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美国金融史与大国博弈(套装共12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美国金融史与大国博弈(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后记

  自本书英文版首次出版以来,关于美元及其国际角色的辩论就从未停止过,也没有任何减弱的迹象。2011年夏,美国国会就是否提高联邦政府债务的法定上限上演了一出闹剧。直至政治边缘主义致使美国财政部几近陷入违约境地,协议才最终达成。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对此次美国政治运转失灵印象深刻,作为回应,它史无前例地下调了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由6名民主党人和6名共和党人组成的跨党派“超级委员会”负责起草旨在减少预算赤字的联合提案,但无果而终。

  这些事件显然不会提升人们对美国经济政策的信心,也不会为美元增光添彩。它们同样不会提升消费者的信心,也无助于经济复苏。这种政治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迫使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近乎零的水平上。面对仍处于低迷状态的房地产市场和国内经济,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于2011年9月推出了一个名为“扭转操作”(Operation Twist)的计划。该计划涉及将短期债券(美联储先前买入的30天期和90天期国库券)换为长期债券,旨在提升债券价格,并对固定投资决策所依赖的长期利率施加下行压力。 注释标题 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扭转操作’是美联储以类似方式扭转利率结构的一次尝试,即在降低固定投资敏感的长期利率的同时,提升有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短期利率。美联储2011年秋进行的资产负债表的操作即受早前经验启发。 这是为重振美国停滞不前的国内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也被广泛认为是越来越不顾后果的行动。

  这并不是对美联储行动的唯一解读,也不是美联储行动的唯一效果。国外担忧,伯南克先生的隐秘议程是降低美元对外币的汇率,提振美国出口。从这一方面讲,美联储的政策是以牺牲美国贸易伙伴的利益为代价的,以此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此外,美联储近乎零的利率,再加上其他国家的高利率,会推动金融资本流入回报率更高的新兴市场。这场进入国外市场的流动性海啸不仅会引发当地通货膨胀,而且会造成资产泡沫。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深感不安。巴西财政部长吉多·曼特加情绪激动地指控美国正发起一场“货币战”。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控诉美国“以印钞方式,人为压制美元汇率”。在评论美国货币政策在国外引发的敌视情绪时,一向以外交辞令见长的朔伊布勒直斥美国政策“让人摸不着头脑”。 注释标题 Chris Isadore, ‘Global Fed Bashing Casts Shadow Over G20,’ CNN Money (18 November 2011), www.cnnmoney.com. 他暗示说,美联储的政策,绝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全球货币管理者所应持有的政策。

  2011年的这些事件也由此加剧了人们原本就存在的一种紧迫感,即急需改变当前建立在美元的嚣张特权之上的体系。基于这样一种体系,美国政策制定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其他国家则只能接受他们的指令。普京曾经指责说,美国人“像寄生虫一样,靠着全球经济和美元的垄断地位过活”,这令人印象深刻。

  其他一些观察人士虽然没有使用普京那种具有煽动性的辞令,但他们同样认为,这种局势不应继续下去。要么改革国际体系,要么把市场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不再对美国政策抱有幻想的银行、公司和政府会抛售它们所持的美元,然后换取其他更可靠的替代资产。

  金融市场并未出现预期反应,当然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同那些令人可怕的预期相反,在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美元的地位反而强化了。每当出现不确定性时,这其中甚至包括与美国政策相关的高度不确定性,投资者会纷纷买入而不是抛售美元。在债务上限谈判彻底失败之后,标准普尔将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从AAA下调到AA+,但美元却应声走强。据精明的分析师表示,这不过是一次膝跳反射式的下意识反应——那些已经习惯将美元作为安全港的投资者再一次本能地涌向美元避险。他们坚称,长期来看,信用评级下调对美元的影响是负面的。

  事实并非如此。在标准普尔下调评级之后的4个月里,美元对一个代表性的外币篮子的升值超过4%。美国长期国债成为2011年全世界表现最佳的政府债券,而这也反映了下半年需求的持续强劲。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美元依然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的避险货币和各种国际交易的主导工具。原因何在?答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美国金融市场仍是全球流动性最好的市场,而在不确定性时期,投资者最看重的就是流动性。他们可以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随时撤出资金,也可以在价格不波动的情况下大规模买卖美国国债。

