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家贫出孝子,国乱有忠臣

道德经 文若愚 1455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家贫出孝子,国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亲属之间不和睦,才有所谓的孝敬、慈爱。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的忠臣。在这里,老子以冷静的思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虽然这个视角观察的现象让人后背发凉。

  人们常常会讲哪个儿女是孝敬的,其实,很多情况下,并非某些人孝敬,而是某些人不够孝敬,才使得一些原本平常的行为变成可值得推崇的“孝敬”了。

  设想,如果每一个家庭中,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很自然地教导养育儿女;孩子都孝顺自己的父母,很自然地伺候父母的起居,这个时候,谁的心中会有“父慈子孝”的概念呢!当社会上出现生不养,养不教的父母,当社会上出现冷淡虐待甚至是抛弃父母的不孝子,父母子女之间本来很正常亲情,却显得异常的珍贵,被赞誉为父慈子孝。仔细想来,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家庭关系真是可悲,可悲到令人绝望。

  同样,如果每一个臣子对国家和朝廷都是忠诚的,又何来的忠诚而言呢?“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是唐太宗在凌烟阁功臣的题词中说到的。——“板”与“荡”,原是《诗经》中的两个篇名,因为叙说的是乱世之慨,所以后来就用“板荡”来指代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如果不是来了迅疾的大风,每一棵草都是那么挺立着,还有什么软、劲之分呢?如果是在无风无浪的太平盛世,又凭借什么判断哪个臣子是最忠诚的呢?

  换一个角度来看,有忠臣出现的时代,往往是乱世,譬如在宋末,那么多的人归降元朝了,可是文天祥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宁肯死去,也不会为元朝统治者服务的。再如陆秀夫,在宋朝大势已去之时,对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德祐皇帝就是赵昺的哥哥赵昰,前一年在元军的追击之下,受惊而死。陆秀夫为了避免宋朝的皇帝再次遭受屈辱,毅然背着赵昺投海自尽,为大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勾勒下充满悲壮色彩的最后一笔。文天祥、陆秀夫这样的忠臣是可钦可敬的,这是国家的幸事,然而从另一面来看,出现了这样彪炳青史的忠义之臣,又实在是一种不幸,因为他们的出现,象征着一个王朝的末世,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衰微。

  有人抨击“清官”政治,虽然道理各异,但究其实质,也不过如老子所言——“国家昏乱,有忠臣”。标榜起来的一个清官,背后隐藏着千百个污官,如此一来,清官的出现岂不是一种大不幸吗?清官本身没有错,他们的一身正气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们作为一种榜样意义的存在,却说明了严重的问题,说明当时的官场腐化污浊到何等程度。如果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讲,“劲草显疾风,诚臣兆乱世”。如此,一个标榜清官的社会,岂不就是反映了官场风气败坏,官员腐化的社会现实吗?现实之中往往就是这样,调子唱得越高,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需要人们进行仔细的甄别,能够具有透过表象而看穿其本质的独到眼力。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