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把握常理“归根曰静,是曰复命。”返回根源就叫做“静”,“静”就叫做回归到生命的本来状态。老子再次提到“静”,并且指出,“静”是生命的本原状态,这既指向于自然物理,也指向于人生事理,因为无论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本身,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它们最后所回归到的本原状态都是“静”的。就如庄子所说,一个人的生命从寂静虚无中来,而又复归于寂静虚无,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又何必为此而悲伤呢?个人的生命是这样,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历史上的吴和东晋皆建都于金陵,当年的金陵是极为繁华的胜地,可是到了唐朝的时候,昔时的皇族和豪门,都已经不复存在,当年的辉煌宫殿和华美屋宇,此时只是长满了花草人迹罕至的小径。一个个王朝,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弱小到鼎盛,从繁华到衰亡,最终复归寂灭。人类的生命、王朝的兴衰,无不有一个规律在支配着,循环往复,终归于无(死亡)。
而老子随后即说道:“复命曰常”,也就是说,回归到本来的状态才是常理,而“知常曰明”,知晓了常理,才叫做明白通达。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来测将来,洞若观火!”何能如此呢?就是因为其中有着常理在。而也正是因为有着常理,预测才成为一种可能。
那么相反情况呢,就是“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知道常理,随意妄为,就会引发危险。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一篇寓言叫做《临江之麋》:临江地区有个人,得到了一只小麋(鹿的一种)将它带回家蓄养。这个人家里也养了一些狼狗,这些狼狗见到小麋,一个个都垂涎欲滴,想要吃掉它。主人对此感到很愤怒,大声呵斥了这些狼狗,而且此后亲自抱着这只小麋给那些狼狗们看,以显示自己对麋鹿的喜欢,让它们也好好地对待这只小麋,又让小麋和狼狗们一起玩耍。后来,这些狼狗也都遵从主人的意思,对小麋很友好。这只小麋鹿长大了一些,因为自己长期生活在狗群之中,就忘记了自己是一只鹿,而以为狼狗是和自己同类的好朋友,因此对狼狗们非常亲昵。那些狼狗呢,因为不敢违背主人的旨意,所以对麋鹿也很友好,尽管如此,它们偶尔还是会不自觉地舔舔舌头,内心之中颇有垂涎之意。三年之后的一天,这只麋鹿出门到外面去玩,看见道上有很多其他人家养的狼狗,它以为这些狼狗也是自己的朋友,就想走过去与它们玩耍。这群狼狗见有一只麋鹿主动向它们走了过来,心中大喜,立时就凶猛地扑过去一起将它给吃掉了。而这只麋鹿到死的时候也没有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为什么会得到这么悲惨的结局呢?因为它的行为违背了狼狗是麋鹿的敌人这一常理,所以造成了自蹈死地的悲剧。
接下来,老子采用顶真修辞的方式一气贯通地说道:“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知道了常理,才能够容纳一切;容纳了一切,才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归从;使天下归从,才是顺应天意的;顺应天意,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法国有一句很知名的话,叫做“了解一切就会包容一切”,这与“知常容”所表达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而中国也有“理解万岁”的说法。其实,理解他人是一种很为宝贵的品质,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渴求他人的理解的,越是孤独的人就越是这样。也许很多人认为,理解别人和求得别人的理解并非难事,然而,这仅是浮浅的意义上来讲的,如果沟通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彼此理解起来恐怕就不是那么轻易的事情了。事实上,人际之间的相互理解是需要共同的文化水准和心理倾向为基础的。因此,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差别很大的两个人之间是难以进行很好的交流的。而如果不能够对他人进行很好的理解,也就很可能会产生偏见,大家经常会觉得某人如何如何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做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呢?这就是理解的问题。所谓“知人论世”,也就是说,只有很好地理解了一个人,才会更加深刻和正确地体味他的处境,从而能够对他的行为给予很好的包容。诚如孟子所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实际上,很多人的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也都是有着其“不得已”之处的。
理解,才能包容;而包容,才能做到公正。不能对万事万物都给予包容之心,也就难免会产生接纳与排斥的区分,这样一来,就会生成偏见。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之一,但是在此之前,魏征是前太子李建成的臣僚,曾经出谋先行下手,除掉威胁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如果李世民不能够理解“当其之时,各为其主”的道理,而因为魏征是自己敌人的旧臣并且曾有意加害于自己就对他弃置不用,中国历史上岂不是就少了一段君臣相知相得,一个敢谏,一个善纳的千古佳话吗?唐太宗正是因为能够包容,才能够以公平之心来对待魏征。当年,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成就了一代霸业;而唐太宗也因为能够尽弃前嫌,起用魏征等来自多方的旧臣而开创了享誉千载的贞观之治。
“公乃王”——公正无私,才能够使天下归从。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道:“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王正是因为能够公正地对待来自天下各国的客卿,才使得一大批文韬武略的才俊勇武之士争相归附于秦国,秦国才藉此而得以完成了荡平天下的统一大业。
老子又说道:“王乃天”,“王”是与“天”相符合的,即令天下咸皆归从,是和天意相一致的。在孟子的学说中,对“王道”思想多有阐述,“王道”是与“霸道”相对的,“霸道”推尚武力平治天下,而“王道”则提倡以仁德治理天下。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遭受惩罚,却不会有廉耻之心;而用道德教化去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老百姓就会在遵守规矩的同时也具备廉耻之心。这种心甘情愿的服从,才是真正的服从。而“王道”与“霸道”的根本区别也就在这里。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诸葛亮对孟获为什么要七擒七纵呢?其目的就是要获取西南少数民族发自内心的顺服啊。孟获最后说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由此,诸葛亮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后方,才可集中力量进行北伐。孔孟属于儒家,而老子属于道家,但是老子所讲的“王乃天”与孔孟所推崇的“王道”思想是颇相吻合的。
而天意,又是与“道”相符合的;“道”呢,是永久的,只有达至了“道”的境界,才可以善始善终,终生都不会遭遇凶险,即殁身而不殆。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