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解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道德经全解 文若愚 8213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今译】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了“无为”有大的用处。没有说出来的教导,顺其自然的益处,普天下少有东西能赶上它。

  【解析】

  至柔驰骋至坚

  本章中,老子开篇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观点。其意思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最坚硬的东西间自由穿梭;另一解释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或者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两种解释的精神内涵其实是一样的,那便是再次体现出了老子一向所提倡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说到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说孔子在前往洛阳向老子求教问礼时,老子问孔子,人身上最坚硬的东西是什么。孔子想了想回答说是牙齿。老子又问人身上最柔软的东西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是舌头。于是老子张开自己的嘴让孔子看,问他看到了什么。孔子说看到老子的牙齿全都掉光了。老子又问,还看到了什么。孔子说还看到的就是舌头了。于是老子说这就对了,坚硬的东西不能持久,而柔软的东西才得以长久,你做人也应该这样啊!

  实际上,这种观点乃是老子“道”的观点的具体化,老子对此观点十分重视,多次强调。除本章外,老子在许多地方都提及他的这种“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可以说,老子的这种观点一直贯穿于《道德经》的始终。

  在老子看来,“强大”也就意味着已在走向衰弱——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壮则老。因此刚强表面上强大,却不能持久,时间一久,便会被柔弱击败。而柔弱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力量,比较弱,却并非虚弱、脆弱,而是一种柔韧,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此正是天下事物生生不息的原因。并且柔韧的东西往往坚毅不拔,适应环境的能力特强,具有不断发展的强大生机,承受外力也有较大的弹性,因此往往能够能战胜“强大”。老子经常拿水举例子,以说明他的观点,水表面上没有任何刚强之处,“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它却能够自由穿行于坚硬的山岳岩石之间。除此之外,老子还举出例子用以证明他的这种观点,比如本章后面所说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便同样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例子。

  正是在这种“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人生哲学。政治上,他主张君主应该放弃残暴强硬的政治,行“无为”之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而对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老子则主张一个人不应该过分,要贵柔守雌,甘居下位,不矜不争,不为天下先。再具体一点,则可理解为保持谦卑内敛、平和待人、少私寡欲,等等。

  而就现实而言,无数的事例验证了老子的观点的正确性。比如,秦国通过暴力征服天下,然后强征民力修筑长城,并通过残暴手段对人民实行残酷统治,试图以此建立万世不变之江山,结果却短短十五年便灭亡了。而汉代建立之后,以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术治理国家,结果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王朝。多少统治者想通过自己的文治武功流芳百世,但是没有一个人比孔子这个一生不得志、颠沛流离的人历史地位更高。在孔子面前,再了不起的君主都不得不跪下他那高贵的身躯,连元、清两代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不例外。在商业领域,许多企业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急功冒进,追求迅速扩张,最终因为“刚强”而轰然倒塌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春都火腿、郑州亚细亚商场莫不如此。同时,那些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企业无不是时刻把自己放在一个“柔弱”的位置上,最终获得成功。比如微软公司,始终自认为“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却一直处于行业霸主的地位。另外,看一下我们的周围也会发现,那些和善、谦卑、宽厚的“柔弱者”总是能赢得更多尊重和信任,人们更愿意与他们接触,而对那种喜欢卖弄、言语刻薄、蛮横粗野的人则会由衷地厌恶,并避而远之。另外,我们也会发现,但凡有取得较高成就的人一般都是不事张扬,行事低调,默默无闻,坚持努力。而那些喜欢张扬、夸夸其谈的人多半不能获得什么成就。联系老子的智慧和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从政之道】

  越王勾践以柔制刚

  历史上以柔胜强的故事应该说是比较多了,其中越王勾践以柔弱战胜恃强骄纵的吴王夫差的故事可以说是极为典型的一个了。

  春秋时期,东南地区新兴起两个国家:吴国和越国。其中,越国的实力要弱于吴国许多。吴国为了参与中原的天下争霸战,便欲先灭掉自己身后的越国,以解除后顾之忧。但是,吴王阖闾派兵进攻越国时,弱小的越国用计侥幸赢了战争,并使阖闾负伤逃回吴国后死亡。阖闾之子夫差继承王位,并在几年后再次与越国进行了交战,这次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听从文种建言,向夫差进献美女、宝物等换取越国的不被灭亡,并向吴国称臣。并且,越王勾践也被羁押到吴国。

