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美国百年困局与当下危机(套装共10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导言
当前,在美国的1 950万亚裔美国人,几乎占据美国人口总数的6%。其数量在2000年至2010年间增加了46%,且仍是美国人口增速最快的群体。他们在那些传统欢迎移民的地方,如纽约、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洛杉矶扎根,也在一些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移民的城市,如亚特兰大、拉斯维加斯、休斯敦、菲尼克斯、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落脚。 注释标题 Emma Britz, Jeanne Batalova, and 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 ‘Frequently Requested Statistics on Immigrants and Immi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Migration Information Source, January 2013 (accessed March 13, 2014); Audrey Singer, ‘The Rise of New Immigrant Cateway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February 2004 (accessed March 31, 2014); Karen Humes, Nicholas A. Jones, and Roberto R. Ramirez, Overview of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 2010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US Census Bureau, 2011), 5, 19; U.S. Census Bureau News, ‘Asian/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 May 2014,’ April 23, 2014 (accessed February 7, 2015); ‘U.S. Hispanic and Asian Populations Growing,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Pew Research Center, June 26, 2014 (accessed February 7,2015). 亚裔美国人正在改变美国的面貌。但绝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历史,及其对美国人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知之甚少。
《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讲述的正是这一故事。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数百万亚洲人离别故土,来到美国开启新生活。他们为追寻工作、经济机会、逃离压迫,以及一个新的开始——那个对所有新来者都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梦”——来到美国。在19和20世纪,亚洲移民加入数百万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移民中,将美国变成一个“移民之国”。过去的50年里,由于新的移民政策,东南亚战争制造的难民,以及进一步加深的全球化,使得更多移民进入美国。
亚裔美国的创生与重构,是这种全球历程与历史的一部分。本书深入挖掘包括第一幅世界地图(印于1570年)在内的历史记载、新闻报道,以及被长期忽略的移民自传;亦通过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政策报告、社交媒体活动来探究当下美国人的生活。亚裔美国人的经历的宽度,令人惊叹。
以阿芳妹(Afong Moy)为例,她在1834年抵达纽约时,是一名年方19岁的“漂亮中国女士”,其所乘坐的抵美船只满载鼻烟盒、手杖、扇子,以满足美国人对中国物品的需求。她也是第一位有记载的移民美国的华人女性。约10年后,雅辛托·昆汀·德拉克鲁兹(Jacinto Quintin de la Cruz)同其他菲律宾人一道,在新奥尔良南部的巴塔里亚湾(Bartaria Bay)建立了一个渔村。他们将之命名为“马尼拉村”(Manila Village),以纪念离别的故土。与此同时,南亚和中国的契约劳工则被带至加勒比地区、秘鲁和古巴,我曾祖父的爷爷则登上了另一艘载满华人的汽船穿越太平洋,到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一试运气。1919年,早川静(Shizu Hayakawa)离开她在日本的家园,作为“照片新娘”(picture bride)嫁给一名素未谋面的美国男子。大约在同一时间,黄士纯(Whang Sa Sun)和他的妻子张泰善(Chang Tai Sun)从被日本统治的母国朝鲜逃离,以难民身份来到美国。印度的民族主义者维什努·巴盖(Vaishno Bagai),同样也到美国追求自由。他同妻子及三个孩子通过天使岛进入美国。至20世纪20年代,菲律宾人弗朗西斯科·卡里诺(Francisco Carino)从其老师们那里得知美国是富庶与荣耀之国,因而登上了一艘开往美国的船。
