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解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道德经全解 文若愚 7156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今译】

  天地万物都有个起源,便是“道”,此可看做是万物之母。既然认知了万物之母的“道”,我们就可以认知天地万物;而认知了天地万物之后,我们再回头去秉守这个创造天地万物的“道”,那么我们直到死都不会遭到任何危险了。不妄视,不妄听,不妄说,不妄用自己的聪明,便可以终身都不辛劳。而如果妄视,妄听,妄说,妄用自己的聪明,那就终身都没救了。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道”的光芒照亮外在的同时,再返照自身以达到明,便不会遭致灾殃。这就是承袭万世不变的道了。

  【解析】

  塞其兑,闭其门

  老子在本章中先是提出“道”乃是天下万物之本源,提示我们可以通过“道”去了解天下万物,然后在了解了天下万物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秉持这个创造万物的“道”。老子指出,一旦如此,我们便可以终身都不会遭遇到危险。接下来,老子又从正反两个方面指出了是否按他前面所说的那样做的具体表现和相应的后果,那便是“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即,如果能够按照他所说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便会不妄视、不妄听、不妄说,不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做的结果便是终身都不会劳苦。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劳苦更多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劳苦,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感到痛苦,或是在追逐欲望的过程所遭受到的焦灼、忧虑、挫折乃至来自别人的攻击等。相反,如果不能这样做,其表现便是妄视、妄听、妄说,并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放纵自己的欲望,整日纠缠于没完没了的对于名利的追逐之中。而其结果则是终身都无可救药了。这里的终身无可救治,与前面所说的不劳苦相反,主要指的是在心灵上遭受种种苦痛,当然,身体上的劳苦乃至在追逐的过程中丢掉性命也属于此。

  事实上,老子在这里所讲的依然是其一向推崇的清静无为的智慧,所谓不妄视、妄听、妄说,即是保持一颗清静的心;而不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即是一种“无为”的态度。其实说到底,还是要保持一颗清静之心,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知足知止。老子所说的这两种正反相对的情况可以说已经被历史无数次证实了。就正面例子而言,魏晋时期名士阮籍、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清朝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都堪称典范。就反面例子而言,也是相当多。三国时期占据四川的刘璋的谋士张松,考虑天下形势和刘璋的暗弱,于是打起自己的小算盘,先是暗地投靠曹操,后因遭到轻视又投靠刘备,最终被刘璋杀死。其不就是妄用聪明的结果吗?清代的鳌拜,对权力贪得无厌,最终被康熙所囚禁,老死于囚牢之中,等等。总之,可以说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显然是对于现实准确而精当的概括。而用这种智慧去反观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会发现其实这种智慧对我们尤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据“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乃是一种心身共有的失常状态。经过日积月累,到一定时候,他便会导致癌症、心脏病等慢性病,甚至直接夺去人的性命。而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据医学专家指出,是因为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消费、房价越来越高,造成人们内心越来越不能保持宁静,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头脑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得不到休息。古人云: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高度激烈的竞争、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使人思虑过度,素不宁心,不仅会引起睡眠不良,甚至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这种解释大致不差。不过,如果我们用老子的智慧进一步解释的话,可能会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一些。

  其实所谓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消费越来越高,都只是一种外部现象,其最终要作用到人的心理上才会起作用。如果面对这些情况,一个人能够始终保持一颗平静安详的心,不去想那么多,一切顺其自然。激烈就激烈吧,我只平静地做好我的工作,只要我尽职尽责,社会上总会有我的一席之地;消费高就高吧,钱少了我就少买点,或是选择便宜一些的品牌。如此,我们还会因为整天绷紧神经,承受过重的压力而导致亚健康吗?其实,之所以我们会处于亚健康,终归是我们内心的欲望太多了,对于外界的生存生活环境反映过于强烈了,过多地去妄视、妄听、妄说,才导致了我们深受其害。中医上说,七情六欲都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伤害,所谓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等等。因此,凡遇事,要心平气和一些,没必要让自己的心情像一个陀螺一样跟着外界事物转,那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徒自伤害自己而已。佛家所谓“境由心转”,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只要你的内心保持安定,你便会发觉原本令你焦虑的事情实际上没什么可焦虑的,顺其自然就行了;原本令你恼怒的事情实际上一笑也便了之了;原本你挖空心思想得到的东西,冷静下来想一下,对自己并无多大用处……