  勾践在吴期间,吴王夫差将其软禁在一间石室之中,并有意侮辱他,让他和夫人干最脏最累的活。面对这种境况,勾践非但毫无怨言,并自称贱臣,他劳动非常勤快,从来不偷懒。吴王出门时还让勾践在吴国都城的街头亲自为其牵马,吴国士兵还专门对大家喊道:“大家看啊,这就是越王勾践,如今他成了我们的大王的马夫啦!”于是街头响起一片嘲讽的哄笑声。但面对吴王的的种种羞辱,勾践似乎已经在精神上被击垮了,看上去毫无耻辱感,反而非常真心实意地为吴王做奴才。就这样,三年的时间里,越王完全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君王变成了一个苦力,夫差也渐渐对其丧失了警惕。

  一次,夫差因风寒得病,久治不愈,一连几个月在宫中调养。勾践知道此事后,便主动到宫中探望。但他进门时,吴王夫差刚大便完,便盆还在屋里,夫差感觉挺尴尬的,正要让勾践回避。没想到勾践却快步走到了便桶前,打开马桶盖子,先是仔细观察了一下马桶的颜色,然后弯下腰去闻了闻粪便的气味,最后竟然用手捏了一点粪便在放在自己的嘴里尝了尝。然后抬起头对夫差说道:“恭喜大王,您的病已无大碍,应该马上要好了!”

  夫差被勾践的异常举动搞蒙了,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机械地问了句:“你怎么知道呢?”

  于是勾践非常诚恳地说道:“我观察大王的粪便的颜色是黑色的,其味道又奇臭,而尝起来又有一丝苦味,这说明大王体内的毒物已经排泄出来了。如此,您的身体自然很快就会康复的!”

  夫差听了勾践的话很高兴,说道:“难为你这么忠心了!”勾践却回答道:“儿子为父亲尝便的例子,很早就有了,臣子为君王尝便的例子,就从我开始吧!”夫差听了便十分感动,同时也认为勾践的精神已经彻底崩溃了,已经彻底臣服于自己了。

  过了不久,夫差的病果然好了,于是更相信勾践的话了。不久,越国臣子又再次向夫差进献美女、宝物,并请求其能放回他们的君主,夫差于是便将勾践放回了国。

  勾践回国之后,一面假装对吴国非常恭顺,一面则励精图治,发奋兴国。其曾在自己的卧室里悬挂起一个苦胆,每天自己都要品尝一下,以提醒自己不忘在吴国受到的屈辱。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之后,越国逐渐积蓄起了力量,一举打败并灭掉了吴国,最终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在吴三年期间,受尽屈辱,连普通的奴隶都不如,在身体上尤其是精神上更是受尽了非人的待遇。但是他正是通过示弱的方式,坚强地为自己赢得了崛起的机会,并最终击败了强大的吴国。可以说,这非常典型地验证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为人之道】

  身教故事两则

  身教一直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身教故事,石奋的家教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石奋在汉景帝的时候担任太子太傅,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很有出息,在朝廷里获得了很高的官位。石奋一家乃名门望族,他家的亲戚朋友、后代子孙很多。同时,石奋一家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开始在朝廷做官,得到皇室的宠信,所以子孙中做官的自然不少。每当有做官的子孙回来探望石奋,哪怕是很小的官,他也会穿上上朝时候的衣服,然后行大臣们之间的礼仪,并且称呼子孙的官职,而不直接称呼姓名。