  第二,美国没有通过通货膨胀化解债务危机的企图。美联储大幅增加了流通中的现金和信用,但考虑到当前经济的低迷状态,这不会拉升通货膨胀或压低国债价格。就避险货币而言,稳定性是国际投资者和官方投资者特别是中央银行所看重的、仅次于流动性的第二属性。尽管存在种种警告,但美元依然保持着稳定。

  第三,尽管美元存在各种瑕疵,但在缺乏吸引力的众多货币中,它仍是市场上最有吸引力的货币。或者,用加州债券基金经理比尔·格罗斯的话说,它是“一摞脏衬衫中最不脏的一件”。由于市场上缺乏具有同等吸引力的货币选项,所以美元依旧保持着它的嚣张特权。

  欧元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证明了这一点。2011年,被低估了的希腊债务危机恶化并迅速发展成为泛欧危机,直接威胁到了欧元区单一货币的生存。原本被欧洲政策制定者视为禁忌的话题,比如像希腊这样的国家会不会抛售欧元或货币联盟会不会解体等,被首次摆上台面,公开讨论。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对希腊议会未能通过他们给出的改革方案而大为光火,并警告希腊说,要么接受他们的指令,要么放弃单一货币。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各中央银行正着手制订应急计划,应对货币联盟可能崩溃的局面。报道称,至少有一家中央银行,即爱尔兰中央银行已在评估是否需要更多印刷机,以便印制新的钞票。 注释标题 David Enrich, Deborah Ball, and Alistair MacDonald, ‘Banks Prep for Life after Euro,’ Wall Street Journal (8 December 2011), www.wsj.com.

  由于欧元存在破产的可能性,所以它很难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美元替代者,它不具备全球货币所应具备的稳定性。随着市场对欧洲各国政府偿付能力的担忧加剧,欧洲债券价格急剧下跌,交易量大幅缩水。就流动性而言,欧元区主权债券市场从未赶上美国国债市场。2011年的事件进一步强化了这两个市场之间的对比。当年晚些时候,欧洲各国政府极力鼓励亚洲主权财富基金和中央银行加大对欧元区债券的投资。不出意外,亚洲投资者对此并未表现出多少兴趣。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学术委员李稻葵所言,“中国可不想挥霍国家的财富,到头来还只被视为一个傻钱来源”。

  问题在于,欧洲能否处理好它所遇到的麻烦,把欧元从危机中解救出来,并进一步强化它所扮演的角色,抑或欧元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即稳定欧洲的公共财政和实现经济的再次增长,需要各方面做出牺牲。此前大幅飙升的社会开支和公共部门薪酬,必须予以削减。要确保养老金安然无虞,则退休年龄必须延迟。 注释标题 南欧国家已经开始实施。 习惯收取现金的希腊医生必须照章纳税。意大利尚未开放的行业必须开放,比如出租车行业,再比如医药行业等。雇用壁垒和其他劳动市场限制政策必须移除。如果债务上升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则必须减记,让银行和其他投资者分担损失。

  所有这些措施都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要克服他们的抵制,则需要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但在很多时候,欧洲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此外,这也需要北欧国家努力。德国等国家将不得不出资设立一个资本充裕的金融救助体系。它们将不得不为经济孱弱的南欧国家提供财政支持,至少要帮助它们解决一部分债务问题——要么直接提供联合担保,要么以间接方式,允许欧洲中央银行买入身陷危机泥潭的国家的债券。

  对普通的德国人来说,有个问题想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让他们做出牺牲来拯救他们的南欧邻居?正如《法兰克福汇报》在一篇言辞温和的社论中所说:“今后德国人必须工作到69岁而不是67岁,就是为了让希腊人早早享受退休生活吗?”

