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书

第四十二章 物损而益

道德经全书 文若愚 4330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二章 物损而益【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今译】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有形之物,万物正是这样生成的。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形成和谐匀适的状态。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表面上减损它却反而使它得到增加;有时表面上增加它却反而使它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自恃强大而不遵从道的人大都不得善终,我把这句话当作首先要教授的。

  【解析】

  阴阳调和

  在本章中,老子概要地指出了宇宙生成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先是由道生成阴阳二气,然后阴阳二气再生成第三者,万物由此而产生。接着,老子又对万物的性质进行了论述,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世间万物的生成与存在都是阴阳相互调和,最后达到一种匀称和平衡之后的结果。可以说,这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乃是老子在道乃世界本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具体指出世间万物生成和存在的本质属性。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艺思想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这种阴阳学说,是中国人解释世界的基本理论术语。国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并且将世间的许多事物都分成了阴、阳两类。如人们认为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另外,在一个物体内部,也存在阴、阳二气。比如在中医上,人的身体受到阴气和阳气的共同作用。而且,这种关于阴、阳的划分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而是扩张为一种普遍的属性,世间的任何东西都可归入阴、阳两类之中。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而且,老子不仅指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本质特征,而且还指出了阴阳之间的一种理想的关系。老子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便是阴阳之间相互激荡,并最终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状态的结果。所谓平衡与和谐,便是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性状态。可以说,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历来统治者治国,几乎都是要选择中庸之道;中国人在行为准则上,也一向推崇儒家的中庸之道。实际上,老子的这种“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可以说为中庸思想做出了更为深层次的支撑——这个世界本质上便是中庸的,因此人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行为做事自然不能脱离宇宙万物的规律。正是因为此,儒家中庸思想一直以来得到中国人的推崇。可以说,无论是中国人一向不走极端,而习惯不偏不倚,走在中间的行事习惯,还是在人际乃至政治交往中所强调“和为贵”,无不受到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同时,其背后也都有老子思想的影响具体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便是要明白宇宙万物得以存在的原理便是平衡与和谐,因此无论是国家政策的制定,企业管理文化的定位,还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都不可违背这个原则,凡事不走极端,适可而止,以中庸之道行事。在某一个方面比较突出之后,我们便要有意识地往其反面施力,以求使其恢复平衡。比如国家发展过快,就要选择一定的政策,适当降低发展速度,保持平衡,以免引发经济危机;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活力,就应该进行变革,以激发活力。

  具体到为人处世上,一个地位本来低下的人,如果在精神上也表现得唯唯诺诺,肯定不能获得别人的看重与尊敬了。要想获得别人的重视,便不妨在精神、气质上表现得不卑不亢,让人不敢小瞧。而一个本来地位尊贵的人,则没必要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反倒应该有意识地谦卑、低调一些,如此更能获得尊敬;一个人在比较潦倒的时候,显然是应该绷紧着一股精神,发奋拼搏,以图出人头地。这样行为做事,符合平衡之道,往往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许。而如果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仍然整天绷紧着神经紧盯着名利,我们大概便会觉得有些不协调了,觉得他其实应该更加恬淡闲适一些才好;在一个朋友圈子中,如果我们过于沉默寡言,那么我们便应该使自己变得更为活跃一点,以更积极地与人沟通,赢得朋友;而如果我们本来已经在圈子里异常活跃,在圈子内以机智和幽默著称,那么我们便应该有意识地收敛一下了,以给别人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等等。另外,表现在人际关系中,阴阳的平衡往往还直接地表现为一个“和”字,就是要和善地与人相处,宽以待人,不背后诋毁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道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为人之道】

  郭子仪的处世之道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有个常见的现象,那便是一个大臣或者武将一旦功劳太大,君主便会因其对自己构成威胁而心生杀意,同僚们也往往会因为嫉妒而落井下石。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汉代的韩信、南宋的岳飞、明代的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并鞭尸)和袁崇焕、清代的年羹尧、隆科多,等等,这种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但是,唐代中兴第一功臣郭子仪功虽然功高盖世,甚至到了可以自立为帝的地步,可他自己不但得以寿终正寝,而且一生恩宠荣身,子孙后代都身居高位,因此赢得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美誉。之所以能够如此,正是因为他深谙阴阳调和之道。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两都洛阳、长安均被叛军攻下,唐玄宗率领王公大臣逃入四川。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先是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合回纥人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因为立下盖世军功,郭子仪被赐予铁券(免死牌),其画像又被画入唐朝专门用来表彰功臣的凌烟阁,官拜中书令,并被封为汾阳郡王。并且,其子孙也被加官晋爵。唐代宗还将自己最疼爱的升平公主嫁给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与郭子仪结成了儿女亲家。不仅如此,天下军民都知道是郭子仪为天下带来了太平,十分爱戴他。当时,郭子仪的权势和威望达到了顶点。但是,郭子仪深深懂得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面对自己如日中天的声望和炙手可热的权势,他努力保持谨慎低调的姿态,以对其形成调和,以达到一种平衡。他事奉皇帝一直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出征讨敌,还是身在外地处理政务,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

  唐肃宗时,郭子仪因遭得宠宦官鱼朝恩谗毁,被削去兵权。后来,胡人叛将仆固怀恩率十万大军进逼京师,因无人可以破敌,朝廷恢复和加封郭子仪为太尉,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职务。郭子仪却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他在奏章上称,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官员之间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并愿意从自己开始实现。他还说,自己早已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他一无所受,并再三上表,最终辞掉了太尉之职。

  有一次,郭子仪过寿,家人和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拜寿。但其子郭暧之妻升平公主自恃皇帝的宠爱,不肯跟公公拜寿。郭暧愤怒之下给了公主一耳光,并指着公主说道:“你如此蛮横,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以我父亲的功劳和威望,是他不愿意当这个天子。如果他愿意,哪还有你们家天下!”这显然是句可能遭到灭门之祸的冲动之语。

  升平公主也是个不知轻重的女孩子,一气之下就跑回了皇宫,并将郭暧的话告诉了父亲唐代宗,并痛斥郭暧大逆不道的罪行。没想到代宗却一团和气地对她说:“你丈夫的话,不是你能懂得的,如果他父亲想当天子的话,的确就没有我们李家的天下了。”并叫公主回家去给公公赔罪。

  郭子仪在家里知道了儿子动手打了公主,并说了大逆不道的话后,大惊失色,马上将郭暧囚禁起来,并停止祝寿,亲自到宫里请罪。代宗见郭子仪来了,哈哈一笑对他说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在闺房里拌嘴的气话,怎么能当真呢?亲家你也太小题大做了!”即便如此,郭子仪回家后还是将儿子痛打了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这件事也算是过去了。

  郭子仪以四世重臣的地位,扫灭叛乱的军功,天下敬仰的威望,已经是达到了尊崇的顶端。因此,郭子仪才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人臣来说,已经处于一种不太“平衡”的地位,所以才在行为上刻意去放低自己的身段,行事谨小慎微,努力促成自己与环境的一种平衡。显然,他的这种平衡哲学是有效的,他不仅没有像历史上的许多人那样因功高震主而遭到杀戮,反而富贵而且高寿,被德宗尊为“尚父”,后代也得到平安富贵。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 道德经全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