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放弃仁义智巧

道德经 文若愚 1872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放弃仁义智巧这一章的讲述是紧承上一章内容的,既然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那么统治者应当怎样来做才是正确的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在《庄子》的外篇和杂篇中,立场很鲜明地反对“圣”与“智”、“仁”与“义”。《胠篋》一篇说:“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这与老子的提法是基本一致的,第三章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而“擿玉毁珠”,正是与“不贵难得之货”相对应的,把珠、玉这些珍贵的东西都捣毁、敲碎,这样,世界上只剩下石头、土块儿,到处都是,随处可取,也就没有人去偷盗了。而在《庄子》中,还将盗窃的行为分作了“小盗”与“大盗”,“小盗”呢,只需要“擿玉毁珠”就可以止住了,而“大盗”呢,则非要“绝圣弃智”不可。

  关于如何“使民不为盗”这一问题,《胠篋》这一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所谓“胠篋”,也就是撬开箱子的意思,指的就是盗窃的行为。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智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已经死了,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也就会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终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来治理天下,那么这也会让盗窃之徒获得很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等器具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盗贼就会连同斗、斛一起盗走;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盗贼就会连同秤锤、秤杆一起盗走;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盗贼就会连同符、玺一起盗走;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大家的道德和行为,那么盗贼就会连同仁、义一起盗走。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会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会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对于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也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也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那些盗窃之徒而不能禁止他们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啊。

  这段话非常明达而深刻地指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道理,圣、智、仁、义是因何而生的?是用来制约人的不轨行为的,可是这些理念和规范出来之后又怎么样了呢?是邪恶之徒将这些理念和规范也一同给盗走了,所谓仁义,完全成了虚名,它不仅没有起到制约盗贼的作用,反而为盗贼所利用,让盗贼打着仁义的幌子来做龌龊的事情,这也就是所谓的“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红楼梦》中的贾府,号称“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可实际上贾府的那些主子们都做了些什么光彩的事情呢?作者借柳湘莲之口毫不留情地一语点明:“只有门口那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这是多么严厉的讽刺啊!有个成语叫做“沐猴而冠”,“沐猴”,也就是猕猴,猕猴带冠,意味着什么呢?冠,原本是象征着人间礼法的,可是却被猴子盗了去,头顶着冠,来冒充人。如果没有这冠呢,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猴子而不是人了,而现在呢,有了这顶冠,猴子也就有了一件护身符,将很多人都给迷惑了,大家都以为它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这顶“冠”,也就相当于老子、庄子所讲的圣、智、仁、义等礼法、规范,有了这些,其结果只能是让坏人打着一个堂皇的名号去做肮脏的事情。所以,老子和庄子说,全不要这些,大家都回到最为朴素的状态去好了。这样的看法未免片面和偏激,但其思想的锋芒无疑是异常锋利的,它带给人们以深刻的反思和猛烈的警醒。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