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书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道德经全书 文若愚 7093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今译】

  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与己攸关?生命和财富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地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损耗;过多地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快速的失去。所以说,应懂得知足的道理,这样就可避免遭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就会免遭危险,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解析】

  身重于物

  在本章中,老子放下了形而上的“道”,而非常具体地谈起了人生的追求问题。开篇中,老子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对于第三个问题,其含义一向存在争议,姑且不去说他。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显然是个不言自明的反问句。因为无论是功名地位,还是巨额的财富,一旦没有生命去享受,也便失去了意义。因此,显然生命是最重要的。这可以说是简单得连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道理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发现,古往今来的人们依旧孜孜致力于对于名声和财富的追求中,多少人因此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以至于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因此可以说,老子所提醒人们的“身重于物”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却包含了大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明知道生命比名声和财富更重要,但还是整天琢磨着去获得名利,以至于不惜以欺诈、犯罪的方式去获得这些东西,原因就于人的贪婪本性。面对功名利禄时,人们往往便忘记了其可能存在的危险。可以说,正是由于贪婪遮蔽了理智,以至于人们失去了对于重与轻的判断。老子对此看得非常清楚,因此他在一开始便断喝人们生命本身比身外之物的名利都要重要得多。并且接着便提醒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过于贪恋名利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不值得,而过多地积敛财富则会导致快速地失去。因此理智的做法乃是知足常乐,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够长久。可以说,这便是老子的名利观了。他并不是反对人们追求名利,而是反对人们过度而失去理智地追求名利,主张适可而止。

  而且,老子的这种观点不仅在本章中提及,在其他章节也有所论述。如在《道德经》第九章中,老子提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意思是获得了过多的财富,但是却容易遭到别人的垂涎,往往是守不住的;获得了富贵的地位,往往导致骄横,从而给自己留下祸患。可以说,这里恰恰是对老子主张对于名利的追求适可而止的原因的解释。过多的财富和过高的地位往往会危及生命本身。历史上因财富过多、地位过高而丢掉性命的人数不胜数。如西晋的石崇富可敌国,连晋武帝都无法与其相比,但也正是因为其钱财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后来石崇在西晋“八王之乱”的权力斗争中失势,但一直自忖至多被流放,后来被押赴刑场时才明白过来,感叹说:“这帮家伙是贪图我的家财啊”。押送者说:“知道是财富害了你,为何不早把财富散了?”石崇无言以对。明朝的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竟然富到帮助明太祖朱元璋修筑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城墙的地步,并且还要求出资犒军,结果惹怒朱元璋,落了个充军云南的下场,并且其后人也在几年后遭到杀戮。说到底,还是他的巨额财富惹的祸;而汉代的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凭借高超的军事才能,立下不世之功,名扬天下。但也正是因为其名声太大,功高震主,汉朝统治者才担心其威胁自己,于是用计将其抓捕并最终除掉;在吴越争霸中为越王勾践立下大功的范蠡主动功成身退,保得性命,而另一位功臣文种则因贪恋权力和地位,最终被勾践所杀。当然,这里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具体到比较平常的情况,更多的世人则会因为整天汲汲于名利而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快乐的心境,乃至健康等。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问题。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名利的追求,老子认为要学会适可而止。不过,适可而止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一个人在面临名利的时候,是很难做到适可而止的。因此,老子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人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做到少私寡欲,不要过分放纵自己,即其在第八十章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老子看来,一个人的欲望总是无限的,再追求也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因此老子主张一个人应该从身边已有的东西中感受到满足和快乐,其实便是知足常乐,如此,不仅能够免祸,而且还能得到充实快乐的人生。

  显然,时代不管如何轮换,追求名利永远是人们无法摆脱的生存姿态,因此老子的智慧也永远都不会过时。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会发现周围因为对名利的追求而忘记自己生命本身的人大有人在。不,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因为名利而迷失了自我。我们为了工作而在夜里开夜车,忘记了健康;我们为了追求财富疏于和亲人、朋友联络,丧失了生活本身的乐趣;我们为了一套房子而玩命地奔波,使表面上是房子的主人的我们其实已沦为房子的奴隶;我们为了博得声誉而扭曲我们的心灵,自欺欺人,变得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其实正是老子所指出的不正常现象,乃是违背了“道”的行为。这时候,或许我们可以琢磨一下老子的智慧,也许会有豁然开朗的瞬间。

  【为人之道】

  刘夫人贪财,误国丧命

  在历史上,因贪财而丧身乃至误国的事情比比皆是,史不绝书。不仅男人贪财,女人也是如此。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夫人堪称典型。