“二战”后及冷战期间,一些学生、专业人士和之前移民的亲属开始来到美国。1965年之后,伴随他们一道而来的是更多的移民和难民。千代子户口(Chiyoko Toguchi)嫁给一名美国士兵为妻,并于1966年离开其在日本冲绳县的家。是年,被领养的韩国女孩姜玉玲(Kang Ok Jim)被带到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并在那里长大成人,后更名为迪恩·波赛(Deann Borshay)。对被压迫的恐惧迫使乐坦斯(Le Tan Si)及其家人于1979年逃离越南。1983年来到美国的韩国工程师,找工作碰壁后,在洛杉矶城的中南部开了一家商店。来自菲律宾的维希·迪亚兹(Vichi Diaz),在洛杉矶从事家政工作,以贴补她在母国的家人。最近,来自印度的拉什尼·巴特纳格尔(Rashni Bhatnagar)投奔其在美国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丈夫,而她的丈夫只持有临时签证。现在,华人学生已经成为在美国规模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
这些亚裔美国人的经历也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们无疑居于创建亚裔美国以及美国本身的中心位置。
大致而言,亚裔美国人的根可以追溯到东亚、南亚、东南亚。 注释标题 ‘南亚’指的是现在的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在19世纪和20世纪,美国政府将所有南亚人归为‘印度人’(Indian)、‘东印度人’(East Indian)或‘印度人’(Hindoo)。这些术语令人困惑。南亚移民信仰多元,包括锡克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次大陆,在1612—1947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包括了所有现在的南亚国家(不只是印度)。因此,我使用‘南亚’或‘英属印度’,除非在原始资料中使用‘旁遮普’(Punjabi)或‘马德拉斯’(Madrasi)这样更确切的称谓。‘印度’和‘印度人’被用来指代在20世纪早期的印度次大陆内外的民族主义的激进主义运动。关于这一术语,参见Sugata Bose and Ayesha Jalal,Modern South Asia: History,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3rd ed. (London: Routledge, 2011), 31; Joan M. Jensen, Passage from India: Asian Indian Immigrants in North Americ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01; and Nazli Kibria, ‘Not Asian, Black, or White?Re ections on South Asian American Racial Identity,’ in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 Reader,ed. Min Song and Jean Wu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0), 247-54。 淹没在“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宽泛定义之下的,是令人惊叹的多样民族,代表了24个不同的群体。在“二战”之前,华人与日本人是美国最大的亚裔美国人群体,不过南亚人、朝鲜人、菲律宾人的数量同样也相当可观。1965年以来的新移民甚至招致更为多样的亚洲人进入美国,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韩国、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新移民,以及来自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的难民。 注释标题 虽然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岛民,有时也被包括在一个更大的亚裔美国人和太平洋岛民的总体称呼之下,但作为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和太平洋岛民有关联,不过与那些从亚洲移民到美洲的定居者也有区别。在这本书中,我选择关注那些来自亚洲的人及其后代。关于亚洲裔美国人与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岛民的历史共性与差异,参见Keith L. Camacho, ‘Transoceanic Flows: Pacific Islander Interventions Across the American Empire,’ Amerasia Journal 37, no. 3 (2011): ix-xxxiv and Roderick N. Labrador and Erin Kahunawaika'ala Wright, ‘Engaging Indigeneity in Pacific Islander and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merasia Journal 37, no. 3 (2011): 135-47。
亚裔美国人之间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他们不同的国家来源,也包括他们移民代际、阶级地位、宗教信仰,以及性别的差异。这种不同进而导致他们特殊的经历与历史差别。于是,我们有理由质疑,是否存在一种统一的“亚裔美国”(Asian America)或“亚裔美国人史”(Asian American History)。那些长久植根于这个国家的亚裔美国人,也许很好奇自己与那些新近从亚洲来的移民有何共同之处。同样地,新亚洲移民及其后裔,或许并不认为早期亚裔美国人的历史与他们自身的经历有任何关联。但他们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在亚裔美国内部以及亚裔美国人的历史中,存在着令人惊叹的多样性,但同样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相似之处和联系。先辈们的经历塑造了今天亚裔美国人的生活世界。同时,新移民也帮助我们以新的方式洞察过往。无论是亚裔美国人的多样性还是共同的经历,无不表明塑造与重塑亚裔美国的故事之复杂。这些故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
