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解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道德经全解 文若愚 6181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解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原文】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今译】

  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很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便是缺点了。圣人之所以不存在这个缺点,是因为圣人把这个缺点当做缺点。正是因为把缺点当做了缺点对待,才没有了缺点。

  【解析】

  “知不知”与“不知知”

  本章中,老子讨论“知”与“不知”的辩证关系。事实上,这是一直以来都困惑着所有人的命题。老子指出,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好了;而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便是缺点,这是老子的基本观点。事实上,老子的这种观点具有永恒的真理性。

  孔子在《论语》中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并且,孔子不仅如此说,他还是这么做的,据《列子·汤问》记载: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对此,孔子难以做出判断。最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在这里,孔子便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而对于该命题,庄子则走得更远,他在《庄子·齐物论》中讲了一则寓言。啮缺问王倪道:“万物是否有共同的标准呢?”王倪回答说:“我哪里知道。”啮缺又问了一些问题,王倪始终都是这句话,最后啮缺问道:“那你知道自己不知道吗?”没想到王倪依旧回答:“我哪里知道。”这里,显然庄子完全陷入了一种认知的相对论,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但总体上,他的观点和老子、孔子的观点基本是相同的,即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明智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智者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德尔斐神庙预言为雅典城中最有智慧的人,可他用来形容自己的那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却如是:“我只知道到一件事,那便是我一无所知。”法国大思想家蒙田有句名言“我知道什么呢?”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即使在人类甚至已经能够制造出人造生命的近几年,继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宣布放弃了发现了宇宙终极理论的努力,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智者对于知与不知的命题,最终强调的都是“不知”。事实上凡是智者,都不约而同承认自己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一些东西是自己不能够认识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传世之作《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举世无双的论证告诉了在启蒙理性之光中欣欣然的人们,你们认识到的,只是你们能够认识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彼岸世界,不为人知。显然,知道自己的无知是所有知识中最难能可贵的。对于此,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个著名的比喻: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从这些智者的态度可以看出,“知”是相对的,“不知”是绝对的。而具体到现实中,我们便应该明白自己认识的局限性,不可盲目自大。正如芝诺所比喻,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如果我们感到自己知识充足,就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思考,如此会造成我们认识浅薄,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下,而越是如此,我们反而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但是,我们也知道,由于人与生俱来的傲慢习气,有太多的人习惯于“强不知以为知”。这样不仅使自己失去了“知”,有时还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纸上谈兵的赵括和丢失街亭的马谡,就是典型。

  当然,具体到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即使“强不知以为知”,一般也不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但却会严重损坏我们的个人形象。有趣的是,许多人之所以不懂装懂,恰恰是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好的形象。比如在现实中,当我们和别人聊天说到某个话题,我们对之所知不多,却不甘示弱,即使明知牵强附会,也要故作有把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某个事物,我们只知道一点大概,在别人面前谈起时,往往会居高临下地做出评判,仿佛对之了如指掌。对某个人并没有过多接触和深入了解,偶尔有人问我们对此人的看法,我们张口便是:“那人总的来说是一个……的人。”实际上,这个时候,表面上我们似乎知道得很多,懂得的很多,其实已经给别人留下了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印象。还有的时候,我们则故意说出一些耸人听闻的东西来哗众取宠,比如近年有的人便抛出中医是骗术的观点,固然一时吸引了许多眼球,但别人明白过来后,只会觉得这个人肤浅。有这样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不知知”的害处。说有个人开典当铺,却不识货,但自己却不承认这一点。有客人拿了一面单皮鼓来当,铺主吆喝道:“皮盆子一个,当银五分!”有人拿笙来当,铺主又吆喝:“斑竹酒壶一把,当银三分!”有人来当笛子,他又吆喝:“火筒一根,当银一分!”后来有人把擦屁股的帕子拿来当,他吆喝道:“虎狸斑汗巾一条,当银二分!”小伙计实在忍不住了,对他说:“这东西要它有什么用?”他却答道:“若他不来赎,留下来擦擦嘴也好!”

