数可多可少。理想的人数取决于你有多少讨论时间、决定有多重要、你能够多客观地评估自己及他人的决策能力,以及召集多人了解决策背后逻辑有多重要。
d.若由你负责做决策,要把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和你自己的想法做比较。如果他们意见不一,你要努力解决分歧。如果你要认定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在行动之前要慎之又慎。很可能你是错的,但即便你是对的,也有可能因为否决了整个程序而失去大家的尊重。你应该尽可能求取共识,就算仍无法达成共识,也要只干预有分歧的领域,了解一旦出错的风险,并明确向大家解释你这样做的原因和逻辑。如果你做不到这些,或许就要暂时搁置你自己的判断,采纳大家可信度加权的表决结果。
5.6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设法了解重要的事情
在各种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下情形:你可以选择去要求那些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逐渐消除分歧,直至你们达成一致;或者也可以追随对方的观点,即便其想法并不合理。我的建议是,如果存在分歧的问题很重要,就采纳前一种方法;如果不太重要,就采纳后一种方法。我理解,前一种方法可能会造成尴尬,因为对方可能会变得不耐烦。为了抵消这种影响,我建议你简单地说上一句:“你我都知道,我就是有点儿愚钝,但我仍希望弄清楚,所以让我们一道慢慢努力吧。”
每个人都应该随时随地提问,并记住自己有义务在相应讨论中保持开放心态。把你们的辩论记录下来,以便万一你们无法达成共识或弄清情况,可以把意见发给别人供决策参考。当然,要记住你是在创意择优下工作——别忘了你自己的可信度大小。
a.沟通是为了获得最佳回应,故应与最相关的人沟通。与沟通对象的最相关的人是你的经理、顶头上司,以及各方认可的专家。他们受所讨论问题的影响最大,也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因此他们是你需要求取共识的最重要的人。如果无法达成共识,你应该把分歧提交给合适的上级去决策。
b.以教育或促成共识为目的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最佳答案,故应让更多的人参与。缺乏经验、可信度不高的人不必参与决策,但如果相关问题牵扯他们,而你与他们观点不一致,长期缺乏理解可能影响员工的士气和机构的效率。在某些情形下,这种情况尤为重要,比如你的员工既缺乏可信度,又十分固执己见(这是最差的组合)。除非你与他们达成共识,否则你应该避免把他们的意见公之于众。另一方面,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你应营造一种氛围,让所有的批评意见得以公开表达。
c.要认识到你没有必要凡事都做出判断。考虑一下每个人的职责(及其可信度)、你对问题的了解,以及你自己的可信度。不要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表态。
5.7 要更关注决策机制是否公允,而非是否如你自己所愿
一个机构是一个社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对其人员士气高低和运转顺畅与否的考量应优先于你的看法——何况,你还很有可能是错的。当决策机制持续得到妥善管理,且建立在客观标准上,让创意择优发挥作用就比博得任何成员欢心更为重要,即便那个成员是你自己。
6 知道如何超越分歧
能让分歧双方都同等满意的解决方式十分罕见。想象一下,你与邻居争吵,因为他们家的树倒了而砸了你家的房子。谁来负责把树运走?谁拥有这棵可作为柴火的树?谁赔偿损失?你们可能无法自行解决争端,而司法体系具备一定的程序和规定,可以用来确定事实是什么,该采取什么行动,而且一旦做出判决,就可结束争议,尽管你们中有一方没有得偿所愿。生活就是这样。
在桥水,我们的原则和规定也是这样发挥作用的,为解决争议提供了路径,但与你在法庭见到的情况不一样(也不那么正式)。在创意择优下,这种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不能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却又不允许他们为自己所认为的事实抗争。你应该给他们提供一种超越争议、继续前行的途径。
