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全书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道德经全书 文若愚 5572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全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今译】

  不出门户,就能够懂得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了解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就求“道”而言,走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用往外看就能讲的出自然的法则,不用做许多事情便自然成了。

  【解析】

  用心去感受

  本章中老子重点阐释了认识论的问题。老子认为:圣人不出门,便可以了解天下,是为“不行而知”;圣人不需抬头看窗户,便能够了解天道,是为“不见而明”。一般认为,老子这里所说的是一种认识的理性论。即一个人只有通过理性认识,才能够认识世界,而非通过感性认识。

  我们知道,一个人行走天下,必然见多识广,通过见识获得大量的信息,通过实践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一般而言,显然这个人会对这个社会和人性具备相当的认知,更加谙熟人情世故。但是,如果上升到对于世界的更高层次的认识,便不是如此了。因为走得远,见得多,积累起的总归只是一些感性认识,而非理性认识。而一个人认识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乃是理性认识,而非感性认识。因为一个人无论走多远,积累起多少见识,穷尽一生也都是极其有限的。只有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从宏观上、本质上去把握这个世界,进而才能洞晓更深层次的真理。关于这一点,现实也已经给出了很明显的佐证。我们可以设想,感性认识如果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世界,那么能够给人们留下真理的便是古往今来那些整天奔波于各地的商人或者旅行家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目前留下的有关宇宙世界、社会人生各种高深理论和高超认识的往往是那些学者、哲人、僧道等。之所以如此,便是因为这些学者、哲人、僧道等人所进行的便是一种理性思考。中国有句谚语叫“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说的便是这个道理。诸葛亮身处隆中茅庐,却能够精辟地帮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三分天下的清晰构想,便是老子所说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的典型。另外,德国哲学家康德,终其一生几乎未曾离开过期家乡的小镇葛尼斯堡。并且其每天的生活极其单调乏味,像是一架具有固定程序的机器一样在每天固定的钟点作息、讲课,在小镇上散步。但正是在这种在外人看来单调而乏味的生活中,他完成了一系列的划时代的哲学巨著,成为和柏拉图、奥古斯丁并列的西方哲学史上的三大巨人。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理性认识乃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关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间的道理是相通的,通过以此到彼的推演,便能达到一通则百通的效果,所谓“见一叶而知秋”。

  具体到我们的现实中,要想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一般而言,便是要多读书籍,勤于思考。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说的便是读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过,读书一定要思考,不然食古不化,也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会在电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如果不善于思考,便会淹没在信息的汪洋中,不仅不能提高自己,反而失去了自我。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老子所说的不行而知,并非否认经验和实践的作用。老子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理性思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仅仅单纯依靠感性认知的积累,是不能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的。事实上,中国古人早就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提高认识能力的通衢,认为只有经验与思考的共同作用才是提高自我认知的最佳途径。

  不过,说老子所提倡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仅仅是一种理性思考,并不是特别确切,其实质上只是说出了老子智慧的一个方面。严格说,老子所谓的理性思考,乃是一种更为宏观和微妙的思维,简单说,便是用心去感受。所谓用心,从思维上讲,包含了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即感性思维)两个角度;从方法上讲,便是不寄托于向外界追寻,而是向内思索,通过自身来领悟有关世界和自我的真理。老子一向认为人们只能用心才能领悟到“道”的存在,从而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的运行,从而实现自我和宇宙的统一。后世道教徒所运用的打坐修行法,便是这样一种通过心性的调节来提升自我的修为。佛教也同样强调综合理性和感性思维的直感的作用,不从外界寻找真理,而是提倡通过寻找自己的自性来实现认识世界和自我。明朝大哲学界王阳明的“心学”,与老子所提倡的用心去领悟的方法,说的也是一回事。

  老子这里所说的用心去领悟智慧的道理,在现实中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其实都已经麻痹了自己的心灵。比如有的人总有种控制不住好奇心乃至窥视欲,总想通过窥视别人来找到生活的真相。实际上,如果你用心感受一下自己,你真的对你窥视的东西感兴趣吗?而生活的真相也必然只能通过自己的心灵从自己的生命去领悟,而非在别人那里找到。有的人总是习惯于通过和别人对比来确认自我,这也是一种不成熟的心态。一个人没必要去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只要把握好自己的生命,追求自己想要的,珍惜自己该珍惜的,收获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快乐或悲伤,便活得很充实了,便抓住了生命本身的意义了,何必硬要和别人比较呢?另外,我们知道,有句西方谚语叫“生活在别处”,实际上说的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便是人们总是对身边的一切感到厌倦,觉得不够精彩,因此总要不断地去远方寻找一种更精彩的生活。一些年轻人总觉得身边的异性不够优秀,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因此总幻想在远方某一个地方存在一个完美的适合自己的异性。如果你学会了用老子所说的用心去感受的话,你便明白,远方并不存在更精彩的生活,那里的异性也未必比眼前的异性更优秀。哪里都一样,真正的精彩在于充分把握好你现时的生活,也即佛家说的活在当下,自己创造出快乐与精彩。

  【从政之道】

  前秦名相王猛

  在前秦与东晋对峙的时候,流传着两句话:“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谢安出身东晋名门望族,有着非凡的见识和出众的才华,名重当时可以理解。但是,王猛其人出身贫贱,也没有多么丰富的阅历,他的才华和智慧从何而来呢?阅读史书不难发现,历史上有许多像王猛这样的人,出身、阅历、教育等方面都不够好,但是其人却能异峰突起,成为一代巨人,比如军事上的霍去病、虞允文、杨秀清;政治上伊尹、管仲、诸葛亮,文学和哲学上的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这些人的才智从何而来,着实令人费解,也许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着超凡的感悟,正如老子所说“不行而知”吧。