  事实上,许多时候“强不知以为知”的人都会遭到别人或明或暗的嘲笑。相反,保持一种谦卑的姿态,不知道就坦白承认不知道,不仅不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反而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很知名的中学语文老师有一次上公开课,教室里坐了许多外校专门来学习的老师,本校的校长也坐在下面。这位老师的确是名不虚传,整堂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下面前来参观学习的老师也都在内心里暗暗赞叹,校长也觉得很满意。在这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有学生自由提问的安排。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些偏的问题,这个老师被难住了,他显然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场景,稍微显得有些窘迫,愣在那里了。整个教室立刻十分寂静,校长、外校的老师们、学生们都为台上的这位老师捏一把汗,不知他如何收场,连那位提问的学生都觉得有些后悔,觉得不该让自己的老师下不来台。大概过了一分钟,这位老师冷静下来,镇定地说:“我不知道。”随后,整个教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总之,说到底,老子的“知不知”与“不知知”的智慧提醒我们做人要谦卑;另外,要明白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知的,因此可以坦然明白自己的无知,这正是走向相对的“知”的第一步。

  【从政之道】

  陈后主“不知知”致亡国

  南朝陈末代,最后一任皇帝陈叔宝即位,是为陈后主。陈后主本身并非是一个庸才,但可惜的是,他的才能不是在治国方面,而是在吟诗作词上。陈后主的诗词不少,后人对其作品评价也颇高,尤其他为宠妃张丽华所写的《玉树后庭花》一诗,堪称极品。他也因此与南唐后主、宋徽宗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艺术才华的皇帝。不过,正是这种艺术方面的才华,养成了他眼高于顶、盲目自大的情绪。强不知以为知的结果是,在他登基七年后,陈便被北方的隋朝所灭亡。

  陈后主的强不知以为知首先表现在用人上。陈后主在用人方面,完全不懂得知人善任,更糟糕的是,他却自以为善于识别人才,因而乾坤独断,听不进忠良之士的建议。那么在委任官职时,他是凭借什么来判断人才呢?他不是根据一个人的政治才能,而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其中两类人深受重用:一是与自己意气相投的人,二是具有文学才华的人。显然,这种标准用来选择文友是适宜的,但是作为挑选大臣的标准,就不大适宜了。这样,陈后主身边聚集起的大臣,几乎全都是一帮没有什么治国才能的酸腐文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当时的宰相江总和尚书孔范。江总当上宰相完全是凭借博学多闻,善写浮靡的五言七言宫体诗。身为宰相,他对于政事不闻不问,每天带着一帮文人陪陈后主在后宫赏花赋诗,君臣沉迷于诗酒的快意中。山阴人孔范容止温雅,文章瑰丽,得到陈后主赏识。后主不喜欢听别人说他的过失,孔范在这方面处处为后主文过饰非。因此,后主对他宠遇优渥,言听计从。孔范曾对后主说:“在外面带兵的将军们,都是出身行伍的大老粗,只有一些匹夫之勇,要想他们具有高深的见解和长远的谋略,怎么可能呢?”从此,带兵的将帅微有过失,就会被陈后主夺去兵权。武将权力失落,军政大权便落入刀笔吏手中,边备因此更加松弛。如此,就造成了陈朝文武解体、士庶离心的混乱局面。