  在教育子孙方面,石奋相当严格,每当有子孙犯了错的时候,石奋既不打,也不骂,干什么啊?绝食!你不承认错误,你不向我道歉,我就是不吃饭。结果,子孙们为了不让他生气,只好由犯错的人光着膀子,亲自到石奋的面前请罪。不光这样,这个犯错误的子孙还必须表示,从今以后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石奋才肯吃饭。

  石奋治家也是十分严谨的。那些留在石奋身边已经成年的子孙们,必须遵守他定下的家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有没有外人,都必须穿得郑重其事,一丝不苟。此外,每当石奋主持丧事的时候,他总会表现得非常悲切,不管这个人是谁。就这样,石奋家的子孙一个个遵循他的教导,做事也都非常谨慎。

  当时正是汉武帝初期,赵绾和王臧因为倡导儒学而被抓了起来,窦太后觉得,那些儒生们一个个只知道炫耀自己的文才,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而石奋一家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平时话不多,而且做什么事都会身体力行,一定是治理国家的好帮手。于是,窦太后下令,任命石奋的大儿子石建做了中郎令,石奋的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石建在汉武帝身边做官,很注意给皇帝留面子。每当有什么事需要进谏的时候,石建总是等待机会,等所有人都走了,就剩皇帝和他两个人的时候再慷慨陈词,极力劝谏。可是等到满朝文武在一起商量国家大事的时候,这个石建却变成了“哑巴”。因此深得皇帝信任。

  石庆是石奋家做事比较随便的一个,即使这样,与其他人比起来,也算是恭敬谨慎的了。石庆曾经担任太仆,有一次,汉武帝驾着车外出。半路上,汉武帝突然问随从:“你们谁能给朕数一下,现在有几匹马在拉车啊?”石庆听后,马上用马鞭指着马,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然后举起手说:“陛下,一共是有六匹马拉车。”汉武帝听后哈哈大笑,意思是这样的小事你也这么谨慎啊!

  正是因为石奋的不言之教,石家后人形成谨慎严肃的家风,在伴君如伴虎的汉武帝时期,整个家族得以长保富贵,远离灾祸。

  不仅中国人知道以身作则才能服人的道理,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同样如此。日本东芝电器前社长土光敏夫也同样是一位深谙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令大家信服的人。

  土光敏夫在1965年曾出任东芝电器社长。当时的东芝虽然人才济济,但由于组织太庞大,层级过多,管理不善,员工松散,导致公司绩效低下。土光敏夫走马上任后,便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问题,决心着手进行一番改革。但是,他明白,单纯靠一层一层地喊口号,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管理者只有比员工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以身示范,才能够真正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于是他上任不久,便提出了“一般员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脑,董事则要十倍,我本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口号,来重建东芝。

  提出这个口号后,土光敏夫的口头禅便是“以身作则最具说服力”。为了做到他自己所提出来的口号,他每天都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并在上午固定地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和董事们一起动脑筋,共同来讨论公司的问题。在讨论会上,土光敏夫首先自己积极发言,找到了公司的很多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极大地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这些董事又影响其属下。如此,逐层传递,整个公司的运转效率显著提高。

  后来,土光敏夫又发现公司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于是他便决心杜绝这个问题。不久,土光敏夫藉着一次参观的机会,又以身作则地给东芝的董事上了一课。

  东芝的一位董事想参观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游轮。由于土光敏夫已看过多次,所以这位董事请土光敏夫给他做一次导游,于是他们约好一个假日一起去。他们约定,在“樱木町”车站的门口会合。那天,土光敏夫准时到达,董事乘公司的专车随后赶到。

  董事说:“社长先生,抱歉让您久等了。我看我们就搭您的车前往参观吧!”董事以为土光也是乘公司的专车来的。没想到土光敏夫却面无表情地说:“我并没乘公司的轿车,我们去搭电车吧!”董事一下子便愣住了,感到异常羞愧。

  正是因为土光敏夫这种以身作则的品质,整个公司的管理层以及员工都深深地受到影响,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意识,浪费现象逐渐减少,大大节约了成本。最终,东芝电器公司的诸多问题都逐渐得到扭转,成为日本最有活力的公司之一。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总体上便是说明了一个道理:身教比言教更为管用。最终也证明了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的观点。