  另外,之所以现代人都表现得心理烦躁,精神紧张,还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因素便是我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太大。现代人总是习惯于早上或晚上或早晚都看报纸,晚上又习惯性地坐在电视机前,上班期间则更是通过网络接触大量的信息。甚至电视“追”到了公交车上,“广告”也追到了楼梯间,尤其现在的手机上网功能更是将许多人的下班时间也都耗费了。这些都被看做是现代社会的进步,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天南海北的海量信息。但是,许多人忽略了,正是因为这些过多的信息,让我们的大脑和精神很难有休息的时间。我们的大脑无论是在上班,还是在下班,乃至在公交车上,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着,对外界的信息作出着反应,没有休息的时候。如此,一个人怎么会健康呢?我们知道,电脑都是需要休息的啊!“闭目塞听”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时候还真是需要给自己找出一些规律性的“闭目塞听”的时间呢!在下班的时候,不去看那些报纸,不去看那些没完没了的网络事件,更不去看广告。有空了,我们就闭上眼睛休息一下,深呼吸,放松自我。比如可以练练印度的瑜伽,这对人的身心是有好处的。

  另外,除了不要妄听、妄视、妄说、妄想,断绝与外界过多的信息交流,以不受过多的外界影响之外,老子所提醒我们的不要妄用自己的聪明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事实上,许多人之所以最后陷入不幸之中,不是因为自己太笨了,而恰恰是因为自己太“聪明”了,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往大了说,美国在2008年发生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造成整个世界经济的衰退,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无数人失业,可以说正是因为美国人的聪明造成的。事实上,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乃是美国的金融从业者利用金融杠杆制造出了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工具本身非常巧妙,它使得整个社会的现金更有效地运转,从而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是,也正是这种聪明的东西,因为对于中间的每一个环节的依赖性太强,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之后,便导致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可以说,这便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例子。而具体到个人,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那些因为炒楼、炒股失败,倾家荡产,乃至结束自己性命的人,哪一个会是那种脚踏实地的人呢?可见,老子所说的话并非是一种形而上的玄学,而是非常现实的智慧。聪明者思之!

  总之,老子所讲的智慧说到底还是提醒我们要内心清净,克制欲望,追求自己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从而平静快乐地过一生。

  【从政之道】

  刘邦的“自知”和晁错的“不自知”

  我们知道,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凭一介布衣之身,文不能读书,武不会带兵,以弱势的一方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项羽争夺天下。他最终竟然能够胜出,建立了大汉江山,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他自己也曾对此做过总结,而且是相当中肯的。

  刘邦打败项羽并建立汉朝后,在一次庆功宴上,酒至酣处,他趁着酒兴问大家:“各位不必保留,只管实话实说,我能得天下,项羽却失去天下,这里面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这时,高起、王陵回答道:“陛下为人态度傲慢,且喜欢侮辱人;项羽为人仁爱,并且爱护部下。这是您所比不上项羽的。但是陛下有一个优点,那便是有功就赏。派人攻城略地时,谁攻下来就封给谁,从不吝惜,愿意和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所以大家都乐意为您效力。反观项羽,他妒贤嫉能,谁立下大功,他便感到不舒服;别人贤能,他就怀疑人家;别人打仗取得了胜利,他却不肯奖励别人,夺得城池不愿赏赐,有好处也不舍得分给别人。试想,谁还愿意为他卖命呢?这大概就是陛下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吧!”

  群臣中有许多人都很熟悉项羽,觉得高起、王陵分析得很到位,齐声附和。这时高祖笑笑说:“各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其实我也仔细琢磨过。要论个人才能,说句老实话,我实在算不上多有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保证粮道通畅,使军队供给充足,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克敌必胜,攻城必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旷世奇才,我能够收纳他们,并始终相信他们,让他们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手下只有范增一个优秀的人才,他还不信任他,所以他才最终被我所擒。”