  陈朝的开国皇帝陈武帝志度弘远,恭俭勤劳,乃一代英主。其后的陈文帝、陈宣帝也都能励精图治,加上南朝本身地处富庶之地,不久就安定强盛起来。在与北方政权的几次战争中,南朝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不仅成功阻击北周、北齐政权的南下入侵,而且还一度占领了长江以北的不少领土。在这样的局势下,生长于富贵乡中的陈后主便以为陈朝可以一直这样偏安下去。自登基后,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建筑,其中的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袤延数十间,穷土木之奇,极人工之巧。窗牖墙壁栏槛,都是以沉檀木做的,以金玉珠翠装饰。门口垂着珍珠帘,里面设有宝床宝帐。玩好珍奇,器物瑰丽,古今罕见,无不极尽奢华。同时,他还从全国找来众多才色兼备的美女,终日带着宠臣们与她们冶游,并通宵达旦地举行宴会。如此奢华靡费的生活,必然导致财政吃紧。为弥补不足,陈后主任命善于聚敛财富的中书舍人施文庆为太市令,专门负责为自己筹钱。施文庆一上台,便大幅度地提高税收,赋税翻番地往上涨,老百姓苦不堪言。不仅如此,陈武帝当初为笼络知识分子,对他们实行免税政策,但施文庆将这个规矩取消了,知识分子也要交税。钱收上来了,陈后主很高兴,施文庆也得到了高升,但民心和士心都失去了。就在陈后主还沉醉在长久偏安的迷梦里时,南陈已经人心离散了。

  这时候,混乱的北方逐渐稳定下来。隋文帝取代了北周,并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对南朝虎视眈眈,准备统一全国。在暗暗做南下准备的同时,隋文帝听从谋士的建议,每逢江南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扬言要进攻陈朝,使得南陈的百姓没法收获。等南陈把人马集中起来,准备抵抗隋兵时,隋兵又不进攻了。这样一连几年,南陈的农业生产受了很大影响,守军的士气也松懈下来。隋兵还经常派出小股人马袭击陈军粮仓,放火烧毁粮食,使陈朝遭到很大损失。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战船,派他的儿子晋王杨广、丞相杨素担任元帅,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率领51万大军,分兵八路渡江,蓄势待发。隋文帝亲自下了讨伐陈朝的诏书,宣布陈后主20条罪状,还把诏书抄写了30万张,派人带到江南各地去散发。陈朝的百姓本来恨透了陈后主,看到隋文帝的诏书,人心更加动摇起来。

  杨素率领的水军从永安出发,乘几千艘大船沿长江东下,看上去满江旌旗,战士的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南陈的江防守兵看了,都吓得呆了,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勇气。同时,其他几路隋军也都顺利地开到江边。北路贺若弼的人马到了京口,韩擒虎的人马到了姑苏。江边陈军守将告急文书接连不断地送到建康。但是此时的陈后主正跟宠妃、文人们喝得东倒西歪,他收到告急文书,连拆都没有拆,就丢到了一边。

  后来,边关告急文书越来越多,越来越急。大臣多次请求商议抵抗隋兵之事,陈后主才召集大臣商议。陈后主开口便道:“东南是个福地,从前北齐来攻过三次,北周也来了两次,都失败了。这次隋兵来,也不过是来送死,有什么可怕的!”宠臣孔范也顺着他的意思附和道:“陛下说得对。我们有长江天险,隋兵又没有翅膀,难道能飞得过来不成!这一定是守江的官员想贪功,故意造出这个假情报来。”就这样,这帮君臣将隋军嘲笑了一回,然后不去采取任何措施,任由边关守将抗击了事,而上下依旧是每日歌舞,吟诗作词。

  次年正月,贺若弼的人马从广陵渡江,攻克京口;韩擒虎的人马从横江渡江到采石,两路隋军逼近建康。直到建康城被隋军包围之后,陈后主才知道隋军真的来了,这时才着急起来。当时,建康城内还有十几万军队,但陈后主委以重任的江总、孔范一伙都不懂得怎么指挥,陈后主也急得手足无措。结果,隋军很轻易地攻入了建康城。

  隋军攻进皇宫后,却找不到陈后主。后来,捉住了几个太监,才知道陈后主携带了两名妃子藏在后殿的一口枯井中。陈后主就此被俘,南朝灭亡。

  应该说,陈后主的灭亡很大程度便是因为他对国家政事所知不多,对敌人也缺乏了解。可悲的是,他偏偏认为自己对这些很清楚,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正如老子所说的“不知知”,结果导致了亡国。 道德经全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