亚裔美国人的历史早在美国成为一个国家之前就已开始,并植根于世界历史之中。亚洲与美洲第一次接触,通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寻找亚洲却意外“发现”了美洲之后的欧洲殖民和全球贸易而得以实现。尽管哥伦布错过了其目的地,然而对亚洲的想象仍是构建美洲的核心。而欧洲人在太平洋两岸的殖民,催生了最先移民美洲的亚洲人。 注释标题 其他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亚裔美国人历史的起点。参见Gary Okihiro, Margins and Mainstreams: Asians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28-29; Evelyn Hu-DeHart and Kathleen López, ‘Asian Diaspora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n Historical Overview,’ Afro-Hispanic Review 27, no. 1(2008): 9。
自16世纪开始,西班牙的贸易船只“马尼拉帆船”(Manila galleon)载着亚洲的水手、奴隶和仆人抵达今天的墨西哥,将之作为构建西班牙太平洋帝国的一部分。此后,亚洲移民的状况伴随全球历史脉搏而时起时落。大英帝国的崛起,促使英属南亚的契约劳工向英属加勒比地区流动,而在黑奴贸易终结之后,华人苦力劳工则被送到古巴。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其扩张的触角在19世纪末深入亚洲,亚洲人不断地抵达美国的海岸。透过世界历史的棱镜来观察,亚裔美国人的历程是更长时段、更广范围历史的一部分,这也有助于我们在全球语境下理解美国的形成。
亚裔美国人的历史也是移民史。对移民进入美国最常见的观点仍然是“推拉”(push and pull)理论框架:一个国家的局势——比如战争、自然灾害、内乱,以及经济动荡——将绝望的人们推出国门,而美国则因其更好的工作待遇、土地,以及免于压迫的自由而拉来移民。一旦离别故土,这些移民就成功地将自己移植到美国,并在这里成功实现美国梦。 注释标题 ‘拔根者’(Uprooted)来自Oscar Handlin, The Uprooted: The Epic Story of the Great Migrations at Made the American Peoplee (Boston: Little, Brown, 1951))。‘移植者’(Transplanted)来自John Bodnar, The Transplanted: A History of Immigrants in Urban Americaa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5)。关于这一问题的史学史分析,参见Donna Gabaccia,‘Do We Still Need Immigration History?’ Polish American Studies 55 (1998): 45-68。
但这只不过是故事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人们和家庭的迁徙有复杂的原因。亚洲人移民美国同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有着特殊的关联。美国人第一次穿越太平洋是为了寻求贸易、投资和帝国控制。19世纪,贸易船只让位于往返于太平洋的大型汽船,并很快将货物和劳工带到美国。一直到20世纪,美国的劳工招募人和船运公司都鼓励和推动亚洲移民。移民美国成了太平洋两岸很多家庭的经济生命线,甚至在移民法极大地限制甚至排斥亚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之后亦是如此。
美国对菲律宾、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殖民和军事占领,同样也使亚洲人作为殖民地的国民、军人的新娘、被领养者和难民进入美国。而美国同亚洲诸国的国际关系,以及美国同其同盟、邻居、敌人之间的关系,持续地影响着亚洲的移民模式,以及美国对待这些移民的态度。 注释标题 Donna Gabaccia, Foreign Relations: American Immigration in Global Perspective(Princeton: Princeton Univrsity Press, 2012).
亚洲移民是那些从亚洲迁移到美国,并在美国构建新家园的人,但也包括临时或多次跨越太平洋,在美国寻求教育、工作、家庭、免于压迫的自由者。亚洲人移民美国的多重经历,揭示出理解亚裔美国人生活以及总体美国移民史的不同方式。 注释标题 有时这些过程被称为‘迁徙’(migration),相关的人被称为‘迁徙者’(migrants)。我使用‘移民’(immigration)和‘移民’(immigrants)来指代那些似乎涉及个人自愿和永久或长期居住另一个国家的过程,而‘迁徙’和‘迁徙者’是指人的多方位移动以及促成这种运动的人们。总之,这两个词都记录了穿越时空的人类活动的复杂性。关于‘移民’(migration)的同样宽泛的定义,参见Donna R. Gabaccia and Dirk Hoerder, eds., Connecting Seas and Connected Ocean Rims: Indian, Atlantic,and Pacific Oceans and China Seas Migrations from the 1830s to the 1930s (Leiden,Netherlands: Brill, 2011), 1-11; Gabaccia, ‘Do We Still Need Immigration History?’;Madeline Y. Hsu, ‘Transnationalism and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s a Migration-Centered Project,’ 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Transnational and Asian American Studies 11,no. 2 (2008):185-97; and Philip Q. Yang, ‘A Theory of Asian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13, no. l ((2010): l-34。
