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如何理解自私与无私我们对“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句话要给予正确的理解。西方有一句俗谚,叫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同样的作品,同样的话语,不同的读者出于不同的角度是会做出不同的理解的,对于含义丰富的经典著作尤其如此。而《老子》一书,也正是这样,有人在阅读《老子》的时候就分明地感受到,老子原来是一个城府极深的阴谋家,何出此言呢?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来,老子说啊,“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不就是在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够成全自己的私利吗?你得将自己装作一副很无私的样子才成。同样,前面所讲的“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说的就是你怎样才能将功名攫为己有。你得假装推脱一番才行,说那些功劳都应当归之于别人,而别人一见到你是这样的宽宏大度,就会觉得你很了不起,反而会认为你的功劳是最大的。老子说的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当然可以进行这样一种理解,但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是,老子的本意并非如此。那么,老子本来要说的是什么呢?
的确,老子是这样说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很容易令人们理解为一种计谋、一种手段。但是,实际上,老子所说的“成其私”,是指客观结果而言的,它并不是一种主观目的,不是为了“成其私”,才“无私”的,而是因为“无私”,才“成其私”的。应当承认的是,这两者在表面上确实是难以区分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弄虚作假的阴谋会得逞,但是在实质上,这两者是全然不同的。因为一旦为了“成其私”而“无私”,那也就是一种虚假的“无私”了,是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而一时装作“无私”,实际上并非“无私”,而是以“无私”来做伪装的“有私”,这就与真正的“无私”恰恰相反了。如果是这样,也就与老子的原意相违背了,因为老子的思想是以“无为”为本色的,而决非是“无为”表面之下的“有为”。
《老子》一书所讲的,都是具有根本性质的大智慧,而不是针对于某种个别事宜所提出的具体的机谋。因此,《老子》与《三十六计》是不同的,它不是教给人们一种计谋,使得人们在遇到相关的情形时正可付之一用,《老子》更主要地是给人们带来一种智慧的启迪,令人们的思想变得开通豁达,教人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纷纭复杂的万千表象之下所蕴含着的根本的规律。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子》并不是一部向人们传授计谋的著作,而是一部引导人们步入智慧殿堂的书籍;老子也不是一个阴谋家,而是一位伟大的智者,是一个大智慧家。 道德经