  刘夫人是魏州成安人(现河北成安县),父亲靠行医算卦为生,父女俩相依为命。有一年,乱军掠夺人口。刘夫人的父亲拼命保护自己的女儿,但最后女儿还是被李存勖手下的袁建丰抢走,并把她送到了后宫。刘夫人被抢走的时候才五六岁,被送入宫后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会了吹笙和跳舞。后来她被李存勖看中,纳为妃子,很受李存勖的宠爱。刘父听说刘夫人富贵了,就想去投奔女儿,便来到李存勖的晋王府请求见女儿。李存勖把袁建丰找来辨认。袁建丰看到刘父后对李存勖说:“我当时得到刘夫人的时候,有一个黄胡子的老头在旁边拼命保护,这个老头就是那个黄胡子老头,他是真的。”

  李存勖马上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刘夫人,刘夫人这时正跟李存勖的其他几位妃子争宠,他们争相夸耀自己出身高贵,借此压倒对方。这时刘父的突然出现让刘夫人特别愤怒。刘夫人说:“小时候的事我还记得一些。我记得我父亲是被乱兵所杀,我在尸体旁哭了很长时间之后才离开的,今天哪个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到这里冒充。”说完之后就命人在宫门外用鞭子把老父打了一顿。

  李存勖称帝后,刘夫人被立为皇后。刘夫人为人贪婪,极为渴望财富,把敛财作为自己第一要务。刘夫人早年没当皇后的时候,就贩卖货物牟利,什么赚钱卖什么。当上皇后之后,各地献给皇室的东西都分为两份:一份给皇帝李存勖,一份给皇后刘夫人。后宫的财物堆积如山,却只用来做供养僧尼、抄写佛经。相反,国家的财政日益匮乏,士兵的军饷、官员的俸禄都不能按时发放。

  后梁灭亡后,后梁的大臣张全义本来罪该一死。为了活命,张全义向刘夫人进献了巨额的财物。刘夫人见到财物大喜,张全义不仅被免除了死罪,还成了当朝大臣。更有甚者,刘夫人还拜张全义为义父。这样,张全义竟成了国丈。从此张全义几乎天天派人进宫,将他在民间搜刮来的财富向刘夫人进献。

  正当刘夫人安享富贵的时候,后唐的国势却是江河日下,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而作为政权支柱的军队连军饷都发不上了,人心思乱,国家到了危机时刻。而这时后宫却有着堆积如山的财富,大臣们请求将这些财富充作军饷。李存勖应允了,可刘夫人却不肯。大臣们强烈要求李存勖将后宫的物资充为军饷,刘夫人见了,就把自己化妆用的物品和三个皇子放在李存勖和大臣们面前,说:“各地进献的物品,已经赏赐没了,宫里只剩下这些了,你们把这些东西和孩子赏赐给军队吧!”大臣们哑口无言,军饷的事最后不了了之。

  等到有人造反,需要军队去平叛时,刘夫人才不得不把后宫的钱拿出去一些充当军费,士兵们看到了久违的军饷时,都苦笑着说:“这钱来得太晚了,我的老婆孩子都饿死了。”

  各地的反叛风起云涌,李存勖亲自带兵去平叛,走到半道,士兵已经逃了一大半。为了安抚人心,李存勖亲自去慰问士兵,对士兵说:“我儿子魏王已经平定了四川,得到金银五十万,我会把这些钱全分给大家。”士兵说:“太晚了,我们不会感恩的。”李存勖见大势已去,不由哭了,回头向负责掌管库房的张容哥索要袍子上的带子,想要赏赐给士兵。张容哥因为一切财物都归刘夫人掌管,自己什么都没有,只好回答:“已经赏赐完了。”士兵们听了无不愤怒,以为是张容哥等人把钱贪污掉了,大骂张容哥:“国家到了这种地步,都是你们这些人造成的。”有人还抽刀追杀张容哥,幸亏旁边人搭救,才幸免于难。张容哥知道自己没有活路,说:“皇后刘夫人吝惜财物,不发军饷,现在把责任推到我身上,有什么事的话,我会碎尸万段的,我不想那样。”随后,张容哥投水自杀。

  京城中也有人造反,攻入禁宫,李存勖亲自带兵作战,被流箭射伤,伤势很重,特别想喝水。刘夫人只是派宦官送给李存勖奶酪,自己却不去看望,反而在马上装上金银财宝,和一个叫李存渥的王爷逃走了,临走时还放火烧了皇宫。受伤很重的李存勖很快就去世了。刘夫人逃到太原,在尼姑庵里当了尼姑,想苟全自己的性命。可新皇帝登基后,马上就把她赐死了。