一旦来到这里,亚洲移民就在他们能够并成功加入美国人的生活时,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而“成为美国人”。 注释标题 ‘公民身份’既是政治的,也是文化的。参见Aihwa Ong, Buddha Is Hiding: Refugees,Citizenship, the New Ame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7; and William V. Flores and Rina Benmayor, eds., Latino Cultural Citizenship: Claiming Identity,Space, and Rights, lst ed. (Boston: Beacon, 1998)。 有一些极为出色的个人成功的例子,表明亚裔美国人对美国社会和美国经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最近,作为美国“高工资、受过良好教育、人口增速最快的族群”而“崛起的亚裔美国人”,常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之中。 注释标题 Pew Research Center, The Rise of Asian Americanss (Washington, D.C., 2013), 1. 职业篮球运动员林书豪(Jeremy Lin),耶鲁法学教授、又被称作“虎妈”的蔡美儿(Amy Chua),以及路易斯安那州的共和党州长鲍比·金德尔(Bobby Jindal),经常被用来印证亚裔美国人的成功。但是亚裔美国人也经常会面对这样的状况:由于种族原因而将他们排斥在美国人生活之外。因此,亚裔美国人的历史也是一部“种族”在美国如何发生作用的历史。
概而论之,“种族”是用来将人类分为不同群体的概念。当“种族”的概念被用来不平等地对待人群,并将不同的权利和自由授予特定的族群,而拒绝将同样的权利和自由授予其他族群时,种族主义就出现了。在美国,种族的概念是用来证明奴役黑人与压迫原住民的合法性的,因为这些族群被认为天生较白人低劣。在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之后,美国人的定义就同白人定居者联系在了一起,早在1790年,美国公民身份的特权就只扩展至白人。随着欧洲移民群体持续地来到美国,他们基本被视为“到达的白人”(white on arrival),并确保享有公民身份的利益与归属,而这些是亚洲移民曾经无法享有的,亚洲人因其种族而被视为“没有资格得享公民身份的异族”。 注释标题 参见Thomas A. Guglielmo, White on Arrival: Italians, Race, Color, and Power in Chicago,1890-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纵观整个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的历史,这种种族理念被基于生物学上的人类差异与能力的伪科学所接受和支持。只有在纳粹德国的种族屠杀政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被定罪后,科学种族主义才丧失了其可信度。在美国,对种族的新态度为新的法律铺平了道路。基于种族的歧视被1964年的民权法规定为非法。然而,在50多年之后,歧视与不平等仍然存在,而且,最近我们又看到以更为复杂方式运用种族差异的新种族主义的抬头。有一种“色盲”的种族主义,它宣称,既然种族不再重要,那么种族歧视和基于种族的不平等皆已成了明日黄花。还有一种文化的种族主义,它将“文化”替代“种族”来区分不同的群体,认为拥有特定的文化就意味着拥有与生俱来的信念、习俗与传统,而这些决定了一个群体的能力。 注释标题 Eduardo Bonilla-Silva, Racism Without Racists: Color-Blind Racism and the Persistence of Racial Inequality in America (New York: Rowman & Little eld, 2013), 2555-26, 76-77. 而且,种族的微侵略(racial microaggressions),或者说日常对有色人种的轻视、抹黑和侮辱,变得越来越常见。 注释标题 Derald Wing Sue et al.,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and the Asian American Experience,’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3, no. 1(2007): 72. 简而言之,在美国,种族依然至关重要。
对于亚裔美国人来说,这种种族历史的展开有两种主要的方式。首先是将多元的亚洲人团结为一个同质的群体,同时将亚裔美国人视为与亚洲相联系的外国人,而非对美国忠诚的美国人。很久以前,在美洲存在规模可观的亚洲人社区,西方人对亚洲(或者说“东方”)的观念传播甚广,并奠定了西方人如何看待亚洲和亚洲人的基调。亚洲一直被视为“西方的他者”(West's Other),异域的广阔土地和众多人口使欧洲人感到既惊奇又恐惧。这种东西方有巨大差异的观念,被学者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称为“东方主义”,它使欧洲人对亚洲的征服和支配正当化,将亚洲多样的民族和帝国视为一个同质的地域和文化。 注释标题 Edward Said,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1979).
