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书

第四十章 无中生有

道德经全书 文若愚 3390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章 无中生有【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今译】

  道的运动是通过循环往复实现的,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解析】

  微妙的道

  在《道德经》中,老子所提的一个最核心的概念便是“道”,在开篇第一章,老子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道,便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老子所说的这个“道”,是不可言说的,因此其本质上便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物。不过,尽管这个道是微妙而不可言说的,但是它却始终一刻不停地在起着作用,宇宙万物都处在其支配之下,并受其影响。那么,这个道究竟是如何运行并起作用的呢?此章中老子给出了回答,道的运行是通过循环往复,或者叫做矛盾来运行的,而道的作用则同样是通过一种极其微妙的过程来实现的。

  关于“道”的微妙运行,老子其实在许多章节中都曾提及,总结其观点,可以看出其认为道的运行乃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即如其在第二章中所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宇宙间的万物都时刻处于这样一种相反相成的矛盾之中,从而才得以存在,而这也正是“道”的运行方式。举例来说,一个人的生正是以其死为依据,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而自从其生的那一刻起,其便开始了向死转化的过程,生的过程便是不断积累死的因素的过程,到一定时候,生便走向其对立面死;另外,高与低、贵与贱、善与恶、福与祸、有为与无为、智慧与愚蠢,乃至本章所说的“有”与“无”,无不是如此,而这正是道作用于万物的微妙方式。

  另外,道的运行除了微妙的特征之外,还有一种柔弱的特征。实际上,有人就干脆将“弱者道之用”解释为“道”起作用的方式是柔弱的,即“道”通过循环往复对宇宙万物施加影响的过程中,是柔弱的,而不是强有力的、具有压力的。或者说,道的属性是柔和、天成的,其影响万物的方式也是顺其自然式的。而实际上观察宇宙万物也会发现,柔弱是所有事物的本性,所有无生命的和有生命的物体从弱开始,中间变强,最终再回复到一种弱的状态。比如,太阳早上时强度很弱,然后逐渐变强,到中午时达到最大强度,而到晚上则复归于柔和;所有的动植物,一开始生命很弱小,力量很有限,很容易被摧毁,到中年时变得十分强大,但到老时复归于弱小。人,自然也是如此。

  概而言之,在此章中,老子告诉了我们道的运行方式是通过矛盾的循环往复,而其起作用的特点则是极其微妙、柔弱因而是顺应万物的。从这里我们便明白了在现实中,要想与不可言说的微妙的“道”保持一致,我们便应该不是以一种张扬、强势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我们同样应该是微妙的、顺其自然的、不急不躁的、常存善念的、清心寡欲的。再进一步的说,与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有些类似了,具体而言,可以说是:凡事不走极端,始终保持平和冷静的态度,努力但不强求,得失顺其自然,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乐善好施。如此,我们便顺应了“道”。因此,虽然“道”本身不可言说,其运行方式也微妙异常,但我们却不会与其相违背。与其相违背。与其相违背。与其相违背。与其相违背。

  【为人之道】

  伸开手掌,拥有一切

  生活中,许多人都习惯于拼尽全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是成功,或者是财富,或者是梦想,或者是爱情。而一旦失败了,或者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往往便会感觉沮丧异常,甚至会从此一蹶不振,对人生丧失信心。这个时候,老子的智慧或许能够给我们一点启发。如老子所言,这世界本来就是“空”的,因此,追求到了你想要的东西固然好,但如果得不到,便不妨顺着老子的思维换个角度想一想,你所追求的东西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可或缺呢!许多时候,也许没有必要那么执着。让我们来看一看《世说新语》中所讲的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一则故事。

  阮籍听说苏门山有一位隐士叫孙登,很有学问,于是有天专门前去拜访。阮籍见到孙登后,发现此人果然名不虚传,看上去一副超凡脱俗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非常高兴,心想自己整天苦苦思考而不明白的一些问题今天可以好好请教一下眼前的这位高人了。但是令他感到无奈的是,他询问了许多关于哲学和历史的问题,先生却一声不吭,做木鸡状,连眼珠都懒得转。开始,阮籍觉得有些无奈和焦躁,但是,到后来,阮籍突然发觉,自己原以为十分重大的问题在不语的先生面前时突然变得一点也不重要了。于是阮籍也不再询问问题了,而是对着先生吹起了口哨。没想到的是,他吹完一曲后,先生突然睁开了眼睛,并露出笑容,对他说道:“请再来一遍。”于是阮籍又吹奏了一遍就下山了。在下山的路上,阮籍似乎感觉有什么东西已经改变了,但又仍有些茫然。当他走到山腰时,突然山林间响起了优美的箫声,如天乐天籁一般,充溢于山野林谷。阮籍震惊顿悟,先生的箫声,如此辉煌圣洁,似乎他所有的历史和哲学疑问,都在山谷中被蒸发,腾空而去。阮籍一下子觉得自己与来时已经完全不同,身上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回来之后,阮籍写出一篇流传千古的《大人先生传》,其中将孙登称作是融合于天地之间的一个“大人”。

  如果简单地说的话,孙登便是一个放弃了无谓执著的一个人,正是因为在其内心已经将世俗的成败得失乃至知识学问完全放下,孙登才具有了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简单而快乐的心境。当然,孙登或者阮籍那样的境界,恐怕我们是难以企及的。这个故事对我们更现实的意义主要在于提醒我们:在追逐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的时候,不妨偶尔换到一个更为宏阔的角度来反观我们的行为,如此,我们便能够在努力获得的同时并不过分执着,在失败或者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至于迈不过去那道坎。它让我们懂得,人生的路上不要总是一副攥紧着拳头的姿态,适当时要学会放开手掌,那时,会天广地宽。

  生活中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悲、有得也有失,拥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会使平凡暗淡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在追逐的同时,不要忘了适时超越一下自己,绕到自己的背后反思一下自己。就像那句著名的箴言所说的那样:攥紧手掌,里面什么也没有;而伸开手掌,则拥有一切。在非洲,当地人抓猴子的办法十分有趣。因为猴子喜欢吃米饭,于是人们便弄一个椰子,在上面掏出一个洞,然后放一些米饭在里面,并用绳子或其他的东西将椰子固定起来。猴子为了吃米饭,便会将手伸进椰子里去。但是,因为椰子洞的大小刚好够猴子将空手伸进去,但它一旦爪了米粒后,因为拳头变大,便退不出来了。这样,如果猴子如果放弃米粒,便可以将手退出来了,但是猴子却不舍得米饭,即使猎人来了,猴子也只是更加拼命地想抓着米粒将手退出来逃跑,结果便会被猎人捉住。我们千万不要做那只笨猴子! 道德经全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