在桥水,处理好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比别的公司多了很多观点上的分歧。在很多时候,争议各方能够自行想通、解决,但通常情况下,人们就事实和措施无法达成共识。此时,我们就启用可信度加权的表决程序,并按照结论行事。如果责任人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决策,而不考虑表决结果,那么只要他有权这样做,其他人也能接受并行动。
最后,参与创意择优的人同意遵守我们的政策和流程,以及由此形成的决策结论,就好比他们把争端提交法院,必须遵循其诉讼程序及判决一样。这需要他们把自己和自己的观点分开,当判决对自己不利时也不能生气。如果有人不遵守既定路径,他就没有权利去抱怨与自己有分歧的人,也不能抱怨创意择优。
原则、政策、流程未能明确如何解决争议,这种情形很少见。那时,每个人都有责任指出这件事,以促使相应程序得到澄清和改进。
6.1 要牢记:相互达成协议时不能忽视原则
原则就像法律——你不能因为你自己和他人同意打破原则就违反原则。要记住,每个人都有义务捍卫、遵守或完善原则。如果你认为这些原则无法正确解决问题和争议,你应该努力修正原则,而不是肆意妄为。
a.每个人都要遵守相同的行为原则。一旦产生分歧,双方都需要同等诚信、开放和果断,并都能为对方着想。法官在断案时必须对双方适用同样的标准,并依据标准做出裁决。我经常发现在一些情况中,相关反馈出于种种原因(对更强大一方采取更高标准、分散责难),没能做到适当的平衡。这是错误的。做错的一方需要受到更严厉的责备,不按此操作可能导致他们认为自己不是问题的源头,或至少认为责任五五开。当然,此类责备应当冷静、明确地进行,而不能太情绪化地表达,以发挥最大功用。
6.2 不要让大家把发牢骚、提建议、公开辩论的权利与决策权相混淆
人们不必相互汇报,我们依照个人能力给每个人赋予不同职责和权力。人们所获得的权力是为了促其完成目标,并与其能力匹配。
同时,人们还要经受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测试——他们的上级和下属。我们所鼓励的挑战和核查不是质疑其每项决定,而是逐步改进工作的质量。独立思考和公开辩论的最终目标是为决策者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这并不意味着决策权被转移给了那些质疑者。
a.对决策本身以及决策者提不同意见时,要有大局意识。要以尽可能更广阔的思路评价单个决策。例如,如果被挑战的责任人具备大局观,而受争议的决策只是大局中的一个小细节,则要在更广的大局下辩论和评估所做出的结论。
6.3 不要对重大分歧不闻不问
如不解决重大分歧,在短期内看似容易避免对抗,但长期可能导致非常具有破坏性的后果。凡是冲突都应该实际得到解决——不是通过表面上的妥协,而要通过寻求更重要、更准确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这个过程应该对相关各方公开(有时是对整个公司公开),目的是确保决策的质量,维护公开解决分歧的文化。
a.专心协商大事时,别被琐事烦扰。几乎每个小组在大事上达成共识后,都为一些不太重要的小事争论不休,甚至成为仇家,全然不顾他们更应着眼于大事。这种现象也被称作小节上的自恋。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个亲密的家庭因为感恩节上谁来切火鸡肉一事而爆发无法挽回的冲突。所以,你不要染上小节上自恋的毛病。要知道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完美的,你们之间不过是幸运地保持了良好的人际交往。看问题要从大局出发。
b.不要被分歧束缚住——要么提交上级裁定,要么投票表决!通过进行开放、果断的辩论,你应该能够解决大多数分歧。无法解决时,若分歧是一对一的,就可以向上提交给公认的可信度高的人来裁决。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这个人应该是报告线路上端的领导,比如你的上司。当一个团队无法达成协议,主持会议的人应该进行可信度加权的表决。
6.4 一旦做出决定,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即便个人可能有不同意见
一个决策团队,如果内部有人因为决策没有达到自己的需求而持续闹事,肯定要遭遇败绩——在公司、机构,甚至政治体系和国家,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不是说人们要假装喜欢相关决策,或者不再对相关问题进行核查。我的意思是,为了提高有效性,所有集体合作的团队必须遵照规定,为分歧解决预留时间,同时,要让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派明白,一旦他们的观点被推翻,整个团队的一致性要优先于个人的喜好。
团队比个人更重要,要避免破坏既定路径的行为。