  可以说,刘邦这番话说中了他得天下的最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他能够认识到他手中的人才的才能所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才最终夺得了天下。而能做到这一点,则是因为他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试想,如果他知道韩信军事才能卓著,但就是不服气,非要在军事上自己插一杠子,以显示自己的能力,结果也可想而知。如果他非要不服气张良比自己足智多谋,而要显摆一下自己的“智慧”,张良恐怕也拿他没办法。实际上,有个地方最典型地体现出了刘邦的这个优点。那就是当初韩信帮刘邦分析楚汉的优劣对比时,他曾问刘邦:“大王估计自己在勇敢、仁厚、兵力等方面,比得上项王吗?”刘邦想了想便回答:“我不如项王。”此处已可见刘邦的自知之明了。可以说,正是因为刘邦有充分的自知之明,才使他明智地守住自己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本分,那就是作为一个团队的组织者,使整个团队最有效地运作,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有人说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凭的就是一句话,那便是每当遇到难题时,他便看着周围的人说:“如之奈何?”这虽是玩笑话,但不无道理。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是对外部世界了若指掌,对自己却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最终往往是要倒霉的。汉代的晁错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人,汉文帝时,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等职。在教导太子的过程中因说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提拔他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对汉朝的经济、政治、军事都有着透彻的分析,并通过《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等一系列著名的政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并被汉景帝采纳,并且卓有成效。可以说,晁错乃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政治改革家。但是,晁错对于外界世界的这种敏锐,一点都没有投射到自己身上。也许是因为深得汉景帝的赏识和信任而有些得意忘形了,晁错竟对自身的危险处境一无所知,最终因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落了个自己被腰斩于市,全家被杀的下场。

  晁错一直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因得到汉景帝的赏识,便不顾别的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采取诸多改革。汉初,朝廷重臣大多是一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或者贵族,大家对晁错这样一个靠能言善辩、以才识见长而青云直上的布衣后生,本来就看不上眼。对此情形,晁错的明智之举应该是保持低调才对,但他非但不如此,反而一反汉初那种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整天将制度改来改去。如此,更惹得大家反感了,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他,这便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后来,晁错的改革改到了要害上,那便是削藩。为此,他在给汉景帝呈上的有名的《削藩策》中指出,高祖封同姓王,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控制力。因此主张对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晁错还特别指出危险性最大的吴王刘濞,他因与皇室有隙,心怀怨恨,假说有病,不来朝见,按法律本应处死。文帝不忍治罪,赐给几杖,恩德极厚。但吴王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肆,公然开铜山铸钱,煮海水熬盐,招诱亡命之徒,蓄谋反叛作乱。晁错认为,对于吴王刘濞,削他的封地会反,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削他的封地,反得快,祸害小;不削他的封地,反得迟,祸害就大。

  应该说,晁错的分析是十分犀利的,他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把握也是十分清晰的。他认定刘濞等诸侯王必定反叛,十分正确。但是他对于外部世界把握清晰的同时,却对自己的处境没有一点清醒的认识,他就要大祸临头了。

  刚即位的汉景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下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就策划联络诸王发动叛乱。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率先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口号则是“清君侧”。他以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为理由,矛头直指晁错。同月,胶西王刘、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相继造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如此,晁错的处境便十分危险了。

  因为叛军声势浩大,汉景帝心里便有些打鼓。而晁错在这时又偏偏做了两件使自己更加孤立的事情。一件事是此前曾任吴国相国的袁盎已经因受吴王贿赂而被贬为平民,此时吴王造反,晁错便想进一步治袁盎的罪。结果袁盎便联合一向反对晁错的窦婴攻讦晁错;另一件事便是晁错对于叛乱,主张由汉景帝亲自出征,而自己留守长安,遭到景帝的怀疑和群臣的愤慨。袁盎给汉景帝出主意,既然七国以杀晁错为理由,就干脆杀掉晁错以化解干戈。汉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派人假称找晁错上朝议事,而将他拉到街市中,匆匆宣布诏书之后,腰斩了,然后又杀了他全家。可怜晁错还没想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砍为两截。

  可以说,晁错便是一个只对外界洞察,却不自知的典型。他本来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资历,孤身一人进入朝廷核心权力圈,本来就势单力薄,并且由于太过高调,把同僚们都得罪完了。然后又介入到刘家内部的纷争中,各个藩国虽然和汉景帝在政治上存在对立,但说到底人家都是皇族。他一个外人却偏要夹在中间去打头阵,倒霉是必然的了。《汉书》评价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可以说是十分中肯的。 道德经全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