  【从政之道】

  羊祜以“无为”灭吴

  羊祜是魏晋时期人物。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想要灭吴以统一天下,于是任命羊祜为荆州都督,统率大军与东吴隔江对峙。虽然志在灭吴,但羊祜并没有采取很积极的兴兵举措,而是将吴国当做友好的邻居。但正是这种“无为”之举,最终灭掉了吴国。

  羊祜到了荆州之后,并没有急于加强军事部署,而是实行了一系列的温和政策。他修建各种生产、水利设施,发展生产,改善驻军地区人民生活,还开办学校,教育子弟,看上去似乎并不是来和吴国打仗的,而是要与吴国长期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不过,对于和吴国的敌对关系,他也并不回避,而是开诚布公地宣布,凡是吴国前来投降的人,非常欢迎,可以住在荆州,但如果要走,也绝不阻拦。东吴石城的守军距离襄阳地界只有七十多里,常来骚扰,羊祜没有发动反击,而是用计使得吴国撤掉了石城的戍军,保证了边境的安宁。随后,羊祜撤掉了大量边境戍军,并组织这部分军士开垦荒田,使驻军军粮得到保障。羊祜初到荆州时,军粮只够百日之用,经过他的治理,军粮竟然有十年的储备。正因为他的卓越成就,晋武帝下令撤销江北都督,将汉东和江夏的各军都划归羊祜统领。

  不过,即使再“无为”,对垒的两国之间也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打仗。即使和吴国打仗,羊祜也都一直采用光明正大的手段,从来不耍阴谋诡计。每次和吴国打仗,他总是事先和吴国约好打仗的日期和地点。一次,吴国的将领陈尚、潘景率军前来偷袭,羊祜带兵追击并俘虏了他们,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只好杀掉了他们。但他又极力称赞他们的气节,并厚葬他们。羊祜的军队出行,无论是在晋国还是吴国,因粮食不够而收割百姓的庄稼时,都按照数量如数以绢偿还。即使是组织部队游猎,也尽量在晋国境内。如果士兵捡到跑到晋国的为吴国人所伤的禽兽,便派人送还给吴国人。于是,吴国军民对其心悦诚服,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为羊公。当时,吴国政治已经昏暗,从吴国叛逃,前来投奔他的人络绎不绝。当时与他对垒的吴国名将陆抗对羊祜也十分赞赏,认为即使是乐毅、诸葛亮也都不能与其相比,两人在打仗之余都经常派使者来往。有一次陆抗生病,羊祜了解情况后,派人前去送药,陆抗竟然高兴地收下了。有人担心有毒,劝陆抗不要服用,陆抗说道:“羊祜怎么会是用这种手段害人的人呢!”然后放心地服下。

  实际上,对于羊祜这种看似“无为”的政策,陆抗也深知厉害。他知道,这实际上正是最有效的灭吴举措。因此他经常告诫他的部下:“羊祜专门施德,这是非常厉害的手段啊,如果我们只是依恃暴力,早晚要不攻自败啊!他采用这种手段,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对付,只能保全自己的疆界,不要去追逐小利了!”后来吴国皇帝孙皓听说陆抗和羊祜在边境和好,便派人责问陆抗,要他主动出击。陆抗回答说:“一个小镇尚且要讲究信誉,何况我们一个大国!如果我违约攻击晋国,只会使得羊祜的名声更大,到时候我们更危险!”

  羊祜在对外“无为”的同时,对内则加紧修缮军备,训练兵士,做了广泛的军事准备,为晋国灭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羊祜因病回京,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灭吴策略,并推荐杜预代替自己,不久离世。杜预正是在羊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并按照羊祜的策略在两年后灭掉了吴国。吴国被平定后,群臣向武帝称贺,武帝端着酒杯流泪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可以说,羊祜正是以和平、德行等怀柔政策获得了吴国军民之心,从而以看似“无为”的办法为灭吴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正证明了老子所说的“无为之益”。 道德经全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