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鲁迅经典全集

一、鲁迅生平

鲁迅经典全集 鲁迅 5382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鲁迅经典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一、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在封建统治日益腐朽、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年代,年轻时相信“医学救国”,曾东渡日本学医。后来,他改变了想法,认为拯救民族的灵魂更为紧迫,于是弃医从文。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现在思想文化战线,成为文化新军的旗手。他在小说、杂文、散文等诸多领域都有崭新的建树,作品思想深邃,为中国现代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为了弘扬鲁迅的文化业绩,中国大陆以培养青年作家为宗旨的文学院就是以他命名的,中国作家协会设有以鲁迅命名的大型文学奖,而北京、上海、绍兴、广州等鲁迅生活过的城市也都设有纪念机构。

  1.从小康到困顿(1881—1898)

  1881年9月25日(阴历八月初三),鲁迅诞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属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的周家,家中有四五十亩水田,生计无忧。十三岁那年,祖父周福清因科场作弊案下狱,官府趁机敲诈勒索;父亲周凤仪被取消乡试资格,从此病倒,周家迅速由小康变为困顿。有四年多,鲁迅经常要到当铺去典当衣物首饰,替父亲买药。家境破落,使少年鲁迅开始体味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冷酷。

  2.戎马书生(1898—1902)

  1898年5月1日,18岁的鲁迅带着母亲筹集的八元川资,到南京去投考无需学费的学校。他不愿走故乡破落户子弟从商或去做幕僚(官府文书之类)的老路,希望走出一条新路。同年5月7日,他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科。不久,他感到该校“乌烟瘴气”,又于同年10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新设立的矿务铁路学堂,主修矿务。在此期间,他接触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并自号“戎马书生”,体现出把读书和救国紧密结合的精神风貌。

  沉思中的鲁迅

  3.浮槎东渡(1902—1909)

  1902年初,鲁迅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被派往日本留学,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和科学知识。在这里,他经常跟友人讨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问题。1904年6月,鲁迅申请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走医学救国的道路。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爆发,鲁迅在幻灯片上看到中国人因为替俄军做侦探被日军砍头,而围观的同胞却流露出麻木的神情,他深受刺激,决心弃医从文,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1906年3月,鲁迅返回东京,开始从事文艺活动。

  4.迎接光复(1909—1912)

  1909年夏,因为家境困难,母亲和弟弟需要供养,鲁迅从日本返回中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讲授化学和生理卫生课,并兼任动植物课的日文翻译,1910年下半年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原名绍郡中西学堂)监学兼生理卫生课教员。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鲁迅组织武装讲演团宣传革命,稳定人心。同年冬,绍兴光复,鲁迅被绍兴军政分府任命为山会师范学堂校长。是年冬,他写成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这篇作品刻画了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到来时的种种丑态,开始显示出他卓越的讽刺才能。

  5.从沉默到呐喊(1912—1926)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临时政府北迁,鲁迅随教育部迁往北京。当时攀折辛亥革命成果的封建军阀在“五色共和”旗下向革命势力猖狂进攻。在“五四”运动前夕的政治低气压下,鲁迅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痛苦,一度倾心于辑录、校勘古籍,研究佛学经典,搜集研究金石拓片。1918年5月,鲁迅应留日时期的老友钱玄同之约,在以倡导“新文化”和“文学革命”而闻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1)供职教育部

  鲁迅在教育部担任的主要职务是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该科管辖范围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以及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实际上是当时关于文化艺术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鲁迅的主要贡献,是参与了历史博物馆、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的筹建,以及参与绘制国徽图案、拟定注音符号、审查通俗小说、普及美育知识等项工作。在腐败不堪的北洋政府教育机构,鲁迅像一株亭亭净植、高标挺秀的莲蓬,屹立在污浊不堪的泥塘中。

  (2)青年与导师

  从1920年秋季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其中以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的时间最长。所授课程主要是中国小说史及文艺理论。教学活动几乎占去了他的一半时间,他讲课极受欢迎。在北大,教室两人一排的座位常常挤坐着三四个人,有人站在门边、走道甚至坐在窗台旁听。鲁迅对学生“和蔼若朋友”,据《鲁迅日记》统计,鲁迅经常接触的学生有百余人。