美国人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东方主义范式。到19世纪中期,大规模的亚洲移民开始进入美国,多样的亚洲人被视为单一群体,无论国家来源、族群、阶级还是宗教信仰,在美国人的思维中都被固化为落后、唯唯诺诺、低劣的人。他们被视为具有远见的美国扩张主义者的反面:一直是亚洲人,永远不能成为美国人。 注释标题 Okihiro, Margins and Mainstreams, 3-30; Robert G. Lee, Orientals: Asian Americans in Popular Culture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John Kuo Wei Tchen, New York Before Chinatown: Orientalism and the Shaping of American Culture, 1776-1882(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and Shelley Sang-Hee Lee, A New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5-26. 因此,华人移民——首个大规模移民美国的亚裔族群——这一群不能被同化的人,便被贴上了“外国人”的标签。所有以后的亚洲移民都被做类似的分类,只是略有差异。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亚洲移民被认为是单一的、“被轻蔑的少数族群”。他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遭受歧视。亚裔美国人为工作、法庭、街道上的平等权利而奋斗,但他们直到“二战”前后仍然在总体上被排斥、被隔离、被剥夺公民权。
阶级和教育的差异有时候会导致一些不同。20世纪之初,移民法确保了商人、学生、专业人士的权利,却拒绝赋予劳工移民同样的权利。国际关系与美国的帝国主义同样也将一些亚洲人同另一些亚洲人区分开来。但更通常的情况是,针对亚洲人的法律及其实施,通常对所有亚洲人都是阻碍。
对亚洲移民女性来说,性别歧视又增添了一个层面的复杂性。无论是进入美国还是留在美国,都与她们的丈夫或者父亲的移民身份相关。美国的公民身份同样存在着性别维度。由于被禁止归化为美国公民,亚裔美国人只能通过在这个国家出生而成为美国公民。但是在一些年份里,本土出生的亚裔美国人女性如果嫁给一名亚洲移民,那么她将失去美国公民身份,而亚洲男性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在美国白人与非裔美国人种族区隔的关系中,如何定义亚裔美国人,是理解种族如何影响了亚裔美国人生活的第二种方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人仍被视为不适合美国公民身份的一群人,是美国社会的局外人。正如历史学家吴迪安(Ellen Wu)所解释的,他们“是确定无疑的非白人”,同非裔美国人和印第安人一道被拒绝享有平等的权利。 注释标题 Ellen Wu, The Color of Success: Asian American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Model Minority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对亚裔美国人而言,这种拒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被禁止成为归化的公民,禁止拥有或租赁土地,在部分州还被禁止与白人通婚,且有被驱逐,以及与其他美国人隔离开来的烦扰。
然而,最重要的是,亚洲移民在总体上被禁止进入美国。为了应对亚洲人对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福利所带来的恐惧,新的法律如1882年的《排华法》得以颁布,以阻止绝大多数华人移民进入美国。美国成了一个“守护国门的国家”(gatekeeping nation),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新移民的审查、询问、拘留、鉴别与驱逐。到20世纪30年代,所有其他亚洲移民也被排斥在美国的国门之外。这些政策几乎摧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亚裔美国。 注释标题 Erika Lee, At America's Gates: Chinese Immigration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 1882-1943(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3), 6-7.
更甚者,美国对亚洲人的排斥性法律产生了全球性影响。反亚洲人的种族主义跨越国家边界,并在世界范围内促成移民控制体制的兴起。到20世纪早期,美国所确立的亚洲“移民问题”话语和逻辑,几乎被西半球的所有国家——从加拿大到阿根廷——予以吸收和采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政策与新的国家和半球的安全考量挂钩。日本裔美国人被迫以“军事需要”的名义从其家园迁走并遭囚禁。同样,日裔加拿大人被流放,日裔拉丁美洲人的日常生活也遭受限制,其中有些人甚至被驱逐。
尽管歧视性的法律已被推翻,社会态度也有所缓和,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仍然没有实现完全的平等。在当前的美国,亚裔美国人居于黑人与白人之间、外国人与美国人之间、特权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特殊且不断变化的位置。这个位置取决于美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一些亚裔美国人群体被贴上“优等的亚洲人”(good Asians)的标签(如“模范少数族裔”、“名誉上的白人”、文化中间人、忠诚的公民),而另一些人则被贴上“劣质亚洲人”(bad Asians)的标签(如永远的外国人、宗教他者、不可同化的难民、间谍、恐怖主义者、内部的敌人)。这些标签和分类都是为不同的目的服务的。在冷战期间,那些实现了“美国梦”的亚裔美国人被称为“模范少数族裔”以作为美国民主的证据,当时美国正遭受海外社会主义阵营以及国内民权主义者的批评。今天,享有特权的模范少数族裔依旧提醒人们,美国式的成功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虽然经济不平等在扩大,成功的差距在白人与非裔美国人和拉美裔之间依旧存在,而美国在整个世界的势力也在收缩。