  回过头来看王猛其人。王猛本来是北海人,他少年时期家里贫困,只好以卖簸箕为生。据说,在洛阳卖簸箕时,曾入嵩山得遇奇人。王猛相貌俊伟,博学多才,喜欢研读兵书,为人豁达大度,不被日常琐事所干扰。如果不是和他非常投缘的话,他多数都是不与之交往的。当时那些轻浮的人都很轻视并且嘲笑他,他一点都不介意。王猛年轻的时候曾经去邺游览过,当时很少有人赏识他,只有徐统见他后青眼有加,要召他为功曹。但他没有应召,而是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他胸怀大志,希望遇到能成就帝王霸业的君主。因此他隐居起来不做官,等待时局的变化。桓温入关后,王猛穿着粗麻衣服去见他,一面高谈阔论,一面捉着身上的虱子,旁若无人。桓温看到后觉得很惊异,问道:“我奉天子的命令,率精兵十万讨伐叛逆,为百姓除害,但关中的豪杰却不来投奔我,这是为什么?”王猛回答:“您不顾几千里远的距离,深入敌境,长安城已经在你们眼前了,你们却不渡过灞水,百姓没有见到你们的真心,所以不来投奔。”桓温哑口无言。桓温要撤走的时候,送给王猛车马,并给他高官做,请他一起回去。当时东晋的大权都被王、谢、庾、桓四大家族把持,寒族出身的王猛在那里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况且桓温也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难成大事。最后,王猛经过慎重思考,还是决定留在关中,没有和他回东晋,而是继续等待可以辅佐的明君出现。

  公元355年,前秦王苻雄去世,苻坚只是承袭了东海王爵位。苻坚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受到当时许多人的推崇。而前秦的君主苻生生性喜欢猜忌,暴虐无道,引起了很多人的离心,于是有人劝苻坚把权力夺过来。苻坚去征求尚书吕婆楼的意见,吕婆楼说:“我都快是人家刀子底下的人了,不能有什么作为了。不过我可以向殿下推荐一个人,他就是我私宅里寄住的一个人,名叫王猛,他的才智和谋略是世间少有的。殿下应该请他出来,当面向他请教。”符坚听后,马上派人去接王猛。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天下的兴亡大事,两人意见居然不谋而合,就像当年刘备见到诸葛亮一样。

  符坚当了皇帝后,任命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任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娇纵蛮横,抢夺别人的财物和子女,是百姓的祸害,但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没人能制服得了他。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呈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就把他杀了,并且将他的尸首放在街市上示众。苻坚见到奏章后,马上派使者赶过去要将强德赦免,但为时已晚。王猛与御史中丞齐心协力,斩除邪恶,纠正冤案,毫不畏惧。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族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一时间,无人再敢目无法纪,政治清明,境内呈现出一片安宁和谐的景象。苻坚见了,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同年前秦王苻坚任命王猛为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原来在宫中值宿警卫以及仆射、詹事、侍中、中书令等职务仍然由王猛继续担任。王猛在一年内一连升迁五次,权势极其显赫。王猛不仅能够治国,也能统军作战。他曾南攻荆州,北伐凉国,所在必克。公元370年,王猛受苻坚派遣,率步骑兵十万攻燕。王猛一路过关斩将,长驱直入,最后攻破邺都,俘虏燕王慕容玮,燕国灭亡。前秦势力扩展到黄河流域,长江以北大都归入前秦版图。

  不久王猛升任为丞相,国家内外大小事务一律由他掌管。他在任期间赏罚分明,执政公平,罢黜了那些光吃饭不做事的人,把隐士和贤能却又仕途坎坷之人都提拔起来,对外整顿军备,对内崇尚儒学,鼓励百姓种桑养蚕,教化他们懂得礼义廉耻,前秦很快就强大了起来,这都是王猛的功劳。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操劳,我就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一样,我完全可以轻松自在地休息了。”王猛说:“我只求陛下不要苛责我的过失,我怎么敢和古人相比呢?”苻坚说:“依我看姜太公怎么能超过你呢。”苻坚经常对太子符宏、长乐公符丕说:“你们对待王先生,要像对待我一样。”王猛就是如此地受到推崇。

  王猛因为操劳过度而生了重病,苻坚亲自到南北郊、宗庙和社稷去为他祈祷,并分别派人向各路神仙祈祷,但王猛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于是符坚大赦国内囚犯,王猛卧病在床还上表谢恩,并谈论时政,不少见解都非常有价值。苻坚看到王猛的上表后不禁流下了眼泪,其他人也都很伤心。王猛病情终于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苻坚亲自去探望,询问后事。王猛说:“晋国虽然偏安于吴越一带,但却是继承了正统的王朝。亲近仁人,善待友邻是立国之宝。我死以后,希望皇上不要对晋国有所企图。鲜卑和羌族是我们的仇敌,最终会成为祸患,应该逐步剪除掉他们,这样才对国家有利。”话刚说完就去世了,年仅51岁。苻坚放声痛哭,到入殓的时候,苻坚连续三次前去哭吊,他对太子说:“难道这是上天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我的王猛呢?”

  王猛临死时一再忠告苻坚暂时不要进攻东晋,但是苻坚没有听进去,终于招致后来淝水之战大败,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但在那样一个交通、信息不通畅的时代,王猛对于天下局势、地理地形、统治者个人情况,都了如指掌,已经够神奇的了。更奇的是,他一旦被委以重任,立即能治理国家,整治军容,富国强兵。其杰出的才能确实令人叹服,显然,这种能力与他卓越的理性思考分不开,而这种理性思考正是老子说的“不行而知”啊! 道德经全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