  (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在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期,鲁迅不仅用自己的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而且还领导、参加、支援了一批进步的文艺社团,培养、造就了一支文艺新军。比如,鲁迅参加过新青年社、语丝社,领导过莽原社、未名社以及支援帮助过新潮社、文学研究会、浅草社、沉钟社等。鲁迅在北京时期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热风》、《华盖集》,译文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这些作品内容上体现了“五四”时期的科学、民主精神,形式上又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民族性,因而被誉为文化新军中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6.向“金钱世界”挑战(1926—1927)

  由于北方政治环境险恶,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开生活了14年的北京,赴福建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教授。鲁迅谈到对当时厦门大学的印象时说,这里的“中枢是‘钱’,绕着这东西的是争夺、骗取、斗宠、献媚、叩头。”(1927年1月12日致翟永坤)同年底,他辞去厦大一切职务。这一期间,鲁迅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彷徨》和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7.血染羊城(1927)

  1927年1月18日,鲁迅由厦门抵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进行,但分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右派势力暗中活动猖獗,号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呈现出“红中夹白”的色彩。这一阶段,鲁迅编定并出版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并跟中共广东区委发生了组织联系。“四·一二”事变之后,广东军事当局也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鲁迅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以示抗议。同是青年却分为两大阵营的事实,摧毁了他进化论的思路。

  8.三赴香港(1927)

  鲁迅一生中曾三次到过香港。第一次是1927年1月17日由厦门赴广州途中路过;第二次是同年2月18日至20日应邀在香港青年会(必列者士街51号)发表讲演,题目分别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主旨是反对用僵死的文言文禁锢思想,尤其要警惕西方列强利用我们的腐败文化来进行殖民统治。讲演受到香港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欢迎,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的新文学运动。同年9月28日,鲁迅由广州赴上海,第三次在香港停留。有关情况,可参阅《而已集》中的《略谈香港》和《再谈香港》。

  9.上海十年(1927—1936)

  1927年10月3日,鲁迅由广州抵达上海,倾全力从事文学活动。鲁迅在上海时期出版的著作,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集外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以及通讯集《两地书》。此外,鲁迅还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以及《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著)、《艺术论》(普列汉诺夫著)等新兴文艺理论著作。鲁迅在上海时期,先后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自由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为共产党的忠诚友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热烈拥护者。

  (1)十年携手共艰危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是鲁迅1934年12月9日题于《芥子园画谱三集》首册扉页上,赠给许广平的一首诗。许广平(1892—1968),广东番禺人,1923年10月与鲁迅相识,后来两人开始同居。他们患难与共,甘苦相知,共同度过了充满艰辛危难的峥嵘岁月。鲁迅后十年的著作成绩超过了此前的二十年,其中就包含了许广平的智慧与辛劳。鲁迅去世后,许广平为保存鲁迅文物、出版鲁迅全集、弘扬鲁迅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

  (2)左翼文坛盟主

  1930年3月2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革命文学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并被选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左翼作家在为工农大众的共同目标下团结起来,深入实际的社会斗争,不断扩大联合战线,特别应注意培养造就新生力量,跟旧社会和旧势力进行坚决持久的斗争。鲁迅对左翼内部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倾向做过多次严肃批评,同时关心、培养、提携了很多进步的文学青年,被公认为左翼文坛的盟主。

  (3)自由与民权

  1930年3月1日,鲁迅与郁达夫、潘汉年、田汉等51人联名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反对国民党政权查禁书报,检查新闻,镇压劳苦群众为求生存而进行的“罢工抗租”行动。宣言指出:“自由是人类的第二生命,不自由,毋宁死!”鲁迅因此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加以“堕落文人”的罪名,呈请南京政府通缉。1933年1月11日,鲁迅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月18日,被选为同盟上海分会执行委员;5月13日,与宋庆龄等赴德国驻沪领事馆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恐怖主义行径。6月,同盟总干事杨铨被暗杀,同盟活动中止。

  (4)民族魂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终年56岁。当天下午,鲁迅遗体移至上海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上海156个团体的近万名群众络绎不绝地前来瞻仰鲁迅遗容,成千上万民众自发地为鲁迅送葬。22日下午4时半左右,鲁迅灵柩入墓穴。上海民众代表将一面白地黑字锦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锦旗上由沈钧儒题写了“民族魂”三个大字,现场响彻撼天动地的口号:“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 鲁迅经典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