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保持中正在举出了“刍狗”这个例子之后,老子又拈出了一个比喻,就是“橐籥”。橐籥是古代的风箱,它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空虚,其二就是可以有风从中涌出,而且是没有穷竭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在前一章,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这里,橐籥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因为它是空虚的,所以才拥有不竭的力量,愈鼓动它,它所产生的力量就会愈大。这个奇妙的比喻,把道的特点展现出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加直观和形象的理解。
接下来,老子又亮出了这样一个鲜明的观点:“多言数穷。”什么叫做多言数穷呢?巧言舌辩,妄发议论,喋喋不休,卖弄智巧,很快就会陷入困境,进而走投无路。这个观点能给我们多重启示。首先,在人际交往中,巧言令色不如讷语慎言。还有更极端的说法是:沉默是金。但是,老子的目的并非让人不说话,不说话便无法交流,也无法传播思想和政令。老子强调的是:说话要实事求是,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要在该说的时候说,说到适可而止;说话要说那些真正有用的,能传达思想,能表达心意,能解决问题的话。所谓“多言数穷”,正是指这情况。
其次,“多言数穷”告诉我们,言多必失。老子认为,“多言”的危害是巨大的,能致使事业迅速衰败,能使一个机构或组织很快倾覆。既然如此,倒不如少说多做,行不言之教。当然,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上位者而言的。所谓上位者,是指国家的统治者、地方上的官员、企业的管理者、学校的教育者以及为人父母者。
我们知道,在一个团体和组织中,领导者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一言一行都会备受大家的注意,同时,领导者本人的行为更是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他人的想法和做法。领导者实际上是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集体的标杆,大家如何做,都要看领导者本人是怎样做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统治者自己坐得端、行得正,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同时百姓也会归于正道,社会风气自然清平;如果统治者不严格要求自己,胡作非为,不走正道,就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同时社会风气也会乌烟瘴气,一塌糊涂。
领导和管理者如此,老师和家长也是如此,与其滔滔不绝地说教,倒不如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为子女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
老子的这句话,对我们的第三重启示是:政令过多,或政出多门,必然会加速国家运势的衰退。政令过多过繁,必然会让民众疲于应付,民众不得休息,其结果必然是生产无法进行,生活不能安定,财富无法积累。劳民伤财,只能导致怨声载道,统治者与民众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政权的颠覆。在西方的社会学中,有一个手表定律,说的是只有一只手表时,你可以确定是几点,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时,你就无法确定准确时间;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这个定律,与老子“多言数穷”的思想是一致的。
政出多门,则让人无所适从。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既然这样,如何来做才会好呢?老子说:“不如守中”,也就是不如坚守大道,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按规律办事,尽可能地不去骚扰百姓。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