  【从政之道】

  萧何处卑以自保

  我们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的是历史上的贤臣良将在为君主打下天下之后,失去了利用价值,往往会被君主一脚踢开,乃至遭到杀戮。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如春秋时期越国功臣文种之于越王勾践,汉代的韩信之于汉高祖刘邦,明代的傅有德等人之于明太祖朱元璋,等等。可以说,这已经是一条很难打破的历史定律。但凡在打天下时为主人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除非在功成后识相地自己请求身退,不分享成果,不然多半没有好下场。但是,汉代立国第一功臣萧何没有功成身退,而是被封为侯,同时还担任西汉开国相国,却得以善终。不要忘了,他所面对的君主刘邦恰恰是一位猜忌心极强,并多次诛杀功臣的君主。那么萧何是如何做到的呢?

  萧何,本是刘邦的一个同乡,在沛县县衙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因看刘邦器宇轩昂,言语不俗,在其穷困时多有照顾。秦末大乱之后,各地纷纷起兵,沛县也被揭竿而起的人们控制。在大家推选领导人的过程中,萧何力挺刘邦。刘邦推辞,随后大家决定通过抓阄来选择领导人。在这个过程中,萧何不惜采用作弊手段,使刘邦顺利当上头领,帮刘邦迈开打天下的第一步。在追随刘邦的过程中,萧何出谋划策,理事安民,被刘邦视为左臂右膀。在刘邦东进与项羽打仗期间,萧何先是在巴蜀后方,治理百姓,征收赋税,为刘邦供给军粮,补充兵源。刘邦攻下三秦之地后,率军东进,与项羽作战。又是萧何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使得上下井然,为在前线打仗的刘邦提供后勤保障。刘邦多次被项羽打败,以至于队伍残破,兵将流离,最惨时身边仅剩下几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萧何都忠贞不移,每每主动在关中征兵,补给到刘邦队伍中,使刘邦能够重整旗鼓。

  另外,为刘邦打天下在军事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韩信,也是萧何强力推荐给刘邦的。韩信起初投奔了项羽,因得不到重用而投奔刘邦,但刘邦依然没有重用他。只有萧何敏锐地察觉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强力向刘邦推荐。刘邦勉强让韩信做了低级军官。韩信不满足于此,于是逃离刘邦,萧何连夜追赶,将其追回,并死谏刘邦封其为上将军。之后,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乃是刘邦得以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如果不是萧何,刘邦也就失去了韩信这一人才,甚至可能会多出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后来,韩信因为被贬,准备造反,又是萧何出策杀之,保下了刘邦的江山。因此,刘邦在打下江山后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侯,食邑最多,同时让他出任宰相,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兄弟子侄10多人。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可是,我们知道,功高意味着封赏的同时,也潜藏着被杀戮的危险,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均被刘邦杀死,便是明证。萧何在受到恩宠的同时,其实也多次被刘邦所猜疑,但萧何深深懂得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进而精确掌握适可而止的艺术,才得以身居高位而善终。

  萧何用计诛杀韩信后,刘邦更加对其恩宠,除了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对此,众宾客纷纷前来祝贺,但是却有一位门客,身着素衣白履,进来吊丧。萧何很是不解,这位门客告诉萧何:“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门客进一步解释:刘邦在外面亲自打仗,而萧何安居都城,刘邦心里肯定不会舒服。皇帝给予如此多的恩宠,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并提醒他韩信的下场。于是萧何幡然醒悟,立刻采纳这位门客的建议,辞掉了刘邦新加给他的封邑,并拿出许多家产,充作军费,刘邦果然爽快地同意了,并十分高兴。显然,那位门客的猜测是正确的。

  接下来,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率军亲征。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便默不作声。来使将此事回报萧何,萧何也没多想。后来,一门客劝萧何道:“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听了大惊,忙问其故。那门客便解释道:“您已经位列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自天下未定时就入关,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您一向体恤百姓,因此百姓也都拥护您。现在皇上所以多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他担心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萧何一听觉得有理,于是询问该如何办。于是门客建议他以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他、怨恨他,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他也不得民心了,就会感到放心。萧何尽管不愿意做这种盘剥百姓的事情,但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

  萧何的所作所为不久便传到了刘邦那里。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之事。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不再怀疑。

  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萧何故意在受到恩宠的时候刻意降低一下自己的姿态,使自己的荣耀适可而止,才得以最终保全了自己。 道德经全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