  事实上,德国有多个理由该伸出援助之手。首先,坦率地讲,北欧也是这场危机的共谋者。每一个不顾后果的借方,都对应一个不顾后果的贷方。毕竟,南欧国家的那些钱是别人借的,而借钱给它们的,又大多是北欧国家的银行。 注释标题 不仅仅是德国银行,还有法国银行以及其他国家银行。所以,德国纳税人要做的,法国纳税人同样也要做。

  其次,德国从欧元中获取了巨大利益。在某种意义上,与经济孱弱的南欧国家结成货币联盟,压低了德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这反过来则促进了德国汽车和机械制造业的出口。自世纪之交以来,出口一直是德国经济复兴的主要驱动力。而在欧元缺席的情况下,它的出口绝无可能保持如此活力。

  再次,任何瓦解该货币联盟的企图都会对金融体系和各经济体造成冲击。如果一个经济孱弱的南欧国家考虑放弃欧元,那么储户就会逃离该国银行,抛售该国债券。人们担心这种情况会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其他国家。由此,银行挤兑和金融动荡将不会局限在一国之内。在这样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中,德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成为一座平静、繁荣的孤岛。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创建欧元的决定可以说是一种交换,即以此换取欧洲其他国家放弃反对德国统一。 注释标题 见第三章。 如果现在放弃支持欧元,则相当于否定了一项历史协议。诚然,同意这种特殊交换条件或许并不明智,但即便推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决定为时过早,这也并不意味着它是可逆的。不管你喜欢与否,欧元现在已经是大欧洲计划的核心。欧洲一体化的目的,是将德国和平地锁定在欧洲。一方面允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重建经济,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德国的工业实力不会再对它的邻国造成军事威胁。尽管德国对肆意挥霍的南欧人抱怨连连,但无可否认,现在欧洲一体化已经融入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再者,如果货币联盟崩溃,那么欧盟也将很难存在下去。

  一旦最紧迫的挑战——稳定欧洲财政和重新启动经济增长——被克服,那么接下来,对这个仍存在缺陷的货币联盟进行修补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欧洲致力于打造单一货币和单一市场,但另一方面,它却有着数十个相互独立的国家银行监管机构,其混乱程度可想而知。基于相关安排,法德两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忽略了其决策对希腊政府借贷能力的影响,而这也是引发欧洲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银行监管的职责必须集中到欧盟层面上。这需要为泛欧存款保险计划设立一个共同基金。此外,欧盟也必须进一步增加预算,对成员国的债务至少是部分债务进行联合担保。换句说话,在货币联盟之外,欧洲还必须创建一个财政联盟。

  它会走回头路吗?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在面对前进或后退的选择时,欧洲会选择继续前进。面对联盟内部出现的信心危机,欧洲做出回应,那就是继续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前进。法国技术官僚、最初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设计者让·莫内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欧洲是在危机中建立起来的,而最终结果将会是所有这些危机的结果之和”。历史不作任何保证,但历史先例表明,欧洲会竭尽所能拯救其货币联盟。若是如此,危机之后的欧元将会进一步走强,并最终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美元的替代货币之一,而这也正是它的设计师们所希望看到的。在短期内,这恐怕难以实现,但总有一天会实现。

  如果欧元在国际舞台上的前进步伐放缓,那么人民币的步伐就会加快。多年来,中国一直采取减少对美元依赖的战略,而这也鼓励了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使用。 注释标题 见第五章。 目前,这一发展势头正在加速。就从事与中国进出口贸易业务相关的公司而言,在商品交易中使用人民币开票和结算的越来越多。2010年,也就是跨境人民币交易被批准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结算金额仅为780亿美元。相比之下,到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若折合成年计算则高达2200亿美元。随后,中国和日本就共建市场达成一项协议。在该市场,从事出口业务的公司收到人民币付款后,可以直接将这些人民币兑换成日元,省去了先兑换为美元再兑换为日元的烦琐程序。 注释标题 从事出口业务的中国公司在收到日元付款后,同样可以在该市场直接将这些日元兑换成人民币。不过,有人认为这一方向的换汇交易会少一些。 考虑到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在国际贸易相关交易中,人民币的使用空间还将大大拓展。

