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8 转型or不转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8 转型or不转型?——▶▶|—— 快进键,切换画面 ——▶▶|——

  <2004年初。>

  我在转成本科后这一年多的时间发生了很多人事变动——方园在我做存货会计后不久就申请调到AX在澳洲的亚太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担任会计经理,直到丽莎改变组织架构创建了业务财务经理的职位,方园才又有机会回国担任这个职位,于是“圆圆的”他又变成了我的直属上司,也就有了我与丽莎之间的嫌隙与冷战。2003年可以说是我职业上的沮丧加平淡的时期,工作不咸不淡没什么新意。大概是流年不顺吧,在外找工作也不顺利,就这样时间很快就走进了2004年,我在AX的第四年。

  2004年可以被称为所有美国上市公司的萨班斯(SOX404)元年,据说那一年所有美国上市公司的在华企业都为此加了不少班。每日快速完成例行工作之余,我所有时间都交给了参加和SOX404相关的网络电话培训会、跟着内控咨询顾问学习起草内控流程文档、为了控制测试把会计凭证翻个底朝天、与来自亚太区各国的驻场内审团队周旋解释……

  好容易送走了第一轮内审,喘口气之余发现事业部又出来一个空缺职位:中国区事业部定价分析专员。这个职位的级别与我目前级别一样,向一位在澳洲的亚太区定价分析经理汇报。我在工厂成本与存货分析的领域已做了近三年,我想跳出工厂到事业部(BU)层面做一些与业务运营紧密相关的财务工作,在外企这种职能被称为Business Finance(业务型财务)。于是我再次决定申请内部调转,这次我告知了方园,对此方园还是很支持的,这点他比丽莎要开明许多。

  由于经理在澳洲,所以是电话面试。对方是位女士,问了些我的经验背景,并问了些我对BU销售机构的业务流程、客户构成、订单与合同管理的模式的了解程度,显然这些由于目前工作接触不到,我所知甚少。接着又用英语问了一些问题就结束了。

  出来以后我很懊恼,直觉这次申请又不会成功了,果然,一个月后入职该职位的是一位比我年长、在相似行业的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做过销售部门财务分析的女性,MBA在读,公司给她的工资也比我高不少。她工作中偶尔需要向我索要一些工厂成本的数据,所以跟她的交流中我大致了解了在这个岗位上她的能力确实在我之上:擅长把握关键运营项目快速做出“粗”预测、预估不同销售订单和业务情境的利润、不同销售价格的敏感分析,并且对同业其它公司的商业模式有自己的见解。

  郁闷之余我只好继续目前的工作:撰写SOX404的工厂存货管理流程的控制测试文档。郁闷之际听到旁边会计科的一个同事又在忿忿于SOX404流程被内审认为不合格打回重做,一位HR部门的素以诙谐著称的大姐恰巧经过,冷不丁来了一句:“今年你们财务部可真是‘杀不死你熬死你’(Sarbanes Oxley法案英文发音的谐音)啊。”

  听着众同事哄笑之余,我不禁苦笑:是啊,杀不死你熬死你,这是否意味着我就要一直在工厂这种制造单元性质的组织内熬下去了?我一边对着打印出的SOX404控制测试文档发呆,一边迷茫地思考着我的未来。

  ——‖—— 暂停键,画面定格中 ——‖——

  在很多外企,事业部的财务计划与分析(FP&A)确实是需要行业、产品、业务知识和商业思维方式远胜于需要会计知识和“管控”式思维,在有的公司这种职位干脆叫做业务分析(BA),连财务的字眼都没有了。而当年我一直在工厂工作、职责一直偏重会计、没有类似MBA的完整商业知识框架,明显是存在差距无法胜任这种业务型财务职位的,如果说第一次内部竞聘的失败还有人事纷争的因素,那么这次内部竞聘失败则证明了我确实还有很长路要走。

  当职业发展到这样一个中间层次,即在原方向走了一半,弃之可惜,但在新的方向又有很大挑战的时候,可以抉择的方向有:

  一、延续原有的道路,走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路线,而这并不意味着走这条路就一定会成为专家,在重复例行的事务性工作中多数人只会成为“在某方面做得久的人”;

  二、弥补转型所需要的知识,继续努力寻求机会转型,必要时在职位头衔和工资方面做一些让步;

  三、兼而图之,即努力求得一个职位,职责既包含原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又涉及新的方向,或求得职位级别的上升,岗位职责中侧重自己原擅长的领域,同时通过管理团队接触自己以前未曾涉及的领域。

  第一种的专家路线虽然好,但严重依赖平台,一般只有大型集团公司才会需要这类职位,这种专家岗位需要将某领域的实务经验进行系统化提炼总结、最终能用于全公司层面的制度体系上的建设或优化。而事实上大部分大公司里专注于某领域的岗位都达不到这个高度,最终都会沦为“在XX领域做得久的”人,所以如果考虑职业发展的宽度,不论在外部求职还是在内部调转,二或三都是更好的选择。

  ——▶—— 播放键,画面开始 ——▶——

  本来2004年我是报名参加CPA考试的,但那一年我的精力几乎都交给了SOX404。所幸第一轮内审过后,我负责的工厂存货管理的流程没有被集团定性为高风险内控勘察领域,所以没被列入第二轮内审部门的Q&A(质询与回答)计划范围内。我不用像财务部其他同事那样彻夜加班与美国总部内审部门电话Q&A,所以晚上有时间看书学习。然而饶是如此,我还是没有足够时间备考,考试依然没有通过。我只能阿Q式地自我安慰:考过CPA的人很多没有机会学习SOX404内部控制框架。

  其间其实还有一次被猎头推荐去一家世界500强快消业企业应征FP&A职位。招聘经理是位眼神犀利、表情严肃、英文说得飞快、对下属要求很高、提问语气很压人的加拿大华裔中年女性,我自认与其气场不合,且估计自己的英文水平还远没有流利到能应付每天与她进行如此紧迫的交流,所以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次应征FP&A的失败让我重新思考职业发展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者我已经不能再应征这种普通级别的职位,即使我对业务型财务方向很感兴趣,但也无法忍受从只要求2——5年经验的普通级别做起,或许两年前可以,但现在机会成本太大,如果继续瞄准这个我没有经验也尚欠缺知识的方向,我还需要做多少年才能升经理呢?

  ——‖—— 暂停键,画面定格中 ——‖——

  回忆起谋求转向业务型财务职位的数次经历,我感觉或许正因那句话:越不如意越奋斗。可是奋斗到某一天,忽然惊讶地发现那个目标自己已经不那么想要了。特别是当看到在初级财务分析职位上做得不求甚解的某位同事最终烦不胜烦反而转到最初级的应付账款会计职位时,我更加认为没有哪个领域的工作一定比其它领域的工作“高级”,很多众人认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其实只是众人对其雾里看花而已。

  我在做成本不到一年多就觉得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生产企业标准成本的设置和各种成本差异的分析,开始渴望转做其他领域了,但随着三次尝试财务分析职位失败,时间也随之流逝,在其间三次年度标准成本更新工作中,不知不觉间我深入理解了标准成本的意义,不知不觉间沉下心来研读公司所有关于产品成本的集团会计政策,尝试理解其中的宗旨和那些规定的理由,因为唯此我才能在每年底更新标准成本期间,更游刃有余地就不同业务情节与采购部同事舌战,不时纠正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劝服他们改变种种操纵采购订单价格的企图,我从简单粗暴地拍桌子训人到有理有据地拍桌子训人,专业见解便如此不知不觉地沉淀下来。而那些整日计算或预测利润的事业部财务分析员们,他们对自己表格中的每一项有多少了解呢?他们只知从工厂财务部要每个产品的标准成本填到自己的表格中,可他们有几个人能有事业部完整的价值链成本的概念呢?

  所以,在你对目前工作厌倦烦躁的期间,若上天始终未给你一个脱离它的契机,也许是为了让你在原有领域积累形成出众的价值。 米粒职播客:追忆外企十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