但是这种对亚裔美国人成功的描述是不均衡的,也是不完整的。一些亚裔在经济上获得成功,艰苦工作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被认为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他人,尤其是劳工阶层移民、非法移民、逃离战争破坏的难民,仍陷入世代贫困之中,挣扎于美国社会的边缘。即便是那些被捧为“模范”的人,其地位仍不牢固,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在洛杉矶城南中心区域的韩国店主,在1992年的罗德尼·金(Rodney King)案件判决之后便成了被攻击的目标。在“9·11”事件后,来自亚洲南部的亚裔美国人,同穆斯林和阿拉伯裔美国人一道,成了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并被贴上恐怖主义者的标签。
在日常生活中,亚裔美国人仍被视为美国的外来者,尽管事实上很多是美国公民,来自那些数代前就已经定居在这个国家的家庭。他们不停地被问及,“你来自哪里?”当回答是“奥克兰”、“芝加哥”,或者“纽约”时,提问者往往并不感到满意,他们会追问:“不,我想问的是你真正来自何地?”隐藏在这些问题当中的预设便是:亚洲人大概不能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不属于美国。相反,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他们是永远的外国人;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是有待查实的美国人。 注释标题 Lisa Lowe, 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6; Mia Tuan, Forever Foreigners or Honorary Whites?: The Asian Ethnic Experience Toda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8); Edward J.W. Park and John S. W. Park, Probationary Americans: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the Shaping of Asian American Communit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and Vijay Prashad, Uncle Swami: South Asians in America Today (New York: New Press, 2012), ix-x,11-12. 亚裔美国人在自己的国家被持续地认为是外来者,这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被歧视,并成为暴力、谋杀、仇恨犯罪的目标。
在美国,“种族”绝不仅仅是白人与黑人的问题。亚裔美国人既被这个国家所接纳,也被其排斥,有时候则是二者兼有。通过举例说明这一复杂而偶然的美国种族关系历史,亚裔美国人无疑仍然是理解今天种族发挥作用方式的关键。
亚裔美国人的历史,最终是一部全球时代的美国历史。同很多美国人一样,亚裔美国人过着跨国的生活,并形成了他们跨越国界的身份认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亚裔美国人的家庭、职业,以及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宗教组织在美国内外存在,并得到繁荣发展。在19世纪末,包括我自己的家庭在内的绝大多数华人移民家庭,都生活在所谓的分离家庭中;父亲们和丈夫们在美国的中国城工作,而母亲们和孩子们仍留在中国。 注释标题 Evelyn Nakano Glenn, ‘Split Household, Small Producer and Dual Wage Earner: An Analysis of Chinese-American Family Strateg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5, no.1 (1983): 35-46. 对于很多来自南亚和菲律宾的亚洲移民来说,情况也大致如此。今天,硅谷来自印度持有H-1B签证的劳工,同样与他们在祖国的家人分离。来自中国台湾的学生离开他们的父母,进入美国的中学和大学就读。生活在上中西部的老挝难民祖父母们,在艰难的寒冬腊月里丢下他们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以及在美国出生的孙子们,成了阳光明媚的老挝的远方候鸟。
亚洲移民在美国追求平等,与母国的政治同样存在关联。无论是20世纪初的中国革命,还是朝鲜与印度的民族主义;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菲律宾的反战争法运动,还是今天东南亚的人权问题,莫不如此。亚裔美国人在他们的跨国生活、活动及认同中持续面对着美国的种族主义和全球不平等,同时有效地改变着美国及太平洋对岸。 注释标题 Yen Le Espiritu, Home Bound: Filipino American Lives Across Cultures, Communities, and Count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4-5.
此外,当前的亚裔美国人正在创建新的、多层次的认同。他们同时是这个国家的少数种族,也是牵涉两个或多个祖国的跨国移民,以及创建跨国界联系的离散公民。正如人类学家佩吉·莱维特(Peggy Levi)所解释的,他们与当今世界上的很多移民一样,“并不用母国的成员身份来换取美国成员的身份”。毋宁说,他们“同时属于多个社会”。 注释标题 Peggy Levi , God Needs No Passport: Immigrants and the Changing American Religious Landscape (New York: New Press, 2007), 2, 12, 26. 他们或许在美国抚养孩子成长,同时也将钱寄给在印度的年长父母或扩展家庭。他们或许在沃尔玛购物的同时,也在当地的韩国食品杂货店购物,既为当地孩子的家长教育组织做贡献,也为在菲律宾的母校做贡献,或者同时参加美国与中国台湾的选举。
今天的移民向是否成为美国人的二分法提出了挑战。他们的跨国性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或者不能成为完全的美国人,而是因为其跨国性能使他们实现一些典型美国人所能实现的事情:改善他们自己及其家人的生活与社会经济地位,无论他们是只待在美国内部,还是经常在美国与其他地方之间来回穿梭。 注释标题 Ibid., 2, 12, 26. 这些跨国移民正在帮助所有美国人成为全球性美国人。
通过考察亚裔美国人在过去数个世纪如何创造和重塑美国的生活,本书提供了关于这一重要且多样的社群一部新的且及时的历史。但更重要的是,本书也提供了理解美国本身的一种新的方式,包括其种族与移民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今世界所处的位置。 美国百年困局与当下危机(套装共1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