  对于运往中国的货物,外国公司乐于接受人民币付款,因为外界预计未来该货币还会有进一步的升值空间。它们所持的人民币存款规模越来越大,其中主要集中在香港,以中国货币计价的存款现在已经占到了它们的总存款规模的10%。

  为鼓励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允许银行和公司以多种方式使用人民币存款。2010年8月,中国引入一项试点计划,允许一部分离岸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资金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寻求在中国投资的外国公司可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并利用这些资金投资中国内地的业务。 注释标题 又被非正式称为‘点心债券’(dim sum bonds)市场。自2010年年中到2011年年中,该市场的规模扩大了两倍。 中国境内非金融机构也被鼓励为类似目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2011年底,中国监管机构发放许可,允许使用离岸人民币在中国股市购买股票;日中两国政府达成一项协议,日本政府所属的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将在中国销售人民币计价债券。2012年年初,英国财政部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达成一项协议,允许在伦敦开展离岸人民币交易。

  在私人金融市场率先引入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最终也会跟进。如果私人交易以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那么中央银行将会在其储备中持有一部分人民币,以便在必要时对私人金融市场进行干预。至少两家中央银行,即马来西亚和尼日利亚的中央银行已经持有一部分人民币储备。日本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意愿,旨在鼓励在双边交易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此外,中国还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和韩国,以及相隔更远的阿根廷、白俄罗斯、冰岛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支持将人民币纳入央行外汇储备的做法。

  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旨在提升中国货币在全球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在对外贸易中鼓励使用人民币进行开票和结算。其次,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使用提供便利。最后,鼓励各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该战略从亚洲开始,然后逐步推向世界。

  话说回来,虽然中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体,但依照国际标准,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还很小。债券市场总体规模仅为美国的1/10。中国政府以及中国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大多为银行和信用合作社所持有且持有至到期,而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此类资产的交易非常活跃。结果就是,中国债券市场的换手率很低。按已发行债券的价值比例来看,中国的债券成交量仅为美国或欧洲的1%。由此,即便是很小规模的交易,也会导致债券价格大幅波动。换句话说,在打造高容量和高流动性市场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知道,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国际货币和全球储备货币,原因就在于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市场。

  最后,要想让私人投资者和中央银行在其所持资产中大幅提升人民币资产所占的比例,不仅需要发展金融,还需要进行政策改革。一方面,中国要建立更多元化的投资者客户群体,以此推进交易和培育更具流动性的债券市场;另一方面,中国要进行银行体系改革,为中央银行和其他外国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存款提供便利和支持,让他们感到安心。中国银行必须建立在纯粹的商业基础之上,而不是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贷款或房地产商的建筑开发贷款。银行高管遴选要在全球开展,而不是作为一种奖励,安排给那些曾经在公共部门服务过的人。与外国金融投资相关的任何安全担忧,都必须予以解决。中国要进一步推进法治进程。

  除金融部门之外,人民币的国际化也需要中国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方面进行深远变革。随着中国银行放弃定向贷款的做法,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将不得不自食其力。随着中国逐步取消对外国投资者跨境转移资金的限制,中国维持低汇率水平、促进出口的能力将会受到削弱。随着资本跨境流动规模的增长,中国将不得不采取更灵活的汇率机制,以缓冲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换句话说,中国将不得不放弃过去所依赖的扎实的增长模式的关键要素,比如定向贷款、出口依赖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等。

  中国领导人已经明确表示了他们的想法。他们希望重新平衡经济,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进而降低外部世界对国内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他们希望推进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推进法治进程。他们希望对地方政府和建筑企业施以严格的预算约束。但如此深远的转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短期来看,人民币尚无法取代美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过,中国的货币已经走上世界舞台,而且前进步伐越来越快,甚至超过了先前的想象。

  这些事件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本书描述的趋势。它们强化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它们延迟了欧元作为美元全面竞争对手的发展进程,但同时加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过,这些事件并未影响本书的核心结论。美元仍是当今世界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但现在如此,并不代表永远如此:正如世界经济越来越呈多极化趋势一样,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也将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美元迟早会遇到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及结果如何,则将更多地依赖美国的政策。 美国金融史与大国博弈(套装共1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