a.着眼大局。你应当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整个系统中的自己和他人。换句话说,你必须跳出思维的局限,把自己的观点看作众多看法中的一个,对所有观点都通过创意择优的方式择优采用,而不是仅仅按照你自己的好恶取舍。要从大局考虑问题,不仅是指评估别人的观点,还要设身处地了解每种情形、你自己和别人在每种情形中的状态,相当于把自己当成一个俯瞰全局的客观旁观者。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能以“当中任何一个人”的视角看待事物,换位思考,从而在头脑中勾勒出路线图或原则,以决定如何处理问题。
几乎所有人最初都发现自己很难克服一个障碍,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待问题。因此,我开发出了“教练”这种工具来提供帮助(它能把人所处的情形与原则联系起来)。通过训练,很多人会学会如何操作,但有些人就是无法掌握。你需要知道你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是哪种人。如果你自己做不到,可寻求他人的帮助。很多人不能从更高的层次俯瞰问题,也分不清楚哪些人能做到这一点而哪些人做不到。所以,你应当把那些做不到的人清除出公司,或提高用人门槛,让你自己和公司远离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
顺便提一句,你可以与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辩论下去,只要你不再争吵,不破坏创意择优。如果你是在继续对抗创意择优,那就请离开公司。
b.不要让创意择优变成无法无天。在创意择优的环境下,肯定会比一般的机构有更多的分歧,但如果走到极端,无休止的争辩和吹毛求疵都会降低创意择优的功效。在桥水,我遇见过一些人,特别是资历尚浅的年轻人,他们错误地以为他们可以随意与任何人进行任何方面的争论。我甚至还遇到一些人集合起来反对创意择优,宣称他们的反对权来自原则。他们误解了我提出的原则,模糊了机构内部的界限。他们必须遵循该机制的规则,因为这提供了解决分歧的路径,但他们不能威胁这个机制。
c.不要容忍暴民手段。实行可信度加权,部分原因在于从决策中去掉感情因素的影响。人们聚集在一起如果变得感情用事,就会寻求控制局势,这是必须要避免的。尽管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无权做出谁是谁非的裁决。
6.5 如果创意择优与机构的利益相冲突,就难免会造成危害
这不过是种可能性。你知道,我一直相信,好的东西一定会有好的效果,让公司好好运转才是最重要的。
a.只有在罕见或极端情况下才宣布“宵禁”,此时可暂不考虑遵守原则。所有这些原则的存在,都是为了团队的整体利益,但也许有些时候,遵循原则可能威胁到团队的利益。例如,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桥水内部公开分享的信息被泄露给了媒体。桥水的员工都知道,我们的弱点、错误都被公布了,造成了外面对桥水形象的歪曲和诋毁。因此,我们必须降低公司的透明度,直到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我们不仅仅降低了透明程度,我还把当时的情况称作“宵禁”,意思是说,这只是临时中止完全的透明度。如此一来,每个人都清楚这是极端情况,而且在这一时期就算寻常做法也有可能会被临时中止。
b.当心可能有人会提出为了“机构的利益”而临时放弃创意择优。
如果这种想法占了上风,创意择优就会被弱化。别让这种情况发生。如果大家尊重创意择优,就不会有冲突。基于几十年的经验,我当然知道这一点。然而,我也知道,总会有人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创意择优之上,并威胁到这个机制。那就把那些人当作机制的敌人,清除出公司队伍。
6.6 要知道一旦有权做决定的人不想依原则行事,规矩就会被破坏
到最后,谁有权谁说了算。这对任何机制都是如此。例如,一次又一次的事实证明,政府系统要想运转正常,一定是有权人士对系统背后原则的尊崇大于对自己私人想法的尊崇。当人们都有很大的权力去破坏该机制,并都追求一己私利而不是如何更好地维持机制,这个机制肯定会坍塌。因此,维持原则的权力必须赋予那些愿意依原则行事,而非按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行事的人手中,而且必须理性善待大家,让大多数人都希望依原则行事,并捍卫这种机制。 从华尔街到